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思想的分斷:陳映真與朴玄埰》是一本在亞際文化研究的歷史脈絡中所進行的實驗作。此書從區域的視角出發,將分享殖民、分斷、冷戰和後冷戰的歷史經驗的南韓和台灣,視作相互參照的對象,並通過台灣的陳映真(1937-2016)和南韓的朴玄埰(1934-1995)的相互觀看,試圖打開超克現成知識體系的階序和分割之新的討論空間。尤其,在此書摸索與去殖民/去帝國的多元世界相配的知識實踐道路的過程中,毛澤東思想、竹內好的「作為方法的亞洲」、溝口雄三的「作為方法的中國」以及陳光興的「去帝國」成為支撐此實驗的核心思想資源。換句話說,若沒有20多年亞際文化研究的歷史所形成和深化的相互參照網絡以及歷史思想資源的累積,那麼此實驗根本無法進行。不過,對於1990年代末後冷戰局勢下,面對知識生產模式的轉型需求而起步的亞際文化研究,此書亦是一個檢驗其20年的成果和侷限的試金石。
- 〔推薦序〕回望一個相信新世界的年代/陳信行
- 韓文版序
- 敘說 思想性巫祭
-
戲台 走進區域性參照
-
歷史掛帥與區域性參照研究
-
知識的矛盾
-
殖民之後的知識
-
知識與去殖民的困境
-
東亞區域參照點與歷史掛帥
-
-
反思當代的殖民性:以朴玄埰為線索
-
第一線索:一九八○ 年五.一八與民眾主體性的困惑
-
第二線索:一九六○ 年四.一九與「民主」的悖論
-
「奴隸的特色」:殖民性的持續和演變
-
-
-
奉請 當代歷史中間物-陳映真(一九三七-二○ 一六)與朴玄埰(一九三四-一九九五)
-
作為參照點的台灣:陳映真
-
歷史意識:早期文學
-
如何克服愛的不可能性?-早期和中期的文學
-
分斷、內戰、民眾
-
相互參照所呈現的歷史特定性
-
-
作為歷史中間物的朴玄埰
-
戰後實踐型知識分子的困惑
-
歷史中間物的原型體驗:以「未完成的回憶錄」為中心
-
-
如何歷史化一九八○ 年代?
-
-
灌浴 一九八○ 年代與後冷戰轉型的悖論─「社會性質論戰」
-
為何反思南韓社會性質論戰?
-
光州五.一八與「民眾論」的悖論
-
一九八○ 年「光州慘案」與思想運動的主體性問題
-
「主體」的「民眾」之興起與去歷史化
-
-
民眾論的再歷史化與朴玄埰的民眾論
-
陳映真的南韓情結與社會性質論
-
第三世界認識下的韓國情
-
台灣社會性質論
-
「思想的貧困」與「思想的斷裂」
-
-
朴玄埰的社會形態論和社會性質論
-
一九八○ 年代思想課題與朴玄埰的位置
-
「目的性的論戰/意外的波瀾」
-
朴玄埰的孤獨:短暫的「開放」與「斷裂」的深化
-
-
反思「貧困」和「斷裂」的相互內在化
-
相互參照的認識與後冷戰的悖論
-
「貧困」和「斷裂」
-
-
-
奉送 新殖民/分斷體制下思想繼承
-
殖民主義現代性與知識的所有
-
新殖民性認識與思想繼承的矛盾:朴玄埰與白樂晴的爭論
-
文學與經濟的關係
-
分斷體制與第三世界
-
「新殖民/分斷體制」與去殖民的困境
-
-
被忘卻的遺產:《民族經濟論的基礎理論》與新殖民/分斷體制
-
歷史與理論
-
結構與諸範疇
-
-
「民族經濟論」與新殖民/分斷體制
-
-
拆台 重新開啟思想解放空間
-
朴玄埰的困惑:具有開放性的可能性
-
東亞去殖民主義:亞洲作為方法
-
回顧《思想的分斷-陳映真與朴玄埰》
-
- 後記
- [讀後] 延光錫的工作意味著什麼?/陳光興
-
附錄
-
朴玄埰與陳映真年譜
-
參考書目
-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