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簡明佛學概論

出版日期
2022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571933283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本書收錄於此書展...

初入佛門,莫說「三昧」是什麼,根本一問「三不知」?
那你應該讀這本寫給初學者的簡明佛學史!

▍從印度到中國、源遠流長的佛教傳播史
-不是印度也不是巴基斯坦,你知道佛陀其實是尼泊爾人嗎?
-還記得課本上的阿育王嗎?佛教第一次大分裂原來也跟他有關!
-淨土、天臺、華嚴......這些耳熟能詳的佛教宗派有何不同?


▍▍由大入小、由淺入深,佛教理論不再玄之又玄
-本是同根生的佛教與婆羅門教,教義是如何漸行漸遠?
-「三法印」、「四聖諦」、「十二緣起」......基本佛理一次讀懂!
-從小乘的獨善其身,到大乘的由己度人,欲信奉誰,唯看你心


▍▍▍修持佛法前,你應該知道這些事
-佛教是神教嗎?為什麼說佛教「出世又入世」?
-出家會比在家學佛更好嗎?學佛方法大解惑
-從「發菩提心」到「坐禪」,實踐佛法也有分解步驟



|本書特色|
本書概述佛教之史傳、佛學之理論,及佛法之修持三大單元。在史傳篇中,簡介釋迦牟尼的生平傳略,及印度、中國的佛教發展,本篇囊括佛經翻譯及《大藏經》編修等介紹。在理論篇中,以緣起論、五蘊百法、十二緣生觀、三法印、四聖諦、空性哲學六章,概述大小乘、空有二系之基本哲理。在修持篇中,由對佛教之認識、五乘佛法之組織、實踐修持,以及修密念佛四章,概述在家出家、大乘小乘修持之方法與步驟。
  • 陳 序
  • 佛教、佛學、佛法(自序)
  • 上篇 佛教史傳篇
    • 第一章 釋迦牟尼傳略
      • 一 古印度的文化與宗教背景
      • 二 悉達多太子的誕生
      • 三 太子出家
      • 四 六年苦行成等正覺
      • 五 初轉法輪與四方弘化
      • 六 晚期教化與進入涅槃
    • 第二章 印度佛教流傳史
      • 一 佛住世時的原始佛教
      • 二 三藏結集與部派分裂
      • 三 小乘佛教的演變
      • 四 大乘佛教的興起
      • 五 大乘的經典與空有二系的論典
      • 六 印度晚期佛教與佛教滅亡
    • 第三章 中國佛教弘傳概要
      • 一 佛教由西域傳入中國
      • 二 漢魏時代佛經的傳譯
      • 三 兩晉南北朝佛教的發展
      • 四 佛教的黃金時代
      • 五 佛教的保守時期
      • 六 明清兩代的佛教
    • 第四章 佛教宗派概述
      • 一 佛教宗派的發展與演變
      • 二 我空法有的俱舍宗
      • 三 我法皆空的成實宗
      • 四 源自印度中觀學派的三論宗
      • 五 源自印度瑜伽學派的法相宗
      • 六 源自印度曇無德部的律宗
    • 第五章 具有中國特色的宗派──天台華嚴與禪宗
      • 一 三諦圓融的天台宗
      • 二 法界緣起的華嚴宗
      • 三 禪學的起源與發展
      • 四 菩提達摩一系的禪宗
      • 五 南頓北漸──慧能與神秀
      • 六 一花五葉──唐宋兩代的禪宗
    • 第六章 佛經翻譯與藏經編修史
      • 一 漢魏時代的私家譯述
      • 二 兩晉譯經與譯場組織
      • 三 西行求法對譯經事業的影響
      • 四 隋唐譯經與譯事檢討
      • 五 晚期譯經與經典目錄
      • 六 大藏經編修史
  • 中篇 佛學理論篇
    • 第一章 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理──緣起論
      • 一 佛教創立的時空背景
      • 二、佛教與外道的不共教法──緣起
      • 三 五蘊聚合說
      • 四 原始經典中的緣起
      • 五 緣起的規範
      • 六 「法」的探討
    • 第二章 緣起的基本架構──三法印
      • 一 三法印是印證佛法的標誌
      • 二 諸行無常印
      • 三 諸法無我
      • 四 諸受皆苦印
      • 五 涅槃寂靜印
      • 六 一實相印
    • 第三章 四聖諦
      • 一 三轉法輪
      • 二 苦聖諦
      • 三 苦集聖諦
      • 四 苦滅聖諦
      • 五 苦滅之道聖諦
      • 六 三十七助道品
    • 第四章 十二緣起
      • 一 生命流轉的內緣起
      • 二 五支、九支、十二支緣起
      • 三 十二有支的意義與業用
      • 四 十二有支今釋
      • 五 四有循環、業果相續
      • 六 流轉還滅緣起、三世兩重因果
    • 第五章 部派佛教空有二派的理論
      • 一 由佛經結集到佛教分裂
      • 二 代表小乘空宗的成實論
      • 三 成實論的學說
      • 四 小乘有宗的傳承
      • 五 我空法有、法體恆有
      • 六 四緣、六因、五果
    • 第六章 大乘空宗哲學
      • 一 大乘空宗的傳承
      • 二 破邪顯正
      • 三 真俗二諦
      • 四 八不正觀
      • 五 緣起性空
      • 六 中道實相
    • 第七章 大乘有宗哲學
      • 一 大乘有宗的學統
      • 二 五位百法
      • 三 萬法唯識
      • 四 種子與熏習
      • 五 識變──因能變與果能變
      • 六 唯識中道
    • 第八章 如來藏思想
      • 一 如來藏與佛性
      • 二 如來藏經典的發展
      • 三 究竟一乘寶性論
      • 四 大乘起信論
      • 五 如來藏緣起
      • 六 真常唯心──天地宇宙之心
  • 下篇 佛法修持篇
    • 第一章 正確的認識佛教
      • 一 佛教不同於神教
      • 二 佛教是以理智起信的宗教
      • 三 佛教是出世而又入世的宗教
      • 四 佛教與社會的關係
      • 五 佛教的人生觀
      • 六 佛法與科學
    • 第二章 五乘佛法與學佛層次
      • 一 學佛的目的與歷程
      • 二 在家學佛與出家學佛
      • 三 入道之門──三皈與五戒
      • 四 五乘佛法的組織
      • 五 世間法與出世間法
      • 六 大乘與小乘
    • 第三章 佛法的實踐與修持
      • 一 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 二 六度與四攝
      • 三 戒定慧三學
      • 四 禪 觀
    • 第四章 修密與念佛
      • 一 密宗的弘傳與修持
      • 二 念佛法門與西方淨土
      • 三 淨土宗弘傳史
      • 四 起信發願與持名念佛
  • 本書主要參考書目
  • 版權宣告
  • 封 底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