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书主要围绕法兰克福学派,以知识分子与大众文化为问题框架展开相关思考,内容包括:法兰克福学派再思考、法兰克福学派与中国、在法兰克福学派的视角下等。
- 版权信息
- 目录
- 导言
-
第一辑 法兰克福学派再思考
-
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
-
历史语境
-
批判理论
-
理论资源
-
美学思想
-
结 语
-
-
大众文化的颠覆模式——论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的肯定性话语
-
“肯定性话语”生成的理由
-
“肯定性话语”的基本思路
-
“肯定性话语”与“否定性话语”的关系
-
-
政治哲学与激进美学——马尔库塞思想扫描
-
生平与著述
-
政治哲学:对技术理性的批判
-
激进美学:解放爱欲与建立新感性
-
大众文化理论:从“整合”到“颠覆”
-
-
阿多诺《文化工业述要》的文本解读
-
写作语境:法西斯主义与大众文化
-
文本解读:“文化”变成“工业”之后
-
-
艺术的二律背反,或阿多诺的“摇摆”——“奥斯威辛之后”命题的由来、意涵与支点
-
文化批评的破与立:“奥斯威辛之后”命题的由来
-
阿多诺的“摇摆”“:奥斯威辛之后”命题的追加意涵
-
艺术的二律背反:在可能与不可能之间
-
结语:在“疼痛”之处认识艺术
-
-
-
第二辑 法兰克福学派与中国
-
法兰克福学派的中国之旅——从一篇被人遗忘的“序言”说起
-
未结硕果的思想之花——文化工业理论在中国的兴盛与衰落
-
文化工业理论:学术界的质疑与批判
-
文化产业兴起之后:文化工业理论合法性的丧失
-
-
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旅行”——读《法兰克福学派在中国》
-
批判理论在中国的早期接受
-
哈贝马斯在中国
-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与艺术理论
-
未完的旅行
-
-
去政治化:马尔库塞美学理论的一种接受——以刘小枫和李泽厚为例
-
删除政治维度:去政治化的一种症候
-
告别革命:去政治化的历史语境
-
-
批判精神的沉沦——中国当代文化批评病因之我见
-
丢失文学性:批评“文化批评”的误区
-
批判精神的流失:文化批评之病因
-
外部原因:批评资源的位移
-
内部原因:从“立法者”到“阐释者”
-
-
-
第三辑 在法兰克福学派的视角下
-
关键词:大众文化
-
大众文化的概念之旅
-
大众文化的演变轨迹
-
大众文化研究的基本走向
-
中国学界对大众文化的认识过程
-
结 语
-
-
批判·利用·理解·欣赏——知识分子面对大众文化的四种姿态
-
前史:知识分子与大众
-
批判:以阿多诺与利维斯为例
-
利用:以本雅明与萨特为例
-
理解:以威廉斯与霍尔为例
-
欣赏:以费斯克为例
-
结 语
-
-
本雅明的“讲演”与毛泽东的《讲话》——“艺术政治化”的异中之同与同中之异
-
“讲演”的三个维度:技术、知识分子与大众
-
《讲话》的三个关键词:群众、文艺工作者与语言
-
从起点到归宿:异中之同与同中之异
-
-
文学介入与知识分子的角色扮演——萨特《什么是文学?》的一种解读
-
何谓“介入”
-
实践文学与介入政治的纠缠
-
从作家到知识分子
-
-
被简化的本雅明——略谈《艺术作品》在文化研究中的命运
-
关于文化研究的历史考察及其反思
-
西方文化研究的演进逻辑
-
文化研究在中国出场的学术语境及其意义
-
文化研究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
结 语
-
-
-
附录一
-
我的这篇博士论文——关于大众文化的通信
-
贴着人物写,或如何“对付”阿多诺——致在读硕士生、博士生的一封信
-
-
附录二
-
文化工业述要
-
一个欧洲学者在美国的学术经历
-
法兰克福学派大事年表
-
- 人名索引
- 名词索引
- 后记
- 出版地 : 中國大陸
- 語言 : 簡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