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成為臺灣人:殖民城市基隆下的民族形成(1880s-1950s)

出版日期
2021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3504313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從「成為臺灣人」到「身為臺灣人」,
在殖民城市基隆喚醒被隱埋的在地認同與民族意識。

臺灣接連受到清朝、日本和中國政府統治,每一個政權都對這座島嶼和居民的現代化、文明開化有各自的規劃藍圖,也根本上影響1880年代到1950年代臺灣人意識的形成。

從清治末期到戰後初期,基隆城一直有著無限可能,作為實體和想像邊境的一部分,在帝國和民族國家的交界處占有重要位置。作者從在地認同、社會團體、宗教文化、福利領域等面向,以可謂首當其衝站在臺灣現代變遷最前線的港都基隆為中心,檢視一段臺灣人民族起源的歷史。

「成為臺灣人」的過程中,基隆居民扮演先鋒角色,菁英士紳、組織機構、國家行為者在此地都有過協商與努力,最後得以獲得預期之外的成果和意義。因此如果要完全理解現代臺灣人的認同,仔細探討他們的經驗和活動至關重要,本書所討論的正是如何經由這些複雜多變的關係而「身為臺灣人」。

★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藍適齊|專文導讀
  • 導讀/藍適齊
  • 中文版序
  • 謝辭
  • 註腳文獻縮寫
  • 緒論
    • 由臺灣的殖民過往建立民族理論
    • 社會史、展演的認同與臺灣人民族的守門人
    • 在殖民地基隆成為臺灣人
  • 第一章 建立及居住在前哨城市
    • 清治臺灣與基隆的起源
    • 建立現代殖民地與基隆的實體建設
    • 基隆人群像
    • 結語
  • 第二章 「愛市與愛自己」:在基隆這個熔爐形成認同
    • 早期居民與其認同
    • 建立基隆認同
    • 邊界的建構與臺灣人民族的根源
    • 結語
  • 第三章 「文明輸入此地」:在地菁英、社會組織和基隆的再領域化
    • 組織和基隆社會的分區
    • 為想像空間賦予意義
    • 結語
  • 第四章 神聖空間:宗教與認同的建構
    • 日治時期的臺灣宗教
    • 基隆的廟宇和想像的界線
    • 宗教祭典、地域性與臺灣人認同
    • 廟宇重建與邊界保衛
    • 結語
  • 第五章 福利領域:社會工作與邊界保衛
    • 全球與地方觀點中的社會工作
    • 在臺灣建立現代社會工作
    • 透過經濟上的福利建立社群
    • 習俗改革與民族建構
    • 壓制當地人:戰時的社會控制和日本化
    • 結語
  • 第六章 在重建的基隆定義新界線(1945-1947)
    • 在政權轉移時重新定義界線
    • 重建基隆第一階段(1945-1947)
    • 重建與爭奪地方統治權
    • 二二八事件中的地方主義與民族性
    • 結語
  • 第七章 民族、國族主義與基隆的再創造(1945-1955)
    • 重建基隆第二階段(1947-1954)
    • 重建社會:競爭的現代性和社會福利
    • 重建社會:爭奪神聖空間
    • 結語
  • 終章 歷史、記憶與臺灣人民族的用途和效用
  • 參考書目
  • 索引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