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依戀理論三部曲1:依附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0
閱讀格式
PDF ;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570487299
叢集名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影響整個世代親子關係的革命性研究
人際關係心理學經典──依戀理論創始
解開你的不安全感源頭、迎向健康的人際聯結

★依戀理論創始經典作品,看見內在不安全感的源頭
★改變英國醫院父母陪床規定,影響整個世代親子關係的革命性研究

「當孩子離開母親,被送往一個陌生環境時,我們可以預期到孩子表現出的三個行為階段:抗議、絕望、疏離。當孩子經歷了幾次失去母親角色的經驗後,他所體驗到的不安全感,會讓他漸漸的不再依附任何人。」──約翰・鮑比

每一個孩子出生時,都會自然而然的對母親有著強烈依附傾向,這是必經的生理現象,一旦失去了母親角色,孩子的悲傷與痛苦,將會影響到他們未來的心理狀態。他們對於母親的離開感到焦慮,從一開始不斷的用哭泣、發脾氣表達自己的抗議,並且時時刻刻關注母親回來的訊號;接著,孩子變得退縮、失去活力,感到深深的絕望;最後,當孩子無法再次忍受分離經驗,他不再讓自己依附任何人,轉而將注意力轉向物體(糖、玩具)。

童年時期的一切經歷建構了我們,安全的依附關係讓我們能夠有勇氣探索新事物而不陷入失去照顧者的焦慮,這樣的聯結與安全感,是兒童發展心智與興趣的重要基礎。然而,忽略幼兒時期的心理安全時,多數人卻要在成年時期,付出更多代價重新建立自己的安全感。

依戀理論創始者──約翰・鮑比的革命性經典著作《依戀理論三部曲》,探索著兒與父母的依附關係,以及失去主要依附角色的嚴重性。我們在鮑比的研究當中看見的不只是影響近代心理學最著名的理論,還有孩子失去與母親聯結時是如何絕望與悲傷。最終,我們或許會在這樣的研究中發現,自己的不安全感,其實都來自於童年的不安全感。

【本書重點】
1. 影響近代心理學的革命性研究
在鮑比提出「依戀理論」之前,心理學分析大多都是以「回顧」方式來回溯童年經歷與成年心理問題的關聯。然而,鮑比運用了開創性的研究方法,追蹤了兒童幼年狀態來印證他的理論。也因此,鮑比發現了幼兒時期與母親分離的孩子,深刻的影響成年後的心理狀態。而這個開創性的研究理論,甚至影響了當時英國醫院的父母陪床規定。

2. 從童年依附關係,看見成年後的人際連結
在談論成人關係時(尤其是兩性關係),幾乎所有近代心理分析與研究,都會提到鮑比的「依戀理論」:我們逃避與他人的親密聯結、焦慮於他人對我們偶爾短暫的忽視……這一切的心理狀態,都可以回溯到童年時期與母親的依附關係。因此,當我們深刻了解依戀理論的源頭、看見童年時期的依附關係如何影響我們,或許就能解開與他人親密關係中的死結。

3. 看見兒童依附關係發展,給孩子健康的心理成長環境
當我們看見兒童如何依附母親角色,就能更加明白母嬰關係與聯結。和父母分離是兒童成長的必經過程,兒童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越來越獨立,最終脫離父母的羽翼。然而過早分離、分離時間過長、過於突然的分離,是孩子無法理解的,這些狀況都有可能影響孩子成年後的心理健康狀態。

