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书从文学艺术、文化历史、新闻传播等专业课程中提炼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的有效教学载体,从文化、历史、伦理等视角切入,研究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和当今中国文化的活力,在“润物细无声”中对读者进行理想、信念等精神指引,增强他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从而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本书十三讲包括:“山水诗词中的‘自然’情结”“唐诗金曲排行榜”“乡土中国与鲁迅的启蒙——以《阿Q正传》为中心”“沈从文小说与中国儒道人格理想”“汉字文化例说——从汉字构形看汉字文化蕴涵功能”“中国古代文化产业的历史脉络” “从抒情到叙事:中国传统文学结构的衍变” “审美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国家相册:纪录片中的中国形象”“新媒体时代的交往革命”“民以食为天: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略讲” “先秦文献中的传播伦理与沟通智慧”“‘孝’的文化诠释及其对当代中国的意义”。
本书十三讲包括:“山水诗词中的‘自然’情结”“唐诗金曲排行榜”“乡土中国与鲁迅的启蒙——以《阿Q正传》为中心”“沈从文小说与中国儒道人格理想”“汉字文化例说——从汉字构形看汉字文化蕴涵功能”“中国古代文化产业的历史脉络” “从抒情到叙事:中国传统文学结构的衍变” “审美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国家相册:纪录片中的中国形象”“新媒体时代的交往革命”“民以食为天: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略讲” “先秦文献中的传播伦理与沟通智慧”“‘孝’的文化诠释及其对当代中国的意义”。
- 版权信息
- 目录
- 序
-
第一讲 山水诗词中的“自然”情结
-
一、“山水比德”:山水诗词的象征意义
-
二、人化自然:山水诗词的情感色彩
-
三、山水体道:山水诗词的哲学意蕴
-
-
第二讲 唐诗金曲排行榜
-
一、七绝压卷之作
-
二、五绝第一
-
三、律诗第一
-
四、孤篇压全唐
-
-
第三讲 乡土中国与鲁迅的启蒙:以《阿Q正传》为中心
-
一、阿Q与“正传”
-
二、乡土社会及其变革
-
三、阿Q的人生规划及其破灭
-
四、革命的冲动与可能
-
-
第四讲 沈从文小说与中国儒道人格理想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
第五讲 汉字文化例说:从汉字构形看汉字的文化蕴涵功能
-
一、凡解释一个汉字就是作一部文化史
-
二、从汉字的构形看汉字的文化蕴涵
-
三、汉字构形的文化蕴涵功能
-
-
第六讲 中国古代文化产业的历史脉络
-
一、中国古代文化产业史概览
-
二、古代文学与出版业的历史脉络
-
三、古代表演艺术业的历史脉络
-
四、古代书法绘画艺术业的历史脉络
-
-
第七讲 从抒情到叙事:中国传统文学结构的衍变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
第八讲 审美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
一、审美教育的含义
-
二、审美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
-
三、美育的目的和作用
-
四、美育的特点
-
五、美育的实施
-
-
第九讲 “国家相册”:纪录片中的中国形象
-
一、影像中国:纪录片的“相册”功能
-
二、民族视角的中国形象:多元统一
-
三、日常生活视角的中国形象:文化写真
-
四、国际交流中的中国形象:主客视角的多面相
-
五、结语
-
-
第十讲 新媒体时代的交往革命
-
一、交往的革命:三个视角
-
二、交流的无奈:新的问题
-
三、数字化生存:超越表象
-
-
第十一讲 民以食为天: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略讲
-
一、以“饭”为核心的饮食
-
二、兼容并蓄:丰富与多样的食物体系
-
三、医食同源
-
四、作为重要社会文化议题的饮食
-
五、帝王官宦之家的奢靡饮食
-
六、饮食的人生美学
-
-
第十二讲 先秦文献中的传播伦理与沟通智慧
-
一、先秦文献中的传播伦理
-
二、先秦古人沟通的谋略化
-
三、对先秦文献中先秦古人传播伦理的评价
-
四、结语
-
-
第十三讲 “孝”的文化诠释及其对当代中国的意义
-
一、从文化发生学的角度看“孝”的含义
-
二、《论语》中关于孝的论述
-
三、历史语境中“孝”文化的阐释
-
四、被异化的“孝文化”
-
五、孝文化与当代社会
-
- 后记
- 出版地 : 中國大陸
- 語言 : 簡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