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三年一次的國際藝術祭,
將瀨戶內諸島美麗的自然與人文藝術交響,
不僅讓瀨戶內海成為「希望之海」,
更揭示了地方創生的美麗未來。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Setouchi Triennale),是以瀨戶內海島嶼群為舞台所舉辦之當代藝術國際藝術節。每三年舉辦一次,首次舉辦為2010年,第二屆於2013年舉辦、第三屆於2016年舉辦,第四屆於2019年舉辦。
▎本書中對於藝術祭的歷史背景、瀨戶內海今昔,已落成美術館、現有的地景藝術,以至於島上人們因藝術結合而生的力量等等……絕對是喜愛這場藝術祭的深度讀者行前必須先做的功課。
▎本書在於揭露「瀨戶內國際藝術祭與地方創生成功的關鍵」,而非只是「2025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導覽指南」。
這是一個關於改變的故事,
一個用創意、資源整合與社會參與來重塑地方價值的案例。
這不只是理論,而是正在瀨戶內海真實發生的奇蹟。
二○○○年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取得成功之後,日本的地方型藝術節百花齊放,大多以居民已高齡化的農村或離島為舞台,不僅透過當代藝術來活化地方,也結合如自然環境、住民職業、當地歷史、飲食十罐等日本傳統文化,充分展現地方悠久的魅力。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是一場以海之復權為主題,結合現代美術、當地文化、自然風景的大型藝術展覽,於二○一○年首度舉辦即創下九十三萬參觀人次的好成績,直到二○一九年已有來自世界各地三十二個國家共兩百三十組藝術家參與,為日本最大的藝術節,更是創下一百八十億日圓驚人的經濟產值。島上商業熱絡,移入居民也愈來愈多,因為地方創生不是單一活動結束即結束,而是一種長期發現的動態過程。
作者以其區域經濟與城市政策的專業背景,結合歷年統計資料、真實問卷回饋與關係人訪談,實事求是地揭露成功的關鍵,其中更珍貴的是直視背後的反對聲音,並以平實流暢的敘事方式呈現多元觀點,讓人得以深入了解每屆藝術祭的幕後全貌。
而每三年一次舉辦的藝術祭,不僅期望能將瀨戶內諸島美麗的自然與人文藝術交響,讓瀨戶內海成為「希望之海」;而源自於諸島傳統文化、自然景觀的藝術作品,更向世界展現瀨戶內海無窮的魅力。
這場藝術革命,從瀨戶內海開始,但其精神可以適用於世界上任何地方。因為它的成功不只是來自美學,更是來自對土地的理解、對社群的尊重,以及對改變現狀的勇氣。
將瀨戶內諸島美麗的自然與人文藝術交響,
不僅讓瀨戶內海成為「希望之海」,
更揭示了地方創生的美麗未來。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Setouchi Triennale),是以瀨戶內海島嶼群為舞台所舉辦之當代藝術國際藝術節。每三年舉辦一次,首次舉辦為2010年,第二屆於2013年舉辦、第三屆於2016年舉辦,第四屆於2019年舉辦。
▎本書中對於藝術祭的歷史背景、瀨戶內海今昔,已落成美術館、現有的地景藝術,以至於島上人們因藝術結合而生的力量等等……絕對是喜愛這場藝術祭的深度讀者行前必須先做的功課。
▎本書在於揭露「瀨戶內國際藝術祭與地方創生成功的關鍵」,而非只是「2025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導覽指南」。
這是一個關於改變的故事,
一個用創意、資源整合與社會參與來重塑地方價值的案例。
這不只是理論,而是正在瀨戶內海真實發生的奇蹟。
二○○○年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取得成功之後,日本的地方型藝術節百花齊放,大多以居民已高齡化的農村或離島為舞台,不僅透過當代藝術來活化地方,也結合如自然環境、住民職業、當地歷史、飲食十罐等日本傳統文化,充分展現地方悠久的魅力。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是一場以海之復權為主題,結合現代美術、當地文化、自然風景的大型藝術展覽,於二○一○年首度舉辦即創下九十三萬參觀人次的好成績,直到二○一九年已有來自世界各地三十二個國家共兩百三十組藝術家參與,為日本最大的藝術節,更是創下一百八十億日圓驚人的經濟產值。島上商業熱絡,移入居民也愈來愈多,因為地方創生不是單一活動結束即結束,而是一種長期發現的動態過程。
