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佛陀的初心:2550年前最早的正法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574473441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計次服務

借閱規則
借閱天數 14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法歸」——回歸佛陀最初的教誨

  2550年前,佛陀在菩提樹下開悟成道後,為眾生宣說的究竟解脫之法,在這熱惱的凡俗塵世中,是人們心中的一劑清涼!然,在邁向成佛之途上,佛陀以其樸實的本懷,開解人們超脫生老病死與憂悲苦惱的義理,將於《佛陀的初心》 一書中,道盡一切的真理與實相。

  《阿含經》是一切佛經之首,是佛陀的原始教義,也是佛陀在世宣講的最初紀錄,因此被稱為「法歸」。當代要了解佛陀核心思想的人們,就應當以《阿含經》為下手處。當佛陀悟得宇宙真理和生命真相的自然法則後,認為宇宙一切沒有恆常不變的存在,體認到「無常」就是生命的本質;因此如果能夠了知自己身體以及所有物質的存在都是無常的、會變化、會毀壞的、會消失的,就不會有執著。同時,也了解到五蘊(色、受、想、行、識)都是隨緣生滅,遷流變化,具有逼迫性,五蘊的集與滅都只是愛好喜悅的心思所引起的,沒有實體,不是本我,因此對於五蘊現象,不要有愛悅、讚嘆、執取、貪著之心,心靈就可以獲得解脫,達到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而具有正念正知。

  佛陀的教誨,目的在滌蕩淫慾、憎恚、怠惰、焦慮、不安、疑惑等心智層面的不淨。透過培育集中的注意力、清明的心智、意志力、精進力、及寧靜的心境等品性,能如實知見一切事物本性的最高智慧,而證入最後的真理、涅槃。因此,當佛將要入滅時,祂囑命弟子其法教的精髓,都含藏於四念處、四正勤、四精神力、五蘊、七正覺因和八正道中,並要弟子如實地細心研讀、觀察實修以及親身體證這些教理,以繼續世代的傳承。

  本書作者用宇宙的宏觀、科學的邏輯與領悟的體會來揭示佛陀的慈悲與智慧,期望能在當前這個末法時代,讓大家能夠重新認識佛陀的初心與本懷,了解修行的真諦,也期願佛陀的甘露法水得以遍灑於娑婆世界,以滋養潤澤更多有緣的學佛人!
  • 序:我的佛緣/邱復生
  • 前言:二十一世紀的經典復興/呂尚
  • 一、佛、佛陀、釋迦牟尼佛的意義
  • 二、佛陀當初說的記錄在哪裡?
  • 三、《阿含經》是怎麼譯成漢文的
  • 四、佛陀當初教的全部內容
  • 五、《雜阿含》卷一的佛陀核心思想
  • 六、《雜阿含》卷二的佛陀核心思想
  • 七、我們必須深刻認知佛陀的核心思想
  • 八、佛陀說的第一篇經《轉法輪》
  • 九、佛陀的苦諦思想
  • 十、佛陀的集諦思想
  • 十一、佛陀的滅諦思想
  • 十二、佛陀的道諦思想
  • 十三、佛陀的無我思想
  • 十四、佛陀不回答的十個問題
  • 十五、佛陀的最後說法
  • 十六、佛陀教誨眾生要知見理解
  • 十七、佛陀教的是至善圓滿的生命教育
  • 十八、修行就是心智的培育與發展
  • 十九、上智修心,中智修身,下智修口
  • 二十、佛陀教的其實很簡單
  • 二一、佛當初教誨的現代地位
  • 二二、佛教宗派全是後世形成的
  • 二三、讓佛陀的正法在台灣升起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