【專業人士感動推薦】
丁郁芙(臨床心理師)
方格正(臨床心理師)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洪素珍(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胡展誥(諮商心理師、暢銷書作者)
海苔熊(心理學作家)
留佩萱(美國諮商教育博士、執業心理諮商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
黃瑽寧(馬偕兒童醫院醫師)
劉仲彬(臨床心理師)
蔡宇哲(台灣應用心理學會理事長)
貓心—龔佑霖 (華人第一位依附書籍:《找回100%安全感》作家)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 【繁體中文版審定序】 最原初的依附,無論用什麼方法驗證,都會是一樣的結果 文 /翁士恆
  • 【簡體中文版審定序】 依戀理論,讓我們更理解母嬰關係 文/易春麗
  • 【前言】 早年失去母親角色的經歷,影響往後的心理疾病
  • Part 1 創造不同以往的精神分析理論
    • 第1章 由一個觀點衍生、發展完整的理論基礎
      • 幼兒觀察方法的4個特點,與傳統分析方法的區別
      • 本書採用的方法,不同於佛洛伊德理論的「動機理論」
      • 用新模型取代佛洛伊德「心靈能量模型」的3大原因
      • 新的本能理論所造就的客體關係理論
      • 全新的依戀理論與舊理論間的差異
      • 佛洛伊德理論中有關「回饋」的概念
    • 第2章 母嬰關係中,尚待解釋的觀察
      • 與母親分離後,孩子態度的3階段變化
      • 母親是否在場,是影響孩子紊亂程度最主要的變項
      • 母親角色存在與否,影響孩子面對陌生環境的反應
  • Part 2 本能行為與依附行為的關聯與研究
    • 第3章 本能行為─傳統理論的替代模型
      • 從控制系統理論架構,理解本能行為的原型
      • 控制系統的基本原理
      • 控制系統與本能行為之間的關聯
      • 適應:系統和環境之間的關聯
      • 生物學上對於適應的定義與描述
      • 從群體轉變到以基因為單位的適應改變
      • 更深入了解相關文獻
    • 第4章 進化適應性中的人類環境
      • 原始環境,才是人類的進化適應性環境
      • 從類人物種,了解人類的進化適應性環境
      • 理解物種的進化適應性環境,才能理解其行為與生理演變
    • 第5章 行為系統所調節的本能行為
      • 了解行為系統的不同類型與特點
      • 協調行為系統的兩大方式
      • 行為系統更高級的整合和控制過程
    • 第6章 本能行為的因果關係
      • 促發和終止行為系統的過程與因素
      • 不兼容的行為系統同步促發後的結果
      • 中樞系統活動對感官輸入的調節和轉換
    • 第7章 感受、情緒的評價歷程與選擇
      • 情感、感受、情緒之間的差異
      • 生理學與哲學解釋「感受」的差異與衝突
      • 評價與被感受到之間的過程
      • 感受和情緒,是行為的起因嗎?
      • 感受和情緒在溝通中的角色
    • 第8章 本能行為的功能
      • 行為系統的功能以及其活動的其他結果
      • 傳統術語問題與本書術語應用
    • 第9章 生命週期中的行為改變
      • 生命週期的不同階段,具備不同的行為類型
      • 未成熟階段的特有行為,成年時期仍然存在
    • 第10章 本能行為的本體論點
      • 行為系統發育過程中發生的變化
      • 有效刺激行為系統的限制範圍
      • 將原始行為系統精細化,以及被精緻系統取代的過程
      • 將行為系統整合成功能性整體
      • 行為系統敏感期的發展與限制
      • 動物與人類銘印行為研究
      • 新舊本能行為理論的差異與比較
  • Part 3 依附行為母親與孩子最原始的聯結
    • 第11章 依附行為,是兒童與母親的聯結
      • 替代理論:傳統母嬰客體關係與依戀理論差異
      • 依附行為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 非人靈長類的依附行為
      • 幼猴、類人猿與群落中其他成員的依附關係
      • 人類的依附行為研究
      • 哪些行為形式,中介了依附行為
    • 第12章 依附行為的本質與功能
      • 「次級驅力理論」的起源,以及其目前狀態
      • 討論人類依附行為與銘印行為是否一致
      • 依附行為功能假設──保護動物不受捕食者攻擊
      • 「依賴」一詞與「依附」的不同
      • 依附關係與其他社會行為系統的關聯
    • 第13章 依附行為的控制系統觀點
      • 從本能行為來探討依附行為
      • 母嬰互動中,孩子和母親角色間的關係
      • 中介依附行為的形式及其組織
      • 兩歲孩子在不同情境下的典型行為
      • 促發與終止中介依附行為系統
  • Part 4 人類依附行為的個體發生學
    • 第14章 依附行為的開始─新生兒的依附行為發展
      • 人類依附關係發展4階段
      • 人類新生兒具有的行為裝備
      • 新生兒對人的早期反應
      • 嬰兒微笑的4個發展階段
      • 先天和後天因素對依附行為的發展與影響
    • 第15章 依附行為如何聚焦在一個對象上
      • 外在環境對依附關係發展的影響
      • 嬰兒定向區分與行為模式的漸進轉變
      • 依附對象是否單指「親生母親」?
      • 引發選擇依附對象的進程
      • 發展敏感階段和恐懼陌生人的關聯
      • 史畢茲客體關係發展理論與依附關係的差異
    • 第16章 依附的模式和其影響因素
      • 關於穩定依附模式,依然有4大問題尚待解決
      • 依附模式的標準與差異
      • 1歲時顯露的一些依附模式
      • 第一年期間,影響個體依附行為差異的因素
      • 母嬰互動模式的持久性和穩定性
    • 第17章 依附行為組織複雜化與其發展
      • 孩子自我中心所導致的社交缺陷
      • 母嬰關係間的合作和衝突
      • 母親是否該調節關注與陪伴孩子的時間
  • Part 5 依戀理論的舊議題和新發現
    • 第18章 穩定的依附模式以及其變化
      • 安全或焦慮型依附嬰兒的進一步發展
      • 依附關係的組織結構發展:從可變性到穩定性
      • 兒童概念性角色替取的發展
    • 第19章 反對、誤解依戀理論的聲音,以及我的澄清
      • 依附關係的組織性概念:依戀理論與依附行為的差異
      • 家庭關係是具有社會聯結的依附與照顧關係
      • 總結:嬰幼兒的依附關係發展,會影響孩子的自信心與人際關係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