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破曉將至:中國電影研究(1977-1979)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9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578924598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計次服務

借閱規則
借閱天數 14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1977-1979年是中國電影重要的轉捩點,民眾《於無聲處》清楚聽到《生活的顫音》,用指尖輕觸《春雨瀟瀟》裡的《櫻》,看到《苦惱人的笑》。這《並非一個人的故事》而已,亦是徬徨時期的人們,埋藏於《青春》裡的《淚痕》。

掙脫「樣板戲」的重重枷鎖,再現起心動念的創作初衷。
以破曉的光芒照亮黑夜,讓「恢復時期」回歸歷史本位。

普遍來說,電影為大眾提供了現實解釋與精神慰藉,是非常重要的大眾娛樂。在中國的文革時期,電影卻成為歌詠讚頌政府官員的工具,也就是俗稱的「樣板戲」。對於勇敢活躍於檯面上的中國電影創作家們而言,如何描述剛剛逝去的歷史,把握此刻上演的故事已不僅是藝術問題,而是關係到大時代下小人物們的個體命運。通過電影敘事上的諸多悖論與徵候,最終抵達話語與現實不相契合的社會真相。

本書探討中國1977-1979年期間約一百多部電影。此時期的電影嘗試跳脫「樣板戲」的固定套路,在明確的目的和模糊的歷史之間小心地閃轉挪移,對歷史進行選擇性記憶和重述,並在審判「他者」和自我神化的文字遊戲中放逐恐懼、救贖自我。作者用清晰的思緒配以精湛的文筆,從創作格局、語法表徵與意識型態出發,完整分析這些電影創作的時代背景與表達意涵。

本書特色
☑1977-1979的中國電影努力掙脫「樣板戲」的重重枷鎖,以破曉之光照亮黑夜!
☑讓時代洪流中的「恢復時期」重新回歸歷史本位,再現起心動念的創作初衷!
  • 自序
  • 緒論
    • 第一節 後神話初年:一個歷史的「棄嬰」
    • 第二節 研究現狀
    • 第三節 電影藝術與意識形態
    • 第四節 研究思路與方法
  • 第一章 風格與觀念:在懷鄉病與現代性想像之間
    • 第一節 創作格局及其語法表徵
    • 第二節 鏡語風格及其「懷鄉病」
    • 第三節 觀念解放與現代性想像
  • 第二章 政策與話語:在解凍與遮蔽之間
    • 第一節 政策:規訓與激勵之間
    • 第二節 話語:繁複與遮蔽之間
  • 第三章 狂歡與傷痕:後神話的精神症候
    • 第一節 「戰爭」想像的狂歡化
    • 第二節 「子承父志」的神話
    • 第三節 「傷痕」敘事的易卜生主義
  • 第四章 沉重的肉身:知識份子的主體建構
    • 第一節 前世:罪與罰
    • 第二節 「他者」:宿命與彷徨
    • 第三節 準主體:從啟蒙者到被啟蒙者
  • 第五章 歷史與傳奇:戰火硝煙裡的國族想像
    • 第一節 英雄史詩:父輩指認與秩序回歸
    • 第二節 戰地柔情:戀母情結與倫理焦慮
    • 第三節 個人傳奇:冷戰餘緒與另類想像
  • 第六章 置換與虛無:嬉笑怒罵的政治無意識
    • 第一節 國家敘事的置換與延續
    • 第二節 歷史虛無主義:「都是誤會,鮮有諷刺」
    • 第三節 《小字輩》:互文下的烏托邦敘事
  • 總結
  • 參考文獻
    • 中文著作
    • 中文論文
    • 外文譯著
    • 博士論文
    • 英文著作
    • 英文論文
  • 附錄:中國劇情電影目錄(1977 - 1979)
  • 後記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