0人評分過此書

透视保障房:美国实践、经验与借鉴

出版日期
2018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7520130516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在今天房地产为支柱产业的城市化中,如何“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当3600万套保障房开建后,又如何让重庆民安华福,或者北京燕保、高米店家园这样的小区,成为安居的幸福家园?本书为此深入介绍了美国经验,尤其是在商品房市场之外,不断扩大社会住房市场的做法;以及在保障房实践中,在政府直接提供住房失败后,转向政府、市场、社会协同的做法。
  • 封面
  • 前折页
  • 书名页
  • 前言
  • 目录
  • 第一篇 访谈篇
    • 一 美国城市如何解决保障房问题?
      • 去加州伯克利看一看
      • 伯克利市议员谈可承担性住房措施
      • 伯克利市:三十年租金控制“得与失”
      • 伯克利:让穷人租得起市场房子
      • 伯克利:高房价中“补人头”可行吗?
      • 伯克利要卖掉公共住房
      • 公共住房制度可行吗?
      • 伯克利公共住房失败的教训
      • 保障房责任移至私人部门,导致美国流浪汉增多
      • 开发商建保障房需要得到政府支持
      • 开发商建保障房的难题:如何长期可承担?
      • 提供包容性保障房是开发商责任
      • 发展社会住房是解决穷人住房的根本出路
      • 发展住房合作社,解决穷人住房问题
      • 伯克利:非营利组织住房成主流
      • 美国非营利组织如何建房?
      • 社区土地信托让住房永久可承担
      • 对地租重新分配,让老百姓住得起房
      • 我们想建什么样的社区?
      • 我们想建一个什么样的城市?
      • 伯克利如何超越美国剩余福利模式?
      • 调研后记:马秀莲博士在《中国经济时报》发表连载,介绍美国城市如何解决保障房问题
    • 二 社会组织如何提供保障房?
      • 一场非营利的盛宴
      • 保障房:小即是美
      • 美国公共住房项目失败的背后
      • 一场从商人手上打捞保障房的保护战
      • 美国非营利住房的兴起:政府+社会合力的结果
      • 政府掌舵,非营利划桨
      • 住房非营利成世界趋势
      • 社区发展公司:一个组织制度创新
      • 不会被拆掉的贫民窟
      • 非营利机构应像大企业一样运作保障房
      • 通过中介组织推动社会组织发展
      • 地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从对立到伙伴
      • 分权式福利国家与非营利组织发展
      • 构建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内部市场
      • 美国PPP模式提供保障房
      • 多元主体竞争下的企业提供
      • 政府直接提供,真的不行吗?
      • 调研后记:马秀莲博士继续在《中国经济时报》发表连载,介绍美国社会组织如何提供保障房
  • 第二篇 案例篇
    • 一 哥伦比亚角公共住房项目
      • 公共住房梦想与光荣
      • 参考文献:
      • 哥伦比亚角治理及对我国保障房建设的启示
    • 二 伯克利公共住房
      • 美国公共住房可持续发展的经验教训
  • 第三篇 历史、评论篇
    • 凯瑟林·鲍尔:一位住房改革实践者
    • 从政治经济学到新公共管理
      • 引言
      • 一 美国公共住房制度演变及案例
      • 参考文献:
    • 从政府直接提供到PPP
      • 一 导言
      • 二 从直接政府到PPP:变迁的逻辑
      • 三 美国保障房PPP实践及绩效
      • 四 对中国的启发和借鉴
      • 参考文献:
    • 科学规划,促进我国保障房社区可持续发展
      • 一 不单要建房子,更要建社区
      • 二 科学选址,充分利用城市现有基础设施
      • 三 加大投入,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 四 严格准入,采用混居模式
      • 五 多方主体共建共管
    • 准市场还是准等级?
      • 一 导言
      • 二 文献研究
      • 三 数据与方法
      • 四 实证案例:上海与北京
      • 五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版权页
  • 后折页
  • 封底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