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有一天,心學橫空出世,這戲劇性的悟道被後世稱為「龍場悟道」: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意思是,人人心中都有良知,良知無所不能,能解決一切問題,不需外求,人人都是聖人。
要瞭解他的思想,就要先認識他的一生
王陽明,被後世稱為明代第一強人,反對朱熹理學追求「理」的方法,強調「心即是理」及「致良知」,一舉創建影響後代深遠的王陽明心學。他一生經歷了仕途的不順、下獄待死的恐懼、流放南蠻的絕望,與無人問津的落寞,但逐漸透過悟道獲得平靜,並透過「知行合一」橫掃戰場、擁有信徒萬人,甚至影響了日本的「明治維新」……
戰場不在外而在心上:王陽明的攻心術
王陽明率領文弱的士卒,擺平了數十年的巨寇;以幾封書信,35天內平定甯王之亂;徹底掃清困擾政府多年的匪患。他的戰爭是心理戰,以虛虛實實的戰術,攻破敵人的心防,讓人的心慌亂,動起來沒有章法,再趁勢而入,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勝利!
強大內心的終極武器:知行合一
面對外境的騷亂、內心的不安與現實的考驗,本書教你藉由「致良知」找到生命的方向、行動的準則,並以「知行合一」的力量,讓自己達到在逆境中仍身心放鬆,不被事物牽動的境界。
意思是,人人心中都有良知,良知無所不能,能解決一切問題,不需外求,人人都是聖人。
要瞭解他的思想,就要先認識他的一生
王陽明,被後世稱為明代第一強人,反對朱熹理學追求「理」的方法,強調「心即是理」及「致良知」,一舉創建影響後代深遠的王陽明心學。他一生經歷了仕途的不順、下獄待死的恐懼、流放南蠻的絕望,與無人問津的落寞,但逐漸透過悟道獲得平靜,並透過「知行合一」橫掃戰場、擁有信徒萬人,甚至影響了日本的「明治維新」……
戰場不在外而在心上:王陽明的攻心術
王陽明率領文弱的士卒,擺平了數十年的巨寇;以幾封書信,35天內平定甯王之亂;徹底掃清困擾政府多年的匪患。他的戰爭是心理戰,以虛虛實實的戰術,攻破敵人的心防,讓人的心慌亂,動起來沒有章法,再趁勢而入,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勝利!
強大內心的終極武器:知行合一
面對外境的騷亂、內心的不安與現實的考驗,本書教你藉由「致良知」找到生命的方向、行動的準則,並以「知行合一」的力量,讓自己達到在逆境中仍身心放鬆,不被事物牽動的境界。
度陰山 知名歷史作家
三智陽明研究院執行院長
新時代陽明心學研究者及實踐者
著有暢銷書籍《帝王師:劉伯溫》及《成吉思汗:抑制征服世界》。極其善於挖掘史料中易被他人忽視的內容,其研究及相關著作,力求更為忠實地呈現歷史名人的形象,以及他們的成功方法。
-
序 章 心學誕生的前夜
-
心學橫空出世
-
心學誕生的前夜
-
-
第一章 為什麼悟道的是王陽明?
-
何謂第一等事?
-
兩件荒唐事:新郎失蹤和格竹子
-
彷徨和痛苦是天才的共性
-
有一種無趣叫仕途
-
轉捩點
-
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過
-
劉瑾風暴
-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
釋厄路
-
做自己的主人
-
新朋友和新敵人
-
心學的政治力
-
朱陸異同
-
貴人王瓊
-
-
第二章 王陽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南贛剿匪
-
人性無法改變,卻可以引導
-
橫掃詹師富
-
勝敗由心,兵貴善用
-
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
金龍霸王池仲容
-
池仲容用計
-
定力的交鋒
-
只怕有心人
-
心學入門課——《大學問》
-
風雨又來
-
-
第三章 王陽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平定寧王
-
不被待見的寧王
-
朱宸濠的理想
-
針鋒相對
-
寧王革命了
-
安慶保衛戰
-
決戰朱宸濠
-
何必如此費心?
-
真誠的權變:最難不過鬥小人
-
致良知
-
偉大的楊廷和
-
不許來京
-
再見,楊廷和
-
-
第四章 王陽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廣西戡亂
-
萬人齊捧王陽明
-
李福達案
-
有請王陽明
-
走在成聖的路上
-
謝謝諸位
-
平定思田
-
雷霆掃穴
-
追憶祖先
-
賞還是罰,這是個問題
-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
-
外篇之一 心學對我們有什麼用?——強大內心的終極武器
-
我是自己的上帝
-
只俯首於自己的心
-
去心中賊之私情
-
去心中賊之私欲
-
閒思雜慮也是私欲
-
人生在世,不可拘泥常規
-
我們該追求什麼?
-
不要操心
-
獲得幸福的方法:不要和外物對立
-
-
外篇之二 知行合一的修煉法門
-
格物致知
-
「心即理」與「性即理」
-
心外無理
-
萬物一體
-
心外無物
-
心外無事
-
心即理的立言宗旨
-
為何說「知」、「行」是合一的?
-
古人為何單獨提「知」、「行」?
-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
一念發動便是行了
-
實踐出真知
-
良知就是判斷力
-
如何光復良知?
-
致良知:聽從第一感覺
-
致良知:聽從內心的聲音
-
- 後記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