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以「人文主義地理學」為橋梁,跨接科學與人文,解讀古代神話所隱含的世界意象。
【本書簡介】
◎藉《淮南子》神話,管窺古人的「環境識覺」。
◎以「人文主義地理學」的視角,整合自然與人文兩大知識領域,重新審視上古典籍中的材料。
◎有系統的梳理與詮釋「古地理知識學」,交融科學與神話的理性與感性。
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淮南子‧天文訓》
「共工」、「不周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先民以神話故事的形式保留了他們對於上古自然現象、地理樣貌的認識,雖然這些透過幻想加工後的史料藝術化成了天馬行空的故事,儘管它們不符合當代「科學的」思考邏輯,但事實上並無損作為「知識」的價值。以「神話」作為研究素材,除了可以就其指涉的內容,推論遠古地理環境的變遷之外,更可以將神話視為古老的地理知識的一部分,理解其素樸原貌。
地理學博士高麗珍教授,以把注意力集中在人及其處境的方式,重新梳爬古人時空系絡中的神話隱喻和地理知識學。
本書透過討論《淮南子》神話的「解釋功能」及其所傳衍的「世界意象」:首先,以「共工」、「女媧」神話為例,探討神話的「解釋功能」;其次,以「時間與空間」概念,理解古代神話所隱含的世界意象,並且藉助地形學與氣候學知識,詮釋古代神話所指涉的環境變遷;再則,從人文主義地理學觀點,探討古代神話所隱喻的時空,描摹古人的世界觀,勾勒古代地理知識的古樸風貌。期使現代科學所傳述的具象世界,與古代神話所隱喻的世界圖象相互輝映。
【本書簡介】
◎藉《淮南子》神話,管窺古人的「環境識覺」。
◎以「人文主義地理學」的視角,整合自然與人文兩大知識領域,重新審視上古典籍中的材料。
◎有系統的梳理與詮釋「古地理知識學」,交融科學與神話的理性與感性。
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淮南子‧天文訓》
「共工」、「不周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先民以神話故事的形式保留了他們對於上古自然現象、地理樣貌的認識,雖然這些透過幻想加工後的史料藝術化成了天馬行空的故事,儘管它們不符合當代「科學的」思考邏輯,但事實上並無損作為「知識」的價值。以「神話」作為研究素材,除了可以就其指涉的內容,推論遠古地理環境的變遷之外,更可以將神話視為古老的地理知識的一部分,理解其素樸原貌。
地理學博士高麗珍教授,以把注意力集中在人及其處境的方式,重新梳爬古人時空系絡中的神話隱喻和地理知識學。
本書透過討論《淮南子》神話的「解釋功能」及其所傳衍的「世界意象」:首先,以「共工」、「女媧」神話為例,探討神話的「解釋功能」;其次,以「時間與空間」概念,理解古代神話所隱含的世界意象,並且藉助地形學與氣候學知識,詮釋古代神話所指涉的環境變遷;再則,從人文主義地理學觀點,探討古代神話所隱喻的時空,描摹古人的世界觀,勾勒古代地理知識的古樸風貌。期使現代科學所傳述的具象世界,與古代神話所隱喻的世界圖象相互輝映。
- 初版自序-代謝辭
- 再版自序
-
第壹章 關於「地理知識」的反思
-
「地理」緣起於古人的直觀經驗
-
《淮南子》神話的隱喻
-
神話中的「地理知識學」
-
-
第貳章 「共工觸山」與「女媧補天」的地理涵義
-
共工與女媧神話概覽
-
共工-關於水與洪患的隱喻
-
女媧-人類文明起源的象徵
-
共工與女媧神話的時空脈絡
-
共工、景風與華北型季風氣候
-
從「新構造運動」解讀神話
-
「天柱折,地維絕」、「四極廢,九州裂」與地震所指涉的地理現象
-
「火爁炎而不滅」與火山活動
-
古冀州在哪裡?
-
古代冀州「水浩洋」現象的理解
-
「積蘆灰以止淫水」-化滄海為桑田的作用歷程
-
「不周山」與「崑崙」之地理想像
-
小結
-
-
第參章 《淮南子》神話的時空概念
-
「天圓地方」的宇宙觀
-
「氣」的宇宙觀
-
「陰陽之氣」創生萬物萬象
-
擬人化的宇宙觀
-
封建式的星空組織
-
二十八宿、四象與五星的時空意義
-
天體神話與古人的「生活世界」
-
太陽與古代的天文時間
-
北斗七星與二十四節氣
-
小結
-
-
第肆章 《淮南子.墜形訓》神話的世界觀
-
圜形的世界圖式
-
九州、八、八紘與八極
-
九山、九塞、九藪與「我族中心」的呈現
-
中國與海外三十六國
-
「五位」-中央與四方的地理認知
-
「氣」與「天—地—人」生態系
-
「氣」的涵義
-
「氣」的宇宙圖式
-
「五氣」的循環環境觀
-
小結
-
- 第伍章 結論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