作者以其區域經濟與城市政策的專業背景,結合歷年統計資料、真實問卷回饋與關係人訪談,實事求是地揭露成功的關鍵,其中更珍貴的是直視背後的反對聲音,並以平實流暢的敘事方式呈現多元觀點,讓人得以深入了解每屆藝術祭的幕後全貌。
而每三年一次舉辦的藝術祭,不僅期望能將瀨戶內諸島美麗的自然與人文藝術交響,讓瀨戶內海成為「希望之海」;而源自於諸島傳統文化、自然景觀的藝術作品,更向世界展現瀨戶內海無窮的魅力。
這場藝術革命,從瀨戶內海開始,但其精神可以適用於世界上任何地方。因為它的成功不只是來自美學,更是來自對土地的理解、對社群的尊重,以及對改變現狀的勇氣。
- 封面
- 書名頁
- 前言
-
CHAPTER 1 面對「地方消滅」的危機——當代藝術喚醒了地方資源
-
1.倡議「海洋復興」的瀨戶內國際藝術祭
-
2.地方型藝術節先驅「大地藝術祭 越後妻有藝術三年展」
-
【聽聽他怎麼說】 北川富朗 藝術祭做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運動——以藝術耕耘在地
-
-
CHAPTER 2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的發展——超越「近代的汙點」,展望二十一世紀
-
1.日本的門戶「瀨戶內海」——地緣政治上的優勢與豐富多彩的歷史
-
2.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海域騷動不安
-
3.直面近代化的負面遺產——煙害之島/產廢之島/痲瘋之島與藝術祭
-
【聽聽他怎麼說】 福武總一郎 善用已有,創造未有
-
-
CHAPTER 3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的管理——營運與設施
-
1.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的誕生
-
2.官民合作動起來——執行組織的角色定位
-
3.如何匯集經營資源
-
4.知識積累——傳承「過程」的批評與失敗
-
5.與城市規畫同行
-
【聽聽他怎麼說】 真鍋武紀 熱心的人才與各司其職。最終關鍵在於人與人的信賴關係
-
-
CHAPTER 4 參與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的人們——遊客/藝術家/居民/志工
-
1.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的遊客半數是二度造訪
-
2.吸引藝術家常駐之地/人們——將島上沉睡的故事重新打造為藝術品
-
【聽聽他怎麼說】 王文志(臺灣藝術家) 即使作品消逝了,與藝術祭的連結仍在
-
3.居民參與的方式發生變化——從被動到主動
-
4.志工——從觀看到支援
-
【聽聽他怎麼說】 濱田惠造 這就是「地方到底有什麼?」的答案
-
-
CHAPTER 5 從交流到定居——為島嶼生活注入新活力
-
1.帶來變化的「相關人口」
-
2.從交流到定居
-
3.藝術祭是集結人才的契機
-
【聽聽他怎麼說】 大西秀人 目標是延續百年,同時促成新產業與文化
-
-
CHAPTER 6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的國際性
-
1.日本藝術祭的特色與國際化挑戰
-
2.外國遊客主要來自臺灣、中國、香港
-
3.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在國際媒體的曝光
-
4.藝術祭在亞洲的傳播
-
-
CHAPTER 7 從公共政策的視角來看瀨戶內國際藝術祭
-
1.思考外界對藝術祭的提問
-
2.打造永續發展的地域——藝術祭與城市規畫
-
-
終章 地域型藝術祭與社會創新
-
1.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的樂趣
-
2.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的成功關鍵
-
3.做為社會創新一環的瀨戶內國際藝術祭
-
- 後記
- 註釋
- 參考文獻
- 版權頁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