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书探讨了艺术美学中的基本问题。本书共包括8部分内容,对艺术美学和学科定位及研究对象、艺术美学和艺术美的历史发展进行了介绍,对艺术美学核心——艺术美的本质、特征和规律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与研究。
- 版权页
- 目录
- 内容简介
- 第2版前言
-
绪论 艺术美学的学科定位
-
第一节 艺术美学的学科属性
-
一、美学的学科属性
-
二、艺术学的学科属性
-
三、艺术美学的学科属性
-
-
第二节 研究对象
-
一、从美学的角度研究艺术
-
二、在艺术的框架内研究美
-
三、艺术美学的研究对象
-
-
思考题
-
-
第一章 艺术美学的历史发展
-
第一节 伦理学的艺术美学阶段
-
一、中国古代的伦理学艺术美学
-
二、西方古代的伦理学艺术美学
-
三、伦理学阶段的艺术美学的特点
-
-
第二节 认识论的艺术美学阶段
-
一、中国认识论的艺术美学的传统
-
二、西方近代的认识论艺术美学
-
三、认识论阶段的艺术美学的特点
-
-
第三节 独立形态的艺术美学阶段
-
一、西方的艺术美学的独立
-
二、中国的艺术美学的独立
-
三、独立形态的艺术美学的特点
-
-
思考题
-
-
第二章 艺术美的发展
-
第一节 原始的艺术美
-
一、中国原始艺术之美
-
二、西方原始艺术之美
-
三、原始艺术美的特点
-
-
第二节 古典的艺术美
-
一、中国古典艺术之美
-
二、西方古典艺术之美
-
三、古典艺术美的特点
-
-
第三节 近代的艺术美
-
一、中国近代艺术之美
-
二、西方近代艺术之美
-
三、近代艺术美的特点
-
-
第四节 当代的艺术美
-
一、中国当代艺术之美
-
二、西方当代艺术之美
-
三、当代艺术美的特点
-
-
思考题
-
-
第三章 艺术美的本质
-
第一节 美的本质
-
一、解决美的本质问题的途径
-
二、美的基础本质:对象化的形象
-
三、美的价值本质之一:激活主体的非功利态度
-
四、美的价值本质之二:引起自我确证
-
-
第二节 艺术的本质
-
一、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类型的艺术
-
二、作为人为性的形象系统的艺术
-
三、作为特殊价值的承载者的艺术
-
-
第三节 艺术美的本质
-
一、基础本质:人为性的感性对象
-
二、中介本质:想象中的形象系统
-
三、核心本质:让非功利主体获得自我确证的虚拟世界
-
四、超越本质:暗示终极性存在和价值的意义世界
-
-
思考题
-
-
第四章 艺术美的特征
-
第一节 形象性
-
一、感知形象
-
二、想象形象
-
三、我向性的想象形象
-
-
第二节 非功利性
-
一、生活中的功利性
-
二、主体的非功利性
-
三、客体的非功利性
-
-
第三节 愉悦性
-
一、日常自我的遗忘所导致的愉悦
-
二、理想自我的实现所导致的愉悦
-
三、形上大我的实现所导致的愉悦
-
-
第四节 合目的性
-
一、“合目的性”的来源
-
二、观念的因果性
-
三、目的的隐蔽性
-
-
第五节 人为性
-
一、艺术美与自然美的区别标志
-
二、观念性
-
三、技术性
-
-
第六节 自由性
-
一、艺术美中自由的内涵
-
二、艺术美中自由的全过程性
-
三、艺术美中自由的现实表现
-
-
思考题
-
-
第五章 艺术美的规律
-
第一节 陌生化
-
一、“陌生化”的提出
-
二、陌生化的目的
-
三、陌生化的方式
-
-
第二节 生命化
-
一、“生命化”的理论渊源
-
二、生命化的目的
-
三、生命化的方式
-
-
第三节 陌生化与生命化的统一
-
一、艺术美生成的难处:陌生化与生命化的矛盾
-
二、具象艺术之美:以陌生化为前提
-
三、抽象艺术之美:以生命化为旨归
-
四、生命化与陌生化的统一形态
-
-
思考题
-
-
第六章 艺术美的西方形态
-
第一节 崇高
-
一、崇高的本质
-
二、崇高的特点
-
三、崇高的类型
-
-
第二节 优美
-
一、优美的本质
-
二、优美的特点
-
三、优美的类型
-
-
第三节 滑稽
-
一、滑稽的本质
-
二、滑稽的特点
-
三、滑稽的类型
-
-
思考题
-
-
第七章 艺术美的中国形态——气韵
-
第一节 “气韵”的提出与应用领域的发展
-
一、“气”“韵”的历史积累
-
二、“气韵”的提出及“气韵”与“生动”的关系
-
三、“气韵”应用领域的发展
-
-
第二节 “气韵”内涵的复杂性
-
一、对“气韵”的总的认识
-
二、对“气”的理解
-
三、对“韵”的理解
-
四、对“气”“韵”之间关系的理解
-
五、“气韵”意义复杂性的历史成因
-
-
第三节 偏重于“气”的“气韵”
-
一、“气”的审美内涵
-
二、“气”与壮美
-
三、“气”在早期中国艺术中的表现
-
-
第四节 偏重于“韵”的“气韵”
-
一、“韵”的审美内涵
-
二、“韵”与优美
-
三、“韵”在晚期中国艺术中的表现
-
-
思考题
-
- 参考文献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