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九世紀,中國與其周邊國家幾乎是個同文字、同文化的生命共同體。看待中國文化,不能以今天國家概念的中國境內為範疇,實應以中國為中心、日韓越各國為輔助。本書期望能還原歷史上漢詩及佛教文化傳播的真相。
全書分「日韓篇」與「越南篇」,針對日本漢詩格律化、弘法大師山居修行與中國山居詩的關係、髑髏文學與中國佛教九相詩的關係、漁父詞對日本〈漁歌〉的影響、中日茶禪的美學、新羅詩人家國意識、安南詩僧與唐宋詩僧之比較、唐朝僧侶往來安南傳法、越南儒學名臣的詩學觀等幾個漢詩及佛教文化的重要議題,觀察東亞地區漢詩及佛教文化生命共同體的現象。
(典範集成.文學9)
全書分「日韓篇」與「越南篇」,針對日本漢詩格律化、弘法大師山居修行與中國山居詩的關係、髑髏文學與中國佛教九相詩的關係、漁父詞對日本〈漁歌〉的影響、中日茶禪的美學、新羅詩人家國意識、安南詩僧與唐宋詩僧之比較、唐朝僧侶往來安南傳法、越南儒學名臣的詩學觀等幾個漢詩及佛教文化的重要議題,觀察東亞地區漢詩及佛教文化生命共同體的現象。
(典範集成.文學9)
- 導論 在「東亞」文化共同圈之下的漢詩與佛教文化
-
日韓篇
-
第一章 空海和尚《文鏡祕府論》及其詩篇對日本漢詩的影響-以格律規範為討論核心
-
一、前言
-
二、日僧空海大師
-
三、《文鏡祕府論》中的格律規範
-
四、中國詩格對空海創作的影響
-
五、空海作品對日本漢詩發展的影響
-
-
第二章 山嶽與修行-弘法大師山居詩研究
-
一、前言:中國山居詩的傳統
-
二、空海山居詩的寫作背景
-
三、空海山居詩展現的內涵與形式
-
四、空海「山居詩」與唐風傳統的比較
-
五、結語
-
-
第三章 髑髏文學-空海和尚的九相詩
-
一、前言:關於髑髏文學
-
二、空海和尚〈九想詩〉分析
-
三、空海和尚〈九想詩〉的思想來源
-
四、空海和尚「九相詩」與盛唐「白骨」詩的比較
-
五、結語
-
-
第四章 唐代漁父詞與日本《經國集》十三首〈漁歌〉之比較
-
一、前言
-
二、中國漁父形象的演變與文化意涵
-
三、唐代漁父詞的內涵流衍與文學特徵
-
四、日本《經國集》十三首〈漁歌〉的內涵與文學特徵
-
五、結語:中日漁父詞的比較
-
-
第五章 中日茶禪的美學淵源
-
一、前言
-
二、茶禪的起源
-
三、茶與禪結合的時代:唐代茶禪美學
-
四、日本茶道的建立及其美學特徵
-
五、結語
-
-
第六章 新羅詩人崔致遠的家國意識
-
一、前言
-
二、「天下─國家」與遣唐使
-
三、崔致遠的正朔觀念與家國憂思
-
四、中土詩人送崔致遠或新羅文士的詩篇
-
五、結語
-
-
-
越南篇
-
第七章 安南丁、黎、李三朝詩僧與唐宋詩僧「文學自覺」之比較
-
一、前言:越南與中國的佛教文學因緣
-
二、安南丁、黎、李三朝詩僧的文治事功
-
三、中國唐宋詩僧的文學自覺
-
四、結語:安南與中國唐宋詩僧之比較
-
-
第八章 唐朝僧侶往來安南的傳法活動之研究
-
一、前言
-
二、安南佛教發展的梗概
-
三、唐朝與安南僧人在海上絲路往來的活動
-
四、安南與唐朝佛教交互影響的樣態
-
五、結語
-
-
第九章 越南儒學名臣黎貴惇的詩學觀
-
一、前言
-
二、「士先識器而後文藝」與經世詩學
-
三、「格物致知」與立言不朽
-
四、「興、觀、群、怨」的詩學實踐
-
五、「使於四方」的使節詩學
-
六、結語
-
-
- 參考書目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978.95717/22054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