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為什麼要拋棄我?:日本「嬰兒信箱」十年紀實

出版日期
2021
閱讀格式
PDF ;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9987240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計次服務

借閱規則
借閱天數 14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本書收錄於此書展...

▍各方好評推薦(依照姓名筆劃排序):


很幸運為人父親的我,可以看到這本書。
──李毅誠/台灣通勤第一品牌主持人
從理解和傾聽女性的聲音做起,嬰兒信箱是起點而非終點。
──林志潔教授/法務部人權委員會委員

本書從生命的拋棄與拯救出發,探究每個不得已的個人及社會結構因素。
──施慧玲教授/台灣法律資訊中心主任

各種價值辯證細緻精彩,值得推薦。
──劉淑瓊教授/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董事長


這十年來,嬰兒信箱一共收容了一百三十個孩子。
你覺得這個數字是多還是少呢?
2007年,熊本一間民間醫院,成立了「嬰兒信箱」這項設施,希望能夠拯救因為走投無路而遭犧牲的嬰兒們。十年來,收容了一百三十個孩子,雖然自成立以來,便飽受爭議與批評。但仍不改初衷的堅持下去。

或許最需要拯救的其實是大人……
嬰兒信箱的最大特徵是「匿名遺棄」,正因為採取匿名性,一籌莫展的父母才會將孩子送來。但這同時也是最為人所詬病的一點,匿名性是否會助長不負責任的家長隨意遺棄?

日本NHK 採訪團隊,花費長時間追蹤訪問,希望能深入了解這個議題。關於被遺棄的孩子們、關於掉落在保護網之外無助的女性、關於我們能夠怎麼做……。

為什麼要遺棄我?
這個問題不只是質問父母,同時也是一種對社會、對政府的呼喊。
  • 各方好評推薦
    • 台灣通勤第一品牌李毅誠
    • 法務部人權委員會委員林志潔教授
    • 台灣法律資訊中心主任施慧玲教授
    •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董事長劉淑瓊教授
  • 序章 日本唯一一處嬰兒信箱
    • 遭到拋棄的一百三十條生命
    • 託付給嬰兒信箱的孩子
    • 遇上寄養家庭
    • 自豪的兒子
    • 姓名、年齡、出生地皆不詳
    • 「好險我是被送到嬰兒信箱」
    • 少年面對過去的人生
    • 少年對於嬰兒信箱的想法
    • 節目收到各種回響
    • 嬰兒信箱的另一頭
  • 第一章 生命如何遭到拋棄與拯救
    • 名為「嬰兒信箱」的設施
    • 起源於民間醫院
    • 「致母親我們會保密」
    • 熊本市長負責為身分不明的兒童命名
    • 對於嬰兒信箱第一例的回響
    • 中央政府對於第一例的反應
    • 陸續出現案例
    • 開設一年後的評鑑報告
    • 接獲報告後的動向
    • 開設兩年半後的評鑑報告
    • 明顯有人把方便當隨便
    • 嬰兒信箱危害母子生命安全
    • 生父母不詳
    • 嬰兒信箱能為孩子的人生負責嗎?
    • 匿名制究竟是為了誰?
    • 對於中央政府的建議與請求
    • 全國廣設諮詢窗口
    • 政府不改保守態度
    • 孤立生產可能致死
    • 孤立生產的案例
    • 收容身心障礙兒童
    • 收容的安全性與合法性
    • 保護母親的重要性
    • 出乎意料的重蹈覆轍
    • 來自國外的孩子
    • 嬰兒信箱的多種不為人知情況
  • 第二章 走投無路的女人,自私自利的男人
    • 抵達嬰兒信箱的女人
      • 案例1 真由美(二十多歲)使用嬰兒信箱的理由是意外懷孕
      • 案例2 舞(二十多歲)男方要求墮胎,最後選擇成為單親媽媽
      • 案例3 文乃(二十多歲)使用嬰兒信箱的理由是男方拒絕接受孩子
      • 案例4 男子把和第三者的孩子送到嬰兒信箱,導致外遇對象帶著女兒一起自殺
    • 檢討如何預防重蹈覆轍
      • 案例5 嬰兒信箱收到嬰兒遺體,發展成棄屍事件
    • 不負責任的男人
  • 第三章 生大於養?養大於生?
    • 遇上送來嬰兒信箱的小女孩
    • 「希望這孩子在充滿愛的環境下成長」
    • 婦產科醫師的心願掀起輿論熱議
    • 收養的過程艱辛漫長
    • 收養難以普及
    • 住在安置機構的兒童
    • 兒童安置處遇方式落後世界其他國家
    • 嬰兒信箱收容的孩子後來怎麼了?
    • 生父母突然出現
    • 寄養家庭的煩惱
    • 終於明白身分來歷
    • 害怕穩定的環境遭到破壞
    • 能否收養必須聲請家事法庭認可
    • 日本的家庭觀重視血緣關係
    • 幾乎無人聲請終身褫奪親權
    • 遺棄之後親權還是在生父母手上
    • 生大於養?養大於生?
  • 第四章 誰來協助孤立無援的母親?
    • 社會中的弱勢
    • 生活窮困影響懷孕生產
    • 無法取得資訊的孕婦
    • 不曾產檢帶來的風險
    • 許多孕婦其實是臨盆才前往醫院
    • 在社會中孤立無援的族群
    • 傾聽女性的聲音
    • 諮詢內容多元
    • 全國各地都有可能需要嬰兒信箱的女性
    • 立法制定諮詢窗口
    • 難以推動支援母親的制度
    • 展開「棄兒專案」
    • 德國的嬰兒信箱普及全國各地
    • 推廣「中止妊娠諮詢」
    • 生還是不生?支持女性的選擇
    • 打造多元化支援體系
    • 打造配合母親與兒童的體系
    • 政府介入的方式不同
  • 終章 如何保護兒童的生命?
    • 從評鑑報告看得出專家的用心
    • 開設十年的綜合評價
    • 想要消弭身分不明的孩子
    • 保護母親與兒童的「祕密生產制度」
    • 從匿名制轉向實名制
    • 引進制度需要進一步討論
    • 會出現新的嬰兒信箱嗎?
    • 串聯醫療與社福的推手
    • 看不見孩子日後發展
    • 只有起點增加了選項
    • 嬰兒信箱的新課題
    • 充實兒童福利
    • 嬰兒信箱提出的問題
    • 小翼與嬰兒信箱
  • 結語
  • 參考文獻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