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书从国际关系视角探讨了冷战结束以来的世界文化格局,借鉴跨文化交流学和国际传播学理论,根据中国国情,针对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提出了理论框架,创建了评估体系,设计出包括50多个问题的针对美国、德国、俄罗斯、印度、日本、韩国、越南、印尼的《中华文化印象调查》问卷。对获取的原始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第一次用数据全面展示了中华文化对八国民众的影响力,对比分析了八国间的调查数据;创建了计算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指数的方法,实际评价了中华文化在日、韩、越、印尼四国的影响力指数;针对调查结果,提出了增强中华文化对外影响力的对策建议。
- 版权信息
- 序言
-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出版说明
- 成果简介
-
上编 格局与理论
-
第一章 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文化格局
-
第一节 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格局
-
第二节 信息传播新技术和文化产业化的影响
-
第三节 《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问世
-
第四节 美国相对衰退和中国和平复兴
-
-
第二章 国际跨文化交流语境中的文化
-
第一节 文化的定义
-
第二节 文化要素的“珍珠链模型”
-
-
第三章 国际传播学视角中的文化软实力
-
第一节 软实力
-
第二节 文化软实力
-
第三节 文化影响力
-
第四节 新世界格局中的中华文化
-
-
第四章 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评估体系及评估实践
-
第一节 文献中的文化影响力评估指标
-
第二节 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评估体系
-
第三节 中华文化在八国影响力调查过程
-
第四节 调查数据的信度、效度和可比性
-
第五节 调查研究结果的呈现
-
-
-
下编 调查与思考
-
第五章 中华文化符号在海外
-
第一节 在美国、德国、俄罗斯、印度的影响
-
第二节 在日本、韩国、越南、印尼的影响
-
第三节 调查后的思考
-
-
第六章 中华文化产品的影响
-
第一节 在美国、德国、俄罗斯、印度的影响
-
第二节 在日本、韩国、越南、印尼的影响
-
第三节 调查后的思考
-
-
第七章 中华核心价值观在海外的共享性
-
第一节 在美国、德国、俄罗斯、印度、日本的调查
-
第二节 在日本、韩国、越南、印尼的调查
-
第三节 调查后的思考
-
-
第八章 对中华思维方式的态度
-
第一节 在美国、德国、俄罗斯、印度的调查
-
第二节 在日本、韩国、越南、印尼的调查
-
第三节 调查后的思考
-
-
第九章 中华传统信仰在海外
-
第一节 在美国、德国、俄罗斯、印度的影响
-
第二节 在日本、韩国、越南、印尼的影响
-
第三节 调查后的思考
-
-
第十章 中国媒体海外传播状况
-
第一节 在美国、德国、俄罗斯、印度、日本的影响
-
第二节 在日本、韩国、越南、印尼的影响
-
第三节 调查后的思考
-
-
第十一章 中国文化团体与企业的对外影响力
-
第一节 在美国、德国、俄罗斯、印度、日本的调查
-
第二节 在日本、韩国、越南、印尼的影响
-
第三节 调查后的思考
-
-
第十二章 外国人眼里的中国民众与杰出人物
-
第一节 在美国、德国、俄罗斯、印度、日本的调查
-
第二节 在日本、韩国、越南、印尼的影响
-
第三节 调查后的思考
-
-
第十三章 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看法
-
第一节 美国、德国、俄罗斯、印度的看法
-
第二节 日本、韩国、越南、印尼的看法
-
第三节 调查后的思考
-
-
第十四章 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印象
-
第一节 在美国、德国、俄罗斯、印度、日本的调查
-
第二节 在日本、韩国、越南、印尼的调查
-
第三节 调查后的思考
-
-
第十五章 对中国外交的评价
-
第一节 在美国、德国、俄罗斯、印度、日本的调查
-
第二节 在日本、韩国、越南、印尼的调查
-
第三节 调查后的思考
-
-
第十六章 中国的整体国家形象
-
第一节 在美国、德国、俄罗斯、印度、日本的调查
-
第二节 在日本、韩国、越南、印尼的调查
-
第三节 调查后的思考
-
-
第十七章 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
第一节 在美国、德国、俄罗斯、印度、日本的调查
-
第二节 在日本、韩国、越南、印尼的调查
-
第三节 创建中华文化影响力指数
-
第四节 调查后的思考
-
-
- 结语
- 附录一
- 附录二
- 参考文献
- 出版地 : 中國大陸
- 語言 : 簡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