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這,正是憂國憂民的杜甫
是在窮困潦倒、顛沛流離之際
依然心繫天下蒼生的杜甫
杜甫,字子美,唐代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為「李杜」。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在其身後,杜甫的作品卻對中國古典詩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被後人稱為「詩聖」,其詩也被稱為「詩史」,其作品集稱為《杜工部集》。
他自幼聰穎好學,知識淵博,充滿政治抱負,十四五歲時便顯露出非凡的文學才能。從二十歲起,杜甫便漫遊全國各地,為日後的詩歌創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他的詩,充滿了對人民的同情
揭露了封建社會剝削者與被剝削者之間的尖銳對立
使這不朽的詩句被世世代代所銘記
三十五歲時,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杜甫來到當時的京城長安,但奔走求官為未果,他找不到出路,生活日漸陷入窮困。在這期間,他創作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嘲諷權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代表著杜甫在經歷長安的艱苦生活後,對朝廷、社會現實的批判與感慨。
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杜甫親眼看到了國家由盛轉衰的急劇變化,並經歷了仕途坎坷、飢寒跋涉的痛苦生活。面對混亂的長安,他寫成了《月夜》、《春望》、《哀江頭》等詩。後潛逃到鳳翔行在,因忠言直諫,上疏為宰相房琯求情而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其後,他開始用詩歌記錄自己的親身體驗,廣泛、深刻反映那個時代和社會面貌,表達自己憂國憂民的真實情感。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他的詩,是戰爭的寫照,是黎民的血淚,是家國的悲歌
他的詩,記錄的是社會,是現實,更是歷史
四十八歲時,杜甫棄官,此後多次攜家人逃難,路經秦州、同谷等地,到達成都,並建立草堂,在那裡度過了一段比較安寧的生活。此後各地叛亂不斷,杜甫再次四處漂泊,曾寓居夔州,後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帶,最終病逝在湘江舟中。
在這期間,他的主要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登樓》、《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登高》、《秋興八首》、《歲晏行》等千餘首詩,占全部杜詩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深刻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前後二十年的社會面貌。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曾漂泊四方、浪跡天涯的經歷
最終都被他化作傳唱千
這,正是憂國憂民的杜甫
是在窮困潦倒、顛沛流離之際
依然心繫天下蒼生的杜甫
杜甫,字子美,唐代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為「李杜」。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在其身後,杜甫的作品卻對中國古典詩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被後人稱為「詩聖」,其詩也被稱為「詩史」,其作品集稱為《杜工部集》。
他自幼聰穎好學,知識淵博,充滿政治抱負,十四五歲時便顯露出非凡的文學才能。從二十歲起,杜甫便漫遊全國各地,為日後的詩歌創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他的詩,充滿了對人民的同情
揭露了封建社會剝削者與被剝削者之間的尖銳對立
使這不朽的詩句被世世代代所銘記
三十五歲時,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杜甫來到當時的京城長安,但奔走求官為未果,他找不到出路,生活日漸陷入窮困。在這期間,他創作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嘲諷權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代表著杜甫在經歷長安的艱苦生活後,對朝廷、社會現實的批判與感慨。
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杜甫親眼看到了國家由盛轉衰的急劇變化,並經歷了仕途坎坷、飢寒跋涉的痛苦生活。面對混亂的長安,他寫成了《月夜》、《春望》、《哀江頭》等詩。後潛逃到鳳翔行在,因忠言直諫,上疏為宰相房琯求情而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其後,他開始用詩歌記錄自己的親身體驗,廣泛、深刻反映那個時代和社會面貌,表達自己憂國憂民的真實情感。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他的詩,是戰爭的寫照,是黎民的血淚,是家國的悲歌
他的詩,記錄的是社會,是現實,更是歷史
四十八歲時,杜甫棄官,此後多次攜家人逃難,路經秦州、同谷等地,到達成都,並建立草堂,在那裡度過了一段比較安寧的生活。此後各地叛亂不斷,杜甫再次四處漂泊,曾寓居夔州,後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帶,最終病逝在湘江舟中。
在這期間,他的主要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登樓》、《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登高》、《秋興八首》、《歲晏行》等千餘首詩,占全部杜詩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深刻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前後二十年的社會面貌。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曾漂泊四方、浪跡天涯的經歷
最終都被他化作傳唱千
- 前 言
- 故事導讀
-
第一章 坎坷童年
-
(一)
-
(二)
-
(三)
-
-
第二章 十年漫遊
-
(一)
-
(二)
-
(三)
-
(四)
-
-
第三章 結識李白
-
(一)
-
(二)
-
(三)
-
-
第四章 困守長安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
第五章 功名難成
-
(一)
-
(二)
-
(三)
-
-
第六章 攜家流亡
-
(一)
-
(二)
-
(三)
-
(四)
-
-
第七章 長安春望
-
(一)
-
(二)
-
(三)
-
-
第八章 官場失利
-
(一)
-
(二)
-
(三)
-
(四)
-
-
第九章 被貶華州
-
(一)
-
(二)
-
(三)
-
(四)
-
-
第十章 棄官赴秦
-
(一)
-
(二)
-
(三)
-
-
第十一章 杜甫草堂
-
(一)
-
(二)
-
(三)
-
-
第十二章 幕府生活
-
(一)
-
(二)
-
(三)
-
-
第十三章 夔州孤城
-
(一)
-
(二)
-
(三)
-
(四)
-
-
第十四章 瀼西草堂
-
(一)
-
(二)
-
(三)
-
-
第十五章 失望江陵
-
(一)
-
(二)
-
(三)
-
(四)
-
-
第十六章 老病孤舟
-
(一)
-
(二)
-
(三)
-
-
第十七章 鳳落沅湘
-
(一)
-
(二)
-
(三)
-
(四)
-
- 杜甫生平大事年表
- 版權頁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