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中國意識的危機:五四時期激烈的反傳統主義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0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570856002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思想史大師林毓生的成名之作
以胡適、陳獨秀與魯迅三位思想家為案例,
將毛澤東思想與文化大革命的根源上溯至五四時期,
解釋現代中國何以出現激烈的反傳統主義,將文化遺產全盤否定。
林毓生在書中提出著名的「借思想‧文化以解決問題」一說:
對現代中國知識分子而言,如果要進行意義深遠的改革,
就必須徹底改變人們的價值和精神、文化與信仰,
現代中國的政治危機,因此也成了一場思想與意識的危機!

《中國意識的危機:五四時期激烈的反傳統主義》是對五四時期反傳統主義的起源和性質所做的研究。這種反傳統主義如此激烈,要求徹底摧毀過去的一切,從各個方面來說都是一種空前的歷史現象。
在社會與歷史發生根本變遷的時期,經常出現反傳統的衝動。新規範、價值的理解與支配,使得許多傳統上視為理所當然的準則和慣例,變得格格不入和難以容忍,人們因此常會要求將它們摧毀。
傳統的「摧毀」具有許多種類,反傳統主義的類型亦見繁多。人們可以抨擊所覺察出的傳統中有害的部分,而不必然要全盤地譴責過去。如果某一傳統內的轉變潛力是巨大的,那麼在有利的歷史條件下,該傳統的某些符號和價值,還可經由重塑和轉化,提供有利於變遷的「種子」,同時還可以在變遷的過程中保留文化認同的意義。
林毓生表示,當建設出可實施運行的現代社會時,從傳統汲取出的文化成分,可以扮演著促進更勝於損害的角色功能。因此,全盤化的反傳統主義,並不必然根生於現代化過程之中或力爭現代性之際。
  • 封面
  • 書名頁
  • 感謝的話
  • 著者弁言
  • 前言 班傑明.史華慈
  • 第一章 緒論
  • 第二章 五四時期整體主義的反傳統主義之根源(一)
    • 一、傳統的社會政治與文化道德秩序的解體
    • 二、袁世凱與張勳,以及傳統的濫用
  • 第三章 五四時期整體主義的反傳統主義之根源(二)
    • 一、借思想.文化以解決(社會、政治等)問題的途徑
    • 二、第一代中國知識分子
    • 三、借思想.文化以解決(社會、政治等)問題的途徑之根源
  • 第四章 陳獨秀之整體主義的反傳統主義
    • 一、社會達爾文主義和民族主義
    • 二、「整體主義的反傳統主義」的背景
    • 三、論證
  • 第五章 胡適的偽改革主義
    • 一、胡適的思想模式
    • 二、從改革主義到「改革主義」
    • 三、整體主義的反傳統主義
  • 第六章 魯迅意識的複雜性
    • 一、一個分析範疇和早期關注
    • 二、整體主義的反傳統主義與〈狂人日記〉
    • 三、《阿Q正傳》
    • 四、學術的、文體的、個人的與美學的
    • 五、未明言(隱示)的意識層次
  • 第七章 結論
  • 參考文獻
  • 附錄一 我研究魯迅的緣起 林毓生 口述;嚴搏非 整理
  • 附錄二 魯迅的「個人主義」——兼論「國民性」問題以及「思想革命」轉向政治.軍事革命的內在邏輯
  • 附錄三 魯迅思想的特質及其政治觀的困境 陳忠信 譯;林毓生 校訂
  • 版權頁
  • 封底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