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統治和教育:從國民到公民

作者
出版日期
2012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0193988453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赫胥黎(Aldous Huxley)在《美麗新世界》中描繪的那個國家是不需要有國民教育的,因為那裡的國民在出生之前就已經培育好了。那些是一種基因教育。
美國作家Lois Lowry的《記憶傳授人》描繪了另一種理想的國民教育,從每一個兒童出生的那一天就開始,每個家庭都是按國家計劃的模式組成的。於是,每個人都在適合他的位置上成為安份守己的國民。
教育是一個美好的字眼,教育是人類的一種像飲食一樣自然的需要,《詩》曰「飲之食之,教之誨之」,教育是為了讓人明白道理。最早的雅典國民教育是讓人民學會可以賴以為生的手藝。共同體成員的教育是為了幫助他們能夠更好地共同生活,不是為了讓統治者能更方便,更隨心所欲地統治他們。
現代的國民教育,當它是民主的公民教育時,可以幫助人民變得更智慧,更有自我治理的能力。然而,當它是專制統治的臣民教育或黨民教育時,它卻使人民變得愚昧、順從。我們關注國民教育,期待的是第一種,同時也需要警惕第二種。
公民教育的核心概念是「公民」。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33條規定「凡是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這是一種對公民的法律定義。在法定意義的公民之外,還有另外一種社會-政治意義上「公民」,本書討論的是怎樣把「國民」培養成為「公民」的教育。

徐賁
曾就讀於復旦大學,美國馬薩諸塞州大學文學博士,曾任教於蘇州大學外文系,現任美國加州聖瑪利學院英文系教授。
著作包括Situational Tensions of Critic-Intellectuals、Disenchanted Democracy、《走向後現代和後殖民》、《文化批評往何處去》、《知識分子:我的思想和我們的行為》、《人以甚麼理由來記憶》、《通往尊嚴的公共生活》、《在傻子和英雄之間:群眾社會的兩張面孔》、《甚麼是好的公共生活》、《公共說理十八講》(即將出版),編有父親的回憶文集:《復歸的素人:文字中的人生》。

