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語言學:結構、認知與文化的探索

出版日期
2021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3505495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語言學是一門不斷發展、創新與突破,又高度跨領域的知識體系。長久以來,台灣需要一本既能敘說本土故事,又能引介語言研究新知的書,而本書就是這個夢想的結晶。

透過國立臺灣大學和十九位語言學者的共同策劃與分章執筆,本書取材自台灣南島語、客語、台語、華語、手語,提供語言學各個基礎分支與跨學門應用的介紹,內容兼具學術與科普性質,適合對語言學有求知慾的讀者閱讀。全書探索台灣語言結構的規則性與特色、認知概念如何與語言密切關聯以及語言作為思想與文化載體的作用,期盼為台灣學術界、青年學子,以及對語言現象感興趣的讀者開闢嶄新的道路,藉由欣賞語言的奧祕,從而激盪出更多的知識對話。
  • 作者簡介
  • 圖表目次
  • 序語
  • 第1章 語言的本質與語言學研究/黃宣範
    • 1.1 前言
    • 1.2 語言的本質:Hockett(1960)的看法
    • 1.3 語言是一種複雜且具有調適力的系統
    • 1.4 語言既非自然物,也非人造物
    • 1.5 投射與語言的時間性
    • 1.6 語言的複雜性:吸引子
    • 1.7 語言的規律性
    • 1.8 語言的社會性:共識、背景條件與推論
    • 1.9 語言、推論與互動引擎:大腦是個喜愛預測的器官
    • 1.10 語言學簡史
    • 1.11 語言學的次領域
    • 1.12 語言學在台灣
    • 1.13 摘要與結論
  • 第2章 形態學:細說構詞的故事/連金發
    • 2.1 前言
    • 2.2 語詞和詞組
    • 2.3 音位與形態音位
    • 2.4 形態和漢語類型演變
    • 2.5 形態和語言系統中其他部門的互動
    • 2.6 複合和派生的區別
    • 2.7 從複合到派生
    • 2.8 形態和語言層次的互動
    • 2.9 台語鏈接詞「个」的派生功能
    • 2.10 重疊式
    • 2.11 台灣南島語的形態
    • 2.12 摘要與結論
  • 第3章 由認知出發:一個功能語法的觀點/蘇以文
    • 3.1 前言
    • 3.2 語法的形成
    • 3.3 語法應兼及語用
    • 3.4 隱喻也能改變語意
    • 3.5 功能語法
    • 3.6 功能語法與認知
    • 3.7 構式語法
    • 3.8 摘要與結論
  • 第4章 詞彙語意面面觀/呂佳蓉
    • 4.1 前言:語意學
    • 4.2 詞彙語意
    • 4.3 詞彙之間的關係
    • 4.4 詞彙語意的研究方法
    • 4.5 詞彙語意與語用
    • 4.6 摘要與結論
  • 第5章 從唧唧咕咕到咭咭呱呱:淺談現代漢語語音學/馮怡蓁
    • 5.1 前言
    • 5.2 言語鏈
    • 5.3 語音的分類
    • 5.4 摘要與結論
  • 第6章 聲韻學:聲音組成的結構與規律/邱振豪、盧郁安
    • 6.1 前言
    • 6.2 音節結構
    • 6.3 音段
    • 6.4 超音段
    • 6.5 常見的音韻現象
    • 6.6 手語的音韻
    • 6.7 摘要與結論
  • 第7章 台灣南島語/宋麗梅、鄭奕揚
    • 7.1 前言
    • 7.2 音韻系統與音韻現象
    • 7.3 構詞現象的多樣性
    • 7.4 基本詞序
    • 7.5 動詞焦點系統
    • 7.6 台灣南島語的多樣性與語言分群
    • 7.7 摘要與結論
  • 第8章 福爾摩沙交響樂:從語言社會學探索台灣多語社會的形成、變遷與自我建構/江文瑜、黃文怡
    • 8.1 前言:外星人的語言和「語言相對論」
    • 8.2 語言與社會交織的科學:「社會語言學」和「語言社會學」
    • 8.3 台灣帶給世界的禮物:南島語的原鄉
    • 8.4 東印度公司和「來自上帝的福音」?:荷治時期的多音南島語
    • 8.5 消失的梅花鹿:清治時期平埔族語言轉移的哀歌
    • 8.6 跨越黑水溝的飄浪:島嶼移入的台語和客語
    • 8.7 東瀛的太陽與天皇的子民:日治時期的「國語運動」及其影響
    • 8.8 想像的共同體:日治時期以「語族」定義「族群」
    • 8.9 《日曜日式散步者》與《賽德克.巴萊》:日治時期「台灣意識」的認同追尋
    • 8.10 「幸福路上」的噤聲:國民政府激烈的「國語運動」及其影響
    • 8.11 找回本土語言的靈魂:語言轉型正義與《國家語言發展法》
    • 8.12 摘要與結論:「新台灣想像共同體」
  • 第9章 語言變化與歷史語言學/林智凱
    • 9.1 前言
    • 9.2 語言變化的面向
    • 9.3 語言變化的原因
    • 9.4 語言之間的關係
    • 9.5 摘要與結論
  • 第10章 兒童語言習得:運用為本的觀點/張顯達
    • 10.1 前言
    • 10.2 語音的發展
    • 10.3 詞彙的發展
    • 10.4 句法的發展
    • 10.5 「運用為本」的語言習得理論
    • 10.6 摘要與結論
  • 第11章 語言與手勢:比手說話/徐嘉慧
    • 11.1 前言:比手說話
    • 11.2 手勢的比劃如何看
    • 11.3 語言、手勢與使用
    • 11.4 語言、手勢與時間
    • 11.5 語言、手勢在大腦
    • 11.6 摘要與結論
  • 第12章 認識腦內解碼大師:語言理解的心理歷程與神經機制/李佳霖
    • 12.1 前言
    • 12.2 看不到也摸不著的語言處理要如何測量?
    • 12.3 大腦如何解碼語言?
    • 12.4 右腦懂不懂語言?
    • 12.5 語言符號的解碼
    • 12.6 朋友話沒講完你就知道他接下來要說什麼?
    • 12.7 語言與認知
    • 12.8 摘要與結論
  • 第13章 手語語言學/戴浩一、蔡素娟
    • 13.1 前言
    • 13.2 手語的音韻
    • 13.3 手語的詞彙
    • 13.4 手語的句法
    • 13.5 聾人文化
    • 13.6 摘要與結論
  • 第14章 語言與老化/戴浩一
    • 14.1 前言:世界與台灣人口的老化
    • 14.2 高齡者語言流失的主要原因
    • 14.3 高齡者語言流失與兒童語言習得
    • 14.4 語言結構與老化
    • 14.5 腦神經可塑性與認知儲備
    • 14.6 雙語/多語與認知儲備
    • 14.7 摘要與結論
  • 第15章 語料庫與語言研究的實證方法/謝舒凱
    • 15.1 前言
    • 15.2 語料庫工具
    • 15.3 語言研究的實證方法
    • 15.4 應用
    • 15.5 摘要與結論
  • 第16章 語言表徵與計算語言學/陳信希
    • 16.1 前言:計算語言學
    • 16.2 語言表徵與表徵推演
    • 16.3 符號表徵
    • 16.4 分布式表徵
    • 16.5 分散式表徵
    • 16.6 資料與知識之整合
    • 16.7 摘要與結論
  • 索引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