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女性学研究体系与方法

出版日期
2018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7301296479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本书是一本论述中国女性学研究方法、理论和学科发展历程的论文集。主要内容涉及:女性学研究对象、范畴、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学科的缘起与进入高等院校的历程,性别文化理念与本土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女性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等。该书章节主要有:女性学研究的对象及范围、女性学知识系统与理论框架、“社会性别”与性别的社会差异、性别关系与性别制度、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中国女性学构建、女性学研究的方法与方法论、女性学学科十年回顾:跨越式发展与本土经验、新世纪女性学:在探索中国特色的道路上、高校女性学与性别研究的进展等。
  • 版权信息
  • 目录
  • 两性和谐与女性学研究的价值定位(代前言)
  • 女性学研究的对象及范围
    • 一、女性学的界定问题
    • 二、女性学内涵界说的辨析
    • 三、女性学研究的对象
    • 四、女性学研究的范围
  • 女性学知识系统与理论框架
    • 一、观察方式与方法
    • 二、基本知识系统
    • 三、主要理论框架
  • “社会性别”与性别的社会差异
    • 一、被建构的性别社会差异
    • 二、性别社会差距的现实表现
    • 三、性别社会差异的生产
    • 四、“社会性别”及其理论
  • 性别关系与性别制度
    • 一、人类早期的性别平等
    • 二、不平等性别关系的缘起与演进
    • 三、不平等性别制度及其发展
  •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中国女性学构建
    • 一、中国女性学的起步和发展:从问题到“人”
    • 二、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学科中的承继与延续
    • 三、在坚持中发展的两个问题
    • 四、关于女性学的理论创新
  • 女性学研究的方法与方法论
    • 一、我国女性学研究方法与方法论的发展态势
    • 二、我国女性学研究方法论的应用分析
    • 三、我国女性学研究方法论的初步评估
  • 女性学十年回顾:跨越式发展与本土经验
    • 一、跨越:女性学进入高等教育序列
    • 二、路径:立足本土的发展之途
    • 三、前瞻:女性学研究任重而道远
  • 新世纪女性学:在中国特色道路上前行
    • 一、新世纪女性学的进展态势
    • 二、新世纪女性学的发展轨迹
    • 三、新世纪女性学的发展特征
    • 四、女性学的未来走向
  • 高校推进性别研究的新探索
    • 一、多所高校多学科联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研究
    • 二、开展女性人才成长规律的实证与对策研究,为党和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决策提供依据
    • 三、“自治”与“融合”并举,推进高校女性学与多学科的女性与性别分支学科建设
  • 性别文化理念建构与本土特征
    • 一、性别文化的科学理念
    • 二、中国特征的性别文化
    • 三、建构先进的性别文化
  • 性别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 一、性别出生比例分析
    • 二、关于性别“生命质量”问题
    • 三、建立和谐的“性别生态”
  • 家庭文化对青少年性别定型观念形成的影响
    • 一、青少年性别刻板印象的特征
    • 二、家庭性别文化的影响度与相关性
    • 三、结论与对策
  • 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知识女性角色选择
    • 一、传统文化对当代知识女性角色选择的影响
    • 二、当代知识女性角色选择的最佳定位
  • 追求双重角色的和谐统一——北大女教职工问卷调查简析
  • 民间艺术的性别审视
  • 男女平等进程中的新矛盾和新问题
    • 一、关于“机会平等”与“结果平等”问题
    • 二、关于“数量平等”与“实质平等”问题
    • 三、关于“公平竞争性平等”与“社会支持性平等”问题
    • 四、关于“同一性平等需求”与“差异性平等需求”问题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妇女解放和发展的目标与任务
    • 一、妇女解放和发展的总目标
    •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妇女解放和发展的目标
    • 三、男女平等是现阶段妇女解放和发展的核心任务
  • 《玩偶之家》与中国妇女解放
    • 易卜生与《玩偶之家》
    • “易卜生专号”与北京大学
    • “娜拉”与中国姐妹
  • 婚姻家庭多元理念的碰撞与交融——“婚姻家庭观念网络调查”解读
    • 一、多数民众的婚姻家庭观念是理性和务实的
    • 二、婚姻家庭观念处于变动之中,呈现多样性
    • 三、婚姻家庭观念的性别差异显著
    • 四、普通民众对《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关注度不高
  • 幸福婚姻到底是“为我”还是“利他”——读安顿《结婚吗》有感
  • 离婚率升高现象解析
    • 一、离婚率升高现象的若干特点
    • 二、对上述离婚现象的分析
  • 婚姻家庭观念的性别差异——基于“婚姻家庭观念网络调查”
    • 一、被调查者基本情况
    • 二、婚姻家庭观念的性别差异
    • 三、小结与建议
  • 规避不平等职场环境对女性职业发展的影响——答《中国妇女报》记者问
  • 职场环境与职业发展的性别比较——基于新浪网的调查
    • 一、引言
    • 二、职场中性别生存与发展的现实状况
    • 三、对职业环境的感受与愿望
    • 四、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 高校学生男女平等价值取向及其群体差异——对北京市13所高校调研数据的分析
    •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概况
    • 二、高校学生对男女平等价值观的认同状况分析
    • 三、高校学生男女平等价值取向的群体差异
    • 四、思考与建议
  • 高学历老年群体的性别分化
    • 一、老年群体学历状况的性别分布
    • 二、高等教育发展对未来高学历老年群体性别分化的影响
    • 三、积极促进未来高学历老年群体的性别生态平衡
  • 强化“关键人群”性别平等意识——答《中国妇女报》记者问
  • 性别期待的传承与演变——“当代中国性别期待”调研启示
    • 一、性别期待:传承与演变交织互动
    • 二、启示与讨论
    • 三、应对与建议
  • 经济生活中的性别差异——对“我国经济生活中的男女两性”调研数据的分析
    • 一、公共经济领域中的女性
    • 二、家庭经济生活中的女性
    • 三、女性公共资源占有状况是其家庭经济地位的决定因素
    • 四、启示与建议
  • 主观幸福感的群体及个体差异——基于“中国人生活质量和主观幸福感”调研
    • 一、对生活质量与主观幸福感的理解
    • 二、民众生活质量与幸福感评价的基本状况与群体差异
    • 三、启示与建议
  • 孕哺对科技女性职业发展的影响——“科技女性‘孕哺’两期职业发展”调研报告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总体框架与研究方法
    • 三、主要发现
    • 四、启示与建议
  • 出版地 中國大陸
  • 語言 簡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