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1.在二十世紀初的動盪年代中,學人如何治學?學術如何發展?學校如何興學?
2.二十世紀上半葉的學人們──章太炎、梁啟超、翁文灝、錢穆、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蔡元培、蔣夢麟、胡適、夏鼐、顧頡剛、傅斯年、黃侃、錢玄同、劉師培、蔣廷黻、劉半農等人,各自在學術成就上,如何獨樹一幟、各領風騷?本書透過幽默有趣的文筆與鮮活案例,一一呈現。
3.知古鑒今,從史實出發,回顧二十世紀上半葉的學人、學術與學校。
大學,本為歐洲教育數百年發展之產物,後該模式移植進入中國。大學的興起,可謂前浪與後浪並湧,構築了民初時期盛衰枯榮的大學氣象;培植了無數揚名古今中外之學人,亦成了各學派林立之狀況。
留學生、新青年、畢業論文、學術期刊、學會團體、圖書館等,這些現代學術身分與機構之產生,都拜近代文化轉型所賜。隨著這些「新事物」的產生,教育也隨之於不斷嬗變中得以重塑。
本書通過生動文筆、鮮活案例及頗具思想性與現實關懷之思考,對民初時期學人之治學精神及教育體制之嬗變更迭作一介紹。
一起回顧與平視二十世紀上半葉的學人、學術與學校!
2.二十世紀上半葉的學人們──章太炎、梁啟超、翁文灝、錢穆、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蔡元培、蔣夢麟、胡適、夏鼐、顧頡剛、傅斯年、黃侃、錢玄同、劉師培、蔣廷黻、劉半農等人,各自在學術成就上,如何獨樹一幟、各領風騷?本書透過幽默有趣的文筆與鮮活案例,一一呈現。
3.知古鑒今,從史實出發,回顧二十世紀上半葉的學人、學術與學校。
大學,本為歐洲教育數百年發展之產物,後該模式移植進入中國。大學的興起,可謂前浪與後浪並湧,構築了民初時期盛衰枯榮的大學氣象;培植了無數揚名古今中外之學人,亦成了各學派林立之狀況。
留學生、新青年、畢業論文、學術期刊、學會團體、圖書館等,這些現代學術身分與機構之產生,都拜近代文化轉型所賜。隨著這些「新事物」的產生,教育也隨之於不斷嬗變中得以重塑。
本書通過生動文筆、鮮活案例及頗具思想性與現實關懷之思考,對民初時期學人之治學精神及教育體制之嬗變更迭作一介紹。
一起回顧與平視二十世紀上半葉的學人、學術與學校!
- 自序
-
一 更迭
-
大學出大師嗎?
-
民國初年大學的格局
-
「教授治校」的神話靠譜嗎?
-
「學霸」的青春也迷茫
-
當「公器」成為「飯碗」
-
出山還比在山清
-
其實「寂寞」並不可怕
-
書生何以報國?
-
「現代士大夫」的消逝
-
試題到底在考誰?
-
-
二 時趨
-
高校如何「挖」教授
-
那些選擇跳槽的教授們
-
怎樣做一名合格的「青椒」?
-
當高校只剩下「叫獸」
-
經費愁煞人
-
序言內外有乾坤
-
「名師」如何培養「高徒」?
-
學者們的「職業病」
-
用「繩命」搞學術的大咖們
-
說不清的「國學」
-
-
三 建制
-
留學生為啥總被「黑」?
-
他們是誰?我們是誰?
-
「新青年」誕生記
-
最好的紀念
-
另一個「最高學府」
-
辦個「學會」容易嗎?
-
辦期刊是良心活兒
-
如何搭建學界「朋友圈」?
-
他們的一九三七年「七月」
-
思想界的「三岔口」
-
-
四 風骨
-
所謂「先生」
-
那些年,一起追過的「學術男神」
-
大學之精神
-
名師自有風骨
-
先生的課堂
-
學術商榷之百態
-
非此不可!
-
曙光前的絕望
-
是亦為政
-
孰料身後評
-
-
五 恩怨
-
讀書人要「接地氣」
-
抽刀安能斷水?
-
治學豈有終南徑
-
矯枉定要「過正」?
-
「橫通」不可取
-
學壇的一對「瑜亮」
-
大老的憂傷流成河
-
學者「互撕」為哪般?
-
難解的「恩怨」
-
最是遺憾教育夢
-
-
六 趣味
-
那時學界的酒缸、酒鬼與酒仙
-
「吃貨」的三重境界
-
學人的「怪癖」
-
菊殘猶有傲霜枝
-
閒話用典
-
學人詩趣
-
文人的面子
-
「學閥」的詭異演變史
-
- 後跋 略談當代中國知識份子的困境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