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3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570825936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近代中國經歷了一些範疇性的轉變:在經學上,否定了過去兩千年的經學傳統,認為它們都是圍繞著一批「偽經」而積累的學問(康有為)。在文化上,充分了解到儒家文化始終存在著一個不安定層(傅斯年)。在道德上,發現過去兩千多年所有的道德教訓,關涉私德者居十分之九以上,而關於公德者不到十分之一(梁啟超)。在政治上,認為過去兩千年是無治狀態(劉師培),國其實不成其為國,因而有建立一個現代「國家」的追求,希望由「皇朝」轉化為「國家」,將「臣民」轉化為「國民」。對專制體制的深刻反省則發現中國沒有「社會」,並認為過去兩千年的政治理論都是「在空架之上層描摹」。除了上述之外,社會上的文化菁英也由傳統的「士大夫」變為「知識分子」。不管近代中國的社會政治有多少實質的轉變,但至少在思想或理念的層次上這是一個斷裂和跳躍。而這些斷裂或跳躍並不是突然而來的,它們有深遠的文化、學術根源。本書基本上認為從道光以來,中國思想界便進入不安定期,每一種學問都因內外的挑戰,而產生了分子結構的變化。收在這本論文集中的文章,除了都觸及上述種種問題之外,並討論現代學術風格的形成與現代學術社會的建立。
  • 自序
  • 第一編 舊典範的危機
    • 方東樹與漢學的衰退
    • 清季的社會政治與經典詮釋一邵懿辰與〈禮經通論)
    • 道成年間民間性儒家學派一太谷學派的研究
    • 汪悔翁與〈乙丙日記〉一兼論清季歷史的潛流
    • 清末的歷史記憶與國家建構一以章太炎為例
  • 第二編 傳統與現代的辯證
    • 從傳統到反傳統一兩個思想脈絡的分析
    • 中國近代思想中的傳統因素一兼論思想的本質與思想的功能
    • 近代中國私人領域的政治化
    • 「思想資源」與「概念工具」一戊戌前後的幾種日本因素
    • 晚清的政治概念與「新史學J
    • 反西化的西方主義與反傳統的傳統主義一劉師培與「社會主義講習會J
    • 思潮與社會條件一新文化運動中的兩個例子
    • 近代知識份子自我形象的轉變
  • 第三編 新知識分子與學術社群的建立
    • 一個新學術觀點的形成一從王國維的〈殷周制度論)到傅斯年的(夷夏東西說)
    • 傅斯年對胡適文史觀點的影響
    • 什麼可以成為歷史證據一近代中國新舊史料觀點的衝突
    • 價值與事實的分離? 一民國的新史學及其批評者
    • 「主義崇拜」與近代中國學術社會的命運一一以陳寅佫為中心的考察
  • 附錄
    • 思想史與生活史有交集嗎?一讀「傅斯年檔案J
    • 傅斯年與陳寅悔一介紹史語所收藏的一批書信
  • 索引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