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书分上、下篇,上篇从意象本质论、意象功能论、意象生成论和意象鉴赏论等方面探论;下篇撷取闻一多、徐志摩、戴望舒、卞之琳、食指、舒婷、于坚、戈麦、昌耀、余光中等十余位诗人的诗作进行系统的意象阐释,并就七月诗派和九叶诗人、顾城和海子等诗歌现象和诗人诗作加以比较分析。既有理论层面的整合和论析,又有实践层面的文本解读,在承接古典意象诗学和意象批评内在精神及意脉的同时,体现出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的时代感和现实品格。
- 封面
- 前折页
- 文前辅文
- 书名页
- 前言
- 目录
-
上篇 现代意象诗学初探
-
第一章 意象本质论
-
第一节 意象概念的演化
-
第二节 意与象的关系
-
第三节 意象与比、兴、象征和意境之间的关联
-
-
第二章 意象功能论
-
第一节 诗美的传达
-
第二节 力量的集聚
-
第三节 诗质的呈现
-
第四节 中介的作用
-
-
第三章 意象生成论
-
第一节 感觉生成论
-
第二节 生活赐予论
-
第三节 心物契合论
-
第四节 想象创造论
-
-
第四章 意象鉴赏论
-
第一节 意象鉴赏的标准
-
第二节 意象鉴赏对读者的要求
-
-
-
下篇 新诗经典意象解读
-
第一章 闻一多:“古典”与“现代”两类意象的运用
-
第一节 两类意象的对照
-
第二节 两类意象凝聚的矛盾心境
-
第三节 两类意象的艺术渊源
-
-
第二章 徐志摩:永远的“风花雪月”
-
第一节 风花雪月:作为审美意象的象征意蕴
-
第二节 风花雪月:诗人人格精神和文艺观念的投射
-
第三节 风花雪月:永恒的诗意存在
-
-
第三章 戴望舒:“残损”类意象及其审美表达
-
第一节 “残损”类意象的类型
-
第二节 “残损”类意象的成因
-
第三节 “残损”类意象的审美作用
-
-
第四章 卞之琳:“路”意象与人生之旅
-
第一节 “路”意象的含义
-
第二节 “路”意象传导的矛盾心理
-
第三节 “路”意象的成因及意义
-
-
第五章 昌耀:“高原”意象与诗歌的精神维度
-
第一节 “高原”意象的内涵
-
第二节 “高原”意象的反思向度
-
第三节 “高原”意象生成的动因
-
第四节 “高原”意象构筑的诗性空间
-
-
第六章 食指:“季节”意象的主题意义
-
第一节 未来主题
-
第二节 成长主题
-
第三节 眷恋主题
-
-
第七章 舒婷:含“泪”面“海”的抒情歌手
-
第一节 “海”与“泪”:内化与外化的寄托
-
第二节 “海”与“泪”:理想与现实的投影
-
第三节 “海”与“泪”:新诗抒情风格的变化
-
-
第八章 于坚:“城市”和“乡村”的生态寓意
-
第一节 “城市”和“乡村”:生态失调与生态和谐
-
第二节 从“城市”到“乡村”:寻找心灵生态的平衡
-
第三节 作为文本:新诗链条中的诗歌生态
-
-
第九章 戈麦:“死亡”意象与“世纪末哀歌”
-
第一节 “有温柔的死在召唤”
-
第二节 “我的疑虑在空气中延伸”
-
第三节 “一个人生活在自己的水中”
-
第四节 “我就是这最后一个夜晚最后一盏黑暗的灯”
-
-
第十章 余光中:“水”意象谱写的华彩乐章
-
第一节 水的“海”形态:地理阻隔带来的“乡愁”
-
第二节 水的“江河”形态:内在源头上的精神归依
-
第三节 水的“酒”“雨”“湖”等形态:浪漫的诗心与爱情
-
第四节 水的综合形态:哲理的韵致
-
-
第十一章 七月诗派和九叶诗派:苦难里的“白色花”和黑夜中的“三弦琴”
-
第一节 意象的选择及其精神旨趣
-
第二节 意象的运用及其审美追求
-
第三节 意象的选择和运用带来的启示
-
-
第十二章 顾城和海子:“梦”与“花”的二重奏
-
第一节 “梦”与“花”:从生命感悟到精神之旅
-
第二节 “梦”与“花”:从诗歌理想到生命书写
-
第三节 “梦”与“花”:对抗和超越
-
-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版权页
- 后折页
- 封底
- 出版地 : 中國大陸
- 語言 : 簡體中文
- DOI : 10.978.75201/55090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