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唐代士人在仕宦中途,會出任哪一些中層的官職?
這些官職在整個唐代官僚體系中占有怎樣的位置?
唐代士人做官,又有哪些大規律?
他們經常出任的官職,可不可以「預測」?有沒有一個模式可尋?
這些重要問題,過去幾乎無人研究,為唐史研究上的一大片空白,正是本書擬填補的。本書是《唐代基層文官》的續篇,分章詳論了唐代士人在中年(約三四十歲左右)經常出任的幾種官職,包括京官七種: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侍御史、拾遺、補闕、員外郎、郎中;縣官一種:縣令;州官一種:司錄、錄事參軍,以及幕府官一種:判官。
過去的職
這些官職在整個唐代官僚體系中占有怎樣的位置?
唐代士人做官,又有哪些大規律?
他們經常出任的官職,可不可以「預測」?有沒有一個模式可尋?
這些重要問題,過去幾乎無人研究,為唐史研究上的一大片空白,正是本書擬填補的。本書是《唐代基層文官》的續篇,分章詳論了唐代士人在中年(約三四十歲左右)經常出任的幾種官職,包括京官七種: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侍御史、拾遺、補闕、員外郎、郎中;縣官一種:縣令;州官一種:司錄、錄事參軍,以及幕府官一種:判官。
過去的職
- 自序
-
導言
-
一、本書的研究範圍
-
二、「非士職」:唐代士人不做何官?
-
三、唐代官場上的四個「模範」
-
四、唐代士人的任官規律
-
五、唐代士人的常任官模式
-
六、本研究課題的「代表性」
-
七、唐代「士人」的定義和特色
-
八、基層、中層和高層文官的定義
-
九、研究文獻回顧
-
-
第一章 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和侍御史
-
一、御史的起源、變革和組織
-
二、御史的官品和清要地位
-
三、御史的選任
-
四、「攝」御史和「兼」御史
-
五、真御史、使府御史和外臺御史
-
六、外臺御史和監院御史
-
七、內供奉和裏行
-
八、幕府軍將武職掛御史銜
-
九、結論
-
-
第二章 拾遺和補闕
-
一、拾遺補闕的基本輪廓
-
二、皇帝的「侍臣」和「近臣」
-
三、官品問題
-
四、作為初任官
-
五、初除官年齡
-
六、文詞之美和任官條件
-
七、何人不可任遺補?
-
八、「官」和「職」以及拾遺補闕作為階官
-
九、拾遺補闕「內供奉」
-
十、結論
-
-
第三章 員外郎和郎中
-
一、郎官的起源和員額
-
二、二十六司的不同地位
-
三、郎官的地位和官品
-
四、員外郎和郎中的別稱
-
五、郎官的職掌
-
六、郎官和刺史
-
七、郎官知制誥
-
八、郎官和翰林學士
-
九、郎官和史館修撰
-
十、檢校郎官
-
十一、結論
-
-
第四章 縣令
-
一、唐縣的等級和縣官的地位
-
二、縣令的三大類型
-
三、赤畿縣令的選任
-
四、郎官出宰京畿
-
五、唐前期的望緊上縣令
-
六、唐後期的望緊上縣令
-
七、唐前後期的中下縣令
-
八、「攝」縣令和地方長官自辟的州縣官
-
九、唐後期縣令主要職務的側面觀察
-
十、結論
-
-
第五章 司錄、錄事參軍
-
一、從勾官到通判官和專知官
-
二、京城和京外的錄事參軍
-
三、不同等級州府的司錄、錄事參軍
-
四、唐前期錄事參軍(政典和出土唐代文書中所見)
-
五、唐前期錄事參軍(墓誌中所見)
-
六、唐後期的錄事參軍
-
七、墓誌中所見的兩個唐後期司錄參軍
-
八、令錄:縣令和錄事參軍
-
九、唐中葉以後的「攝」錄事參軍
-
十、結論
-
-
第六章 判官
-
一、唐代「判」的含意
-
二、判官的起源和演變
-
三、「本判官」和「四等」官及勾官
-
四、狹義判官的五大類型和名目
-
五、重要詩人任判官
-
六、方鎮判官
-
七、財經系判官
-
八、皇朝特使判官
-
九、京城諸使判官
-
十、內諸司使判官
-
十一、判官的官銜
-
十二、結論
-
-
第七章 總結
-
附錄 唐代中層文官每月俸料錢一覽表
-
後記
-
參考書目
-
索引
-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