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美学理论(修订译本)

出版日期
2020/04/01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7208162518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計次服務

借閱規則
借閱天數 14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美学理论》是阿多诺的美学代表作,汇集了其“美学思想的精髓”。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阿多诺持守否定辩证法与批判理论等运思策略,在本书中进行了贯通古今的多维论证,深入地追溯了艺术的历史演化流变过程,检视了古今美学理论的长短利弊,分析了现代艺术的特殊职能,揭示了艺术与社会的双重关系,反思了资本主义现代性与社会总体性的种种影响,彰显了现代艺术哲学或美学的悖论特征,同时也指陈了未来美学的新生条件与发展途径。其中对文化产业,技术效应、娱乐导向、物化现象、真理性内容、行政化操控以及“反世界”艺术的批判反思,充满前瞻性和后现代性的真知灼见。
  • 封面页
  • 书名页
  • 版权页
  • 再版译序
  • 阿多诺的批判美学理论——代译序
    • 一、如何走出这座迷宫?
    • 二、文化产业批判
    • 三、现代艺术的特殊职能
    • 四、自律性与社会性的张力
    • 五、未来美学的前景
  • 目录
  • 第一章 艺术、社会、美学
    • 一、确定性的丧失
    • 二、起源:一个虚假的问题
    • 三、艺术的真理性、生命与死亡
    • 四、论艺术与社会的关系
    • 五、艺术的心理分析理论批判
    • 六、康德与弗洛伊德论艺术
    • 七、艺术欣赏
    • 八、审美快乐主义与认识的福祉
  • 第二章 情境
    • 一、材料的分解
    • 二、艺术去实质化
    • 三、论文化产业批判
    • 四、艺术作为表现苦难的语言
    • 五、历史哲学与新事物
    • 六、论不变性问题
    • 七、实验(上篇)
    • 八、为“诸种流派”辩护
    • 九、“诸种流派”即各种世俗化流派
    • 十、可造性与偶然性
    • 十一、“二次反思”
    • 十二、新事物与绵延
    • 十三、整合辩证法与“主观意图”
    • 十四、新事物、乌托邦与否定性
    • 十五、现代艺术与工业生产
    • 十六、审美理性与批评
    • 十七、戒律
    • 十八、实验(下篇)
    • 十九、庄严性与不负责任
    • 二十、黑色作为一种理想
    • 二十一、论我们与传统艺术的关系
    • 二十二、主体性与集体性
    • 二十三、唯我论、模仿禁忌与成熟性
    • 二十四、专长
    • 二十五、表现与建构
  • 第三章 丑、美与技术
    • 一、论丑的概念
    • 二、丑:丑的社会性相及其历史哲学
    • 三、论美的概念
    • 四、模仿与理性
    • 五、论建构的概念
    • 六、技术
    • 七、功能主义辩证法
  • 第四章 自然美
    • 一、对自然美的责难
    • 二、自然美即“步入野外活动”
    • 三、文化景观
    • 四、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联
    • 五、对自然的感知在历史上遭到歪曲
    • 六、审美感知是分析的结果
    • 七、自然美作为一种历史停滞
    • 八、确然的不可界说性
    • 九、大自然作为一种调适密码
    • 十、黑格尔批判自然美的原批判
    • 十一、自然美向艺术美的过渡
  • 第五章 艺术美:显形、精神化与直观性
    • 一、“附加值”即表象
    • 二、审美超越与祛魅
    • 三、启蒙与震撼
    • 四、艺术与反艺术
    • 五、非存在物
    • 六、形象性
    • 七、“迸发”
    • 八、集体形象内容
    • 九、艺术即精神
    • 十、艺术品的内在性与异质性
    • 十一、论黑格尔的精神美学
    • 十二、精神化辩证法
    • 十三、精神化与混乱无序
    • 十四、艺术直观性的悖论
    • 十五、直观性与概念性
    • 十六、艺术的似物性
  • 第六章 幻象与表现
    • 一、幻象的危机
    • 二、幻象,意义与绝技
    • 三、趋于幻象的救赎
    • 四、和谐与不协和
    • 五、表现与不协和
    • 六、主体—客体与表现
    • 七、表现作为一种语言特质
    • 八、支配作用与概念知识
    • 九、表现与模仿
    • 十、内在性辩证法
  • 第七章 谜语特质、真理性内容与形而上学
    • 一、对神话的批评与救赎
    • 二、模仿的与昏庸的
    • 三、是何缘由?
