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收錄於此書展...
- 序言
- 編輯方針
- 1969 發展了動態模型,並將其應用到經濟的分析
- 1970 發展了靜態經濟理論和動態經濟理論
- 1971 人口發展趨勢及人口結構,對經濟增長和收入的分配
- 1972 深入研究了經濟均衡理論和福利理論
- 1973 發展投入產出方法,運用在許多重要的經濟問題中
- 1974 貨幣政策和商業週期上的開創性研究,以及對於經濟、社會和制度互動影響的敏銳分析
- 1975 創立線性規劃及將數理統計學成功的運用於經濟計量學,得到資源的最優分配理論
- 1976 創立了貨幣主義理論,提出了永久性收入的假說
- 1977 對國際貿易理論和國際資本流動作了開創性研究
- 1978 對於經濟組織內的決策程序的研究,被公認為關於公司企業實際決策的創造性見解
- 1979 深入研究了開發中國家在發展經濟中要特別考慮的問題,為開創性的研究
- 1980 根據現實經濟中實際的數據所做的經驗性估計,建立經濟體制的數學分析模型
- 1981 在金融市場及相關的支出決定、就業、產品和價格等方面的分析做出了重要貢獻
- 1982 創造重大的貢獻於工業結構、市場的作用和公共經濟法規
- 1983 整合了柏拉圖的最佳化理論,創立相關商品的經濟與社會均衡的存在定理
- 1984 奠基國民帳戶體系的發展,改進了經濟實證分析的基礎,被國民經濟統計之父
- 1985 第一個提出儲蓄的生命週期假設,在研究家庭和企業儲蓄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 1986 將政治決策的分析同經濟理論加以整合,使經濟分析擴大和應用到社會-政治法規的選擇
- 1987 長期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技術進步,不是依靠資本和勞動力的投入
- 1988 在市場理論及資源有效利用方面的開創性貢獻及對一般均衡理論重新做系統的闡述
- 1989 建立了現代經濟計量學的基礎性分析原則
- 1990 在金融經濟學方面做出了開創性工作
- 1991 提出交易成本理論、寇斯定理與寇斯猜想
- 1992 以理性選擇及效用理論為出發點,對於種族歧視、犯罪、家庭決策及藥物濫物社會現象進行經濟學分析
- 1993 整合歷史學和經濟學,創立計量經濟史/整合產權理論、國家理論及意識形態理論,創立制度變遷理論
- 1994 在博奕的均衡分析理論方面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對博弈論和經濟學產生了重大影響
- 1995 發展理性預期與總體經濟學研究的整合理論,提出微觀經濟論點應用於總體經濟內
- 1996 資訊不對稱條件下的經濟激勵理論、資訊經濟學及博弈論的重大貢獻
- 1997 金融衍生品定價方面的貢獻/發展布萊克-舒爾茨期權定價公式,成為金融機構對金融新產品的分析模式
- 1998 對福利經濟學幾個重大問題做出了貢獻,包括社會選擇理論及福利和貧窮標準的定義
- 1999 動態貨幣領域的開創性研究,並且提出不同匯率體制下貨幣與財政政策以及最適宜的貨幣流通區域的分析
- 2000 在微觀計量經濟學領域,發展了廣泛應用於個體和家庭行為實證分析的理論和方法
- 2001 對充滿不對稱資訊市場經濟分析的貢獻
- 2002 結合心理學分析法與經濟學,創立新的經濟學研究領域/開創實證經濟學,經由實驗進行可靠的經濟學研究確定標準
- 2003 使用隨著時間變化的易變性和共同趨勢兩種新方法,分析經濟時間數列,對經濟學研究和經濟發展帶來巨大的影響
- 2004 動態宏觀經濟學在經濟政策的時間連貫性和商業周期的驅動力量的研究
- 2005 經由對賽局理論分析改進對衝突和合作的相互了解
- 2006 在宏觀經濟跨期決策權衡領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2007 發明機制設計理論及應用於經濟學上
- 2008 對經濟活動的貿易模式和區域的分析
- 2009 公共經濟治理方面的分析/交易成本經濟學方面的研究
- 2010 摩擦性失業理論的開創性研究/勞動經濟學應用於公共政策領域/勞動經濟學勞動力市場和宏觀經濟的匹配
- 2011 政策無效性命題、價格水平財政理論及向量自迴歸模型之研發
- 2012 建立穩定分配理論,進行市場設計及博弈理論的應用
- 2013 建立資產價格的經驗分析理論及應用
- 2014 市場力量和監控管理的分析
- 2015 對經濟上的消費、貧困和福利的分析
- 2016 對合約理論的貢獻
- 2017 行為經濟學上的貢獻
- 2018 將氣候變化納入長期的宏觀經濟分析/將整合技術創新納入長期的宏觀經濟分析
- 2019 減輕全球貧困方面的實驗性做法
- 2020 改進拍賣理論並且發明全新的拍賣模式
- 2021 對勞動經濟學的實證貢獻/對因果關條分析的方法學貢獻
- 參考文獻
- 附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獎列表
- 作者簡介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978.98697925/23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