  • 前言 公民教育和民主政治
    • 一、從臣民到公民
    • 二、「國民愛國」和「公民愛國」
    • 三、公民教育與社會制度的「再生」和「重建」
    • 四、政體與「好生活」、「好社會」
    • 五、從治理與教育看政體與國民教育
  • 1 斯巴達國家主義教育的教訓
    • 一、從「經驗」到「教訓」
    • 二、殘酷的統治和保守的社會
    • 三、國家制度與教育
    • 四、兒童教育
    • 五、對國家有用的技能教育
    • 六、組織和恐懼的教育力量
    • 七、獸化是人的教育失敗
    • 八、極度與極權
  • 2 「善」和「法」的教育-古典共和的政治遺產
    • 一、共和美德死了
    • 二、共和的理念還在
    • 三、美德與公民平等
    • 四、民德與法治
    • 五、公民榮譽與美德教育
    • 六、品格教育與法的教育
    • 七、法的教育:國法與神法
    • 八、小寫的「神」
    • 九、古典共和的「更高法」和「自然法」
    • 十、作為現代普遍更高法的「人權」
  • 3 從「高貴的羅馬人」到帝國的官僚-無所作為的體制內教改
    • 一、共和的品德和榮譽
    • 二、誰是羅馬的「貴族」?
    • 三、羅馬人的「品格培養」
    • 四、希臘化教育的開始
    • 五、西塞羅的「演說者」教育
    • 六、羅馬教育與希臘教育的不同
    • 七、修辭造就「演說者」,文法培養「官吏」
    • 八、羅馬國家機器需要的教育
    • 九、昆體良和他的《演說術原理》
    • 十、教育匡正不了腐敗
  • 4 文藝復興時期君主教育和人文教育
    • 一、「君主」的必要與人文主義教育
    • 二、伊拉斯謨的「君主教育」
    • 三、馬基雅維里的「君主教育」
    • 四、人文主義教育的個體本位和自由精神
    • 五、貴族教育與誰是貴族
    • 六、作為「廷臣」的「高貴紳士」
    • 七、人文主義教育的新知識觀
    • 八、人文主義的教學方法
    • 九、退隱的人文主義教育
    • 十、選擇怎樣的「古典」
    • 十一、開明君主時代的終結
  • 5 從古典共和到美國民主共和教育
    • 一、制度與美德,孰為優先?
    • 二、「自然人」的教育
    • 三、自然義務和自然法
    • 四、個體本位的公民政治啟蒙
    • 五、公民教育必須去除恐懼
    • 六、公民教養
    • 七、沒有民主的美德會被專制綁架
  • 6 美國早期大眾文化中的共和教育
    • 一、現實經驗和零打碎敲的共和教育
    • 二、羅馬共和的影響
    • 三、共和教育與美國「民情」
    • 四、美國早期的兩種民間共和觀
    • 五、美國共和的危機和君主的誘惑
    • 六、美國共和是啟示,不是模式
  • 7 美國建國初期公民社會和傑弗遜的「民主教育」理念
    • 一、憲法與共和政體
    • 二、1790年代的民主-共和協會
    • 三、民主公民教育的啟蒙和自我啟蒙
    • 四、學校和社會同步進行的公民教育
    • 五、民主公民教育:傑弗遜與民主-共和協會的共識
    • 六、小學是公民的大學
    • 七、精英教育與自然貴族
    • 八、「政治是每個公民的副業」
  • 8 安份守己的國民與民主的公民教育
    • 一、公民教育應該教些甚麼?
    • 二、品格教育未必培養積極參與的民主公民
    • 三、安份守己的「好人」
    • 四、美國的保守主義與好國民教育
    • 五、自然秩序中的人的教育
    • 六、從個體本位到「群眾人」
    • 七、公民教育不能代替民主的公民教育
    • 八、教育者不是「知識保鏢」
  • 9 「成人兒童」將成為怎樣的成人
    • 一、成人秘密和羞恥
    • 二、「成人化的兒童」是長不大的成人
    • 三、「童年」的構建
    • 四、甚麼是「好的童年」
  • 10 公民教育與黨化教育-學校裏的政治教育和宣傳
    • 一、美國的基礎民主公民教育
    • 二、美國教材中的思想性和政治性
    • 三、美國教材中的核心價值
    • 四、學校關於如何抵禦宣傳的教育
    • 五、宣傳與黨化教育
    • 六、黨化教育的「前宣傳」和「宣傳」
    • 七、黨化教育的「國文」和「歷史」
    • 八、高度組織化的黨化教育宣傳
    • 九、民族主義包裝黨化教育
  • 11 二十世紀的宣傳
    • 一、全方位宣傳
    • 二、正確思想和正確行為
    • 三、呼吸骯髒空氣的知識分子
    • 四、宣傳和民主
    • 五、宣傳的中國模式
  • 12 納粹德國的黨國主義教育
    • 一、從國家主義到黨國主義
    • 二、黨國教師首先必須先成為黨民
    • 三、生活在謊言中的教師們
    • 四、黨國教育的課程和教材
    • 五、日常行為配合黨化教育
    • 六、黨化教育的「生物科學」
    • 七、黨化教育中的「歷史」
    • 八、黨化教育中的「英雄故事」
    • 九、培養黨國事業的接班人
    • 十、黨國主義的精英教育
  • 13 德國納粹的宣傳和國民再造
    • 一、極權統治的三大要素
    • 二、納粹極權宣傳與青年運動
    • 三、納粹的應用性宣傳技藝
    • 四、極權宣傳的內在權力邏輯
    • 五、領袖和後領袖時期的極權宣傳
    • 六、納粹宣傳和它的政治組織機器
    • 七、黨國的「宣傳員」
    • 八、極權宣傳塑造「新國民」
    • 九、極權的「新文化」和謊言秩序
  • 14 東德的「宣傳教育」為何不能成功?
    • 一、龐大的宣傳機器
    • 二、缺乏特色是最大的特色
    • 三、一個製造焦慮和謊言的體制
    • 四、「黨宣傳」為何難以成功?
  • 15 沉默和失憶的國民是怎樣教育成的
    • 一、裏裏外外的「一致」營造沉默的假面
    • 二、層層叠叠的「組織」製造沉默的牢籠
    • 三、互相監督維持「沉默」的必要
  • 16 罪、恥、懼與道德教育的困境
    • 一、一個有關罪、恥、懼的故事
    • 二、罪、恥、懼的道德選擇
    • 三、從傳統「恥–懼」到紅色「恥–懼」
    • 四、兩條走不通的老路
    • 五、一條需要下決心才能走的新路
  • 17 公民社會需要說理教育
    • 一、中國的公共話語與宣傳
    • 二、諸多種類的宣傳和非理性話語
    • 三、被宣傳洗腦是一種比無知更可怕的境地
  • 18 「好生活」的教育
    • 一、國家主義和威權的好生活
    • 二、人本主義和自由民主的「好生活」
    • 三、當少數人的「好生活」與多數人抵觸的時候
    • 四、「好生活」的知識教育和公民教育
    • 五、好生活是感覺,更是價值觀
  • 後記
  • 出版地 香港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