    • 四、谜语特质与知解
    • 五、“无物存留不变”
    • 六、谜语、涂抹与阐释
    • 七、借模仿予以阐释
    • 八、“阻碍”
    • 九、碎片性超越
    • 十、谜语,绝对与真理性内容
    • 十一、关于艺术品的真理性内容
    • 十二、艺术与哲学
    • 十三、艺术的集体性内容
    • 十四、真理性作为非幻象性事物的幻象
    • 十五、对死亡的调和与模仿性适应
    • 十六、艺术参与模糊的事物
  • 第八章 连贯与意义
    • 一、逻辑性
    • 二、逻辑,因果关系与时间
    • 三、无目的的目的性
    • 四、形式
    • 五、形式与内容
    • 六、表达清晰的概念(上篇)
    • 七、论素材概念
    • 八、论题材概念
    • 九、意向与内容
    • 十、意向与意义
    • 十一、意义的危机
    • 十二、和谐的概念与封闭的意识形态
    • 十三、肯定方式
    • 十四、古典主义批判
  • 第九章 主体—客体
    • 一、主客体二分法的歧义性与美感的观念
    • 二、康德的客观性概念批判
    • 三、靠不住的平衡
    • 四、语言特质与集体性主体
    • 五、论主客体的辩证法
    • 六、“天才”
    • 七、原创性
    • 八、幻想与反思
    • 九、客观性与物化
  • 第十章 艺术品理论断想
    • 一、审美体验与艺术品的过程本质
    • 二、短暂性
    • 三、人工制品与起源
    • 四、艺术品作为单子:内在分析
    • 五、艺术与艺术品
    • 六、“可理解性”与历史的构成意义
    • 七、对象化与分离的需求
    • 八、一与多
    • 九、紧凑的概念
    • 十、成就
    • 十一、“深度”
    • 十二、表达清晰的概念(下篇)
    • 十三、澄清进步的概念
    • 十四、生产力的发展
    • 十五、艺术品的转型
    • 十六、阐释、评论与批评
    • 十七、真理性内容与历史
    • 十八、自然与艺术中的崇高
    • 十九、崇高与游戏
  • 第十一章 共相与殊相
    • 一、唯名论与艺术体式的消失
    • 二、古代审美体式评述
    • 三、哲学史与常规
    • 四、论风格概念
    • 五、艺术的进步
    • 六、艺术史的非同质性
    • 七、进步与掌握素材
    • 八、“技巧”
    • 九、工业时代的艺术
    • 十、唯名论与开放性形式
    • 十一、建构:静与动
  • 第十二章 社会
    • 一、艺术的双重本质:社会现实与自律性
    • 二、艺术的拜物性
    • 三、接受与制作
    • 四、选材;艺术主题;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 五、艺术作为一种行为模式
    • 六、意识形态与真理性
    • 七、“应负责任”
    • 八、关于现代艺术的接受
    • 九、艺术与社会的调解
    • 十、净化观批判;艳俗与庸俗
    • 十一、艺术的实践态度
    • 十二、影响,生命经验与“震颤”
    • 十三、义务
    • 十四、唯美主义,自然主义,贝克特
    • 十五、反对受操纵的艺术
    • 十六、艺术在今日依然可能吗?
    • 十七、自律性与他律性
    • 十八、政治抉择
    • 十九、进步人士与反动分子
    • 二十、艺术与哲学的贫困
    • 二十一、艺术与客体的首要作用
    • 二十二、唯我论与伪调和的问题
  • 附录一 补遗
  • 附录二 艺术起源断想——补论
  • 附录三 初稿导言
    • 一、传统美学的废退
    • 二、论朴素性的变化作用
    • 三、传统美学与现代艺术的不相容性
    • 四、艺术品的真理性内容与拜物特征
    • 五、对美学的迫切需要
    • 六、美学作为形而上学的庇护所
    • 七、审美经验作为一种客观知性形式
    • 八、美学理论与作品的内在分析
    • 九、审美经验的辩证法
    • 十、共相与殊相
    • 十一、现象学探源批判
    • 十二、黑格尔美学透视
    • 十三、美学的不安全性
    • 十四、形式美学与物质美学(上篇)
    • 十五、形式美学与物质美学(下篇)
    • 十六、方法论、“二次反思”与历史
  • 编者后记
  • 术语对照表
  • 出版地 中國大陸
  • 語言 簡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