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我们时代的精神文化生活

出版日期
2019/05/01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7208158474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計次服務

借閱規則
借閱天數 14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本书试图通过调查数据的定量分析以及个案文本的深度诠释,来深入了解现阶段中国社会大众在日常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文化样式、信息传播、家国观念、民族国家认同、消费方式等维度上的现状及其时代变迁,以揭示现阶段我国社会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封面页
  • 书名页
  • 版权页
  • 序言
  • 目录
  • 第一章 社会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研究:理论与方法
    • 一、何谓“精神文化生活”?
      • (一)作为一个政治术语的“精神文化生活”
      • (二)“精神生活”与“文化生活”的区别
      • (三)“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联系
    • 二、谁是“现阶段我国社会大众”?
    • 三、为什么要研究现阶段我国社会大众精神文化生活?
    • 四、社会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研究的主要进展
      • (一)关于现阶段我国社会大众精神文化生活总体状况之研究
      • (二)关于精神文化生活指标体系及具体问题的研究
      • (三)关于当前精神文化生活的理论研究
      • (四)关于现阶段不同阶层的精神文化生活研究
      • (五)国外出版物的相关研究
    • 五、研究方法的相关说明
      • (一)调查设计
      • (二)抽样方法
      • (三)调查实施
      • (四)样本特征
  • 第二章 城市化进程中大众日常生活方式的转变
    • 一、日常生活方式转型与精神文化生活变迁
      • (一)生活方式与精神文化生活
      • (二)日常生活方式的内涵
      • (三)日常生活方式的相关理论研究
    • 二、城市化对当前社会大众日常生活方式的主要影响
      • (一)“城市化”的含义及特征
      • (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现状
      • (三)城市化对大众日常生活方式的影响
    • 三、现阶段我国社会大众日常生活方式的现状及特征
      • (一)家庭生活方式的状况及其特征
      • (二)“忙碌”话语主导下的大众闲暇生活方式的状况与特征
      • (三)生活化与品质化并存:多元化的消费方式
      • (四)社会交往方式的状况及其特征
    • 四、城市化进程中大众日常生活方式的型构与再生产
      • (一)生活方式视角下对“城市化”的再理解
      • (二)生活方式对城市化的型构
      • (三)再生产:生活方式与新型城市化道路
  • 第三章 公共文化服务、社区文化建设与群众文化生活
    • 一、导论:公共文化的社会功能
      • (一)何谓“公共”?
      • (二)如何“现代”?
      • (三)“公共文化”何为?
    • 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新拓展
      • (一)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发展脉络及最初功能定位
      • (二)社区居民文化需求的新变化与公共文化发展的新趋势
      • (三)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功能的新拓展
    • 三、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探索与实践
      • (一)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重要意义
      • (二)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具体实践
      • (三)当前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 (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趋势和路径
    • 四、聚焦广场舞:群众文化生活与公共空间治理
      • (一)基本特征:广场舞活动的参与主体和动力机制
      • (二)社会功能:广场舞对社会大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
      • (三)矛盾焦点:资源之争、文化之争及其媒介形象危机
      • (四)应对举措:近年来破解广场舞治理困境的探索实践
      • (五)结语:公共文化治理之难题,社会生活重建之契机
  • 第四章 大众传媒文化与受众影响研究
    • 一、“底层文学”与社会大众的精神状况
      • (一)《我的诗篇》:“我”是谁?
      • (二)“左翼话语”的限度
      • (三)“挑战”还是“驯服”:“底层文学”的末路
      • (四)“主体”与“他者”:旁观他人之痛
    • 二、影像传媒的转变与“粉丝文化”的生产
      • (一)粉丝经济与影像传媒收益模式的转型
      • (二)大众影视的类型化生产机制
      • (三)植入广告:生产和收益的直接相遇
    • 三、社交媒体与网民公共参与的演变
      • (一)从微博到微信:社交媒体、政治参与和民主化的悖论
      • (二)微博的“去政治化”转型:网络娱乐与商业营销
      • (三)微信好友圈:情感驱动、谣言与社区的封闭式增长
      • (四)媒体社交与当代网民的精神生活
    • 四、网络流行语:民间表述与社会认同
      • (一)体制媒体与自媒体的话语博弈
      • (二)网络话语事件和公众的社会认同
      • (三)撕裂与协调、消解与转机
  • 第五章 开放中的变迁:外来文化对我国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影响
    • 一、外来文化与受众分类
      • (一)“大众精神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概念
      • (二)两类三组人群的操作定义
      • (三)研究方法与内容结构
    • 二、外来文化产品的受众
      • (一)外来文化产品受众的人群比例
      • (二)外来文化产品受众的特征
    • 三、两类人群的精神文化倾向差异
      • (一)生活方式(闲暇与消费)
      • (二)社会纽带(家庭与人际交往)
      • (三)文化活动与信息资源
      • (四)道德认知与社会理想
      • (五)政治态度与国家观念
      • (六)人生理想与宗教信仰
    • 四、外来文化的影响效应
      • (一)外来文化产品受众的精神文化倾向
      • (二)解释与辨析:外来文化产品的影响效应
    • 五、面对开放挑战的中国文化自主性
  • 第六章 从“家”出发透视当代中国社会大众精神文化生活
    • 一、现代化过程与家的结构性转型
      • (一)家庭变迁的最新趋势
      • (二)传统“身、家、国、天下”体制的解体与家之转型
      • (三)从家本位到个体本位的转换
      • (四)家作为个人之集合:家的质性变化
    • 二、个人本位的家庭与精神文化生活的双重向度
      • (一)从安分尽心的传统修身到“后物质主义”的自由追寻
      • (二)碎片化时代个人偏好的张扬与传统的回归
    • 三、去家化与再家化之间的张力
      • (一)个体主义与代际关系的危机
      • (二)“再家化”:社会意义的强化与伦理意义的弱化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出版地 中國大陸
  • 語言 簡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