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书从宏观、微观两个视角出发,运用古文献学、学术史、思想史研究的多种方法,对宋代经学范式的发生、特质及主要学派的经学传承、诠释特征、思想内涵及理论体系等问题做了深入而系统的思考与分析。这对于我们理解宋代经学范式的形成、发展与思想演进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近世经学、理学及其思想的特征与内涵。
- 封面
- 前折页
- 书名页
- 序言
- 目录
-
上编
-
第一章 文化史视野下的经学诠释及汉宋范式
-
一 中华文化与六经的产生及其意义的奠定
-
二 孔子重塑六经意义及经学新时代的开启
-
三 汉、宋分别是不同文化类型的经学范式
-
结语
-
-
第二章 新旧《五代史》异同与汉宋经学的范式转换
-
一 新旧《五代史》作者、成书之间的异同
-
二 编纂体例上的因袭墨守与会通创新
-
三 史料文献的“繁猥失实”与“广博精审”
-
四 叙事风格上的平淡无奇与《春秋》笔法
-
五 两史的思想差异与北宋中前期经学的转型
-
结语
-
-
第三章 从汉学到宋学:基于二程的宋学范式转换
-
一 由“五经”及“四书”:经典诠释重心的转移
-
二 “考据”与“性理”:经典诠释与理论建构的张力
-
三 从“礼”到“理”:儒家经典诠释内涵的转变
-
结语
-
-
第四章 宋代的古文运动、经学思想与文学观
-
一 宋代文道关系认知与二程的文道观
-
二 古文运动、经学复兴与“以道统文”
-
结语
-
-
第五章 新学、洛学派经学在高宗时代的交锋与消长
-
一 二程洛学学派的传承、传播及蓬勃发展
-
二 两宋之际新学的衰微与洛学的重视及兴起
-
三 赵鼎、张浚的执政与二程洛学的兴盛
-
结语
-
-
第六章 宋代“四书学”的产生、发展与演进历程
-
一 北宋中期前“四书学”的发展
-
二 二程与宋代“四书学”的奠基
-
三 宋代“四书学”的发展与演进
-
四 朱熹与宋代“四书学”地位的确立
-
结语
-
-
第七章 宋代永嘉学派的经学传承、诠释与演进
-
一 庆、元诸先生与永嘉学的兴起
-
二 乾、淳之际永嘉之学的经学转向
-
三 陈傅良、叶适与永嘉学的确立
-
结语
-
-
第八章 宋代永嘉学派经学诠释的思想与方法
-
一 以义理解经,强调经制事功之学
-
二 推尊“六经”之学,尤重三“礼”学
-
三 经史兼重与“六经皆史”的提出
-
结语
-
-
-
下编
-
第一章 刘牧图书易学的传承、诠释及影响探析
-
一 刘牧暨宋初图书易学的渊源与传承问题
-
二 刘牧图书易学的特征及其对宇宙本体的探讨
-
三 刘牧图书易学对宋代及后世之深远影响
-
结语
-
-
第二章 道学政:程颐的易学诠释及其王道政治理念
-
一 社会结构演变及“格君心之非”的提出
-
二 新“内圣外王”之王道理念的思想内涵
-
三 程颐易学诠释下的“治道”观念及其影响
-
结语
-
-
第三章 邵雍、程颐的易学诠释及思想之比较
-
一 图书、义理:易学认识与诠释之同异
-
二 “数”与“理”:易学诠释与新儒学建构
-
三 邵雍、程颐在易学诠释旨趣上的异同
-
结语
-
-
第四章 二程经学诠释学的特征与思想旨趣
-
一 二程经典诠释学的历史情境
-
二 诠释循环:本义—本意—己意—本义
-
三 道德形上学重建的诠释向度
-
四 诠释的旨归:“内圣外王”之道
-
结语
-
-
第五章 胡安国对《春秋》的表彰、诠释与思想
-
一 表彰二程之学与《春秋传》撰写
-
二 凸显《春秋》大义,明“尊王攘夷”之旨
-
三 以理学解《春秋》,“因经明理”以致用
-
结语
-
-
第六章 以史证《易》:李光易学诠释与思想
-
一 李光与《读易详说》的编纂
-
二 以史证《易》:鉴往昭来
-
三 易学特点及其思想旨趣
-
结语
-
-
第七章 吕祖谦的经学传承、诠释与思想建构
-
一 经学传承强调“不名一家”,博采众长
-
二 注重用理学解读经典,兼及考据之学
-
三 推重“左传学”,以史证经、经史合一
-
四 兼收并蓄,折中朱、陆、浙三家之说
-
结语
-
-
第八章 朱熹与程颐易学认知、诠释及思想异同
-
一 明道与卜筮:关于《周易》性质的认识
-
二 经传关系:易学诠释原则与方法上的分歧
-
三 体用之间:易学诠释与理学建构的异同
-
结语
-
-
第九章 杨简经学的学术渊源、诠释与心学思想
-
一 “性即心,心即道”:学本陆九渊,直承孔、孟
-
二 “不可只读纸上语”:以心解经,义理注疏兼备
-
三 “未尝舍心以立说”,儒家经典诠释与心学建构
-
结语
-
-
- 版权页
- 后折页
- 封底
- 出版地 : 中國大陸
- 語言 : 簡體中文
- DOI : 10.978.75201/24096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