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四十年代中共推動土地改革運動,搖撼中國傳統社會,間接取得國共戰爭的勝利。土地改革運動非僅僅為了改動既有的土地制度,更是一場重組鄉村權力、再造意識形態的大變革。它徹底顛覆了數千年來中國鄉村一切的傳統制度與思想方式,利用土地改革做為一種有效的動員方式,以財富重新分配為手段,爭取民心,在過程中讓農民初步接受階級鬥爭的理論,並將「國家權力」逐漸滲透到中國農村,崩解農村原有的封建勢力。
伴隨土改運動出現的文學創作,依循〈延安講話〉的原則,以虛構文本的形式,為中共在農村中所實施的政策相為呼應,提供合理性利基,並藉由文學作品的傳播功能,以文字的感召力,在閱讀的過程中教育及警醒人民,使政策順利推行。簡言之,土改小說可說是深受主流意識形態指導、具有圖解政策作用的文學創作。土改小說肩負著文學的教化功能與宣傳作用,是「政治社會化」的工具,個體通過文學這種傳播方式,自覺或不自覺地逐步完成主流意識形態所希冀的樣貌,社會或群體成員所應該要擁有的政治認識、政治態度和行為。
另一方面,它的廣泛流傳亦虛構了土改政策的合法性與正當性,透過文字的美化修飾,它不僅記錄歷史,事實上也構建了歷史,成為歷史的一部分。土改小說是錢理群教授所謂「新小說的開始」,它高懸的烏托邦理想,也使小說充滿了明朗樂觀的精神;二元對立的人物設置是階級敘事的發韌,甚至影響到新時期的改革文學,在當代文學史上,有它獨特而重要的地位,值得兩岸三地學界關注。
伴隨土改運動出現的文學創作,依循〈延安講話〉的原則,以虛構文本的形式,為中共在農村中所實施的政策相為呼應,提供合理性利基,並藉由文學作品的傳播功能,以文字的感召力,在閱讀的過程中教育及警醒人民,使政策順利推行。簡言之,土改小說可說是深受主流意識形態指導、具有圖解政策作用的文學創作。土改小說肩負著文學的教化功能與宣傳作用,是「政治社會化」的工具,個體通過文學這種傳播方式,自覺或不自覺地逐步完成主流意識形態所希冀的樣貌,社會或群體成員所應該要擁有的政治認識、政治態度和行為。
另一方面,它的廣泛流傳亦虛構了土改政策的合法性與正當性,透過文字的美化修飾,它不僅記錄歷史,事實上也構建了歷史,成為歷史的一部分。土改小說是錢理群教授所謂「新小說的開始」,它高懸的烏托邦理想,也使小說充滿了明朗樂觀的精神;二元對立的人物設置是階級敘事的發韌,甚至影響到新時期的改革文學,在當代文學史上,有它獨特而重要的地位,值得兩岸三地學界關注。
- 唐序
- 自序
-
第一章 緒論
-
第一節 誰贏得農民,誰就贏得中國
-
第二節 「土改小說」範圍界定
-
第三節 文獻回顧
-
一、土改小說研究綜評
-
-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
-
-
第二章 中國大陸土改小說的政治背景
-
第一節 毛澤東文藝思想與文人創作心態
-
一、延安整風與講話
-
二、延安時期知識分子的思想改造過程
-
三、對於「思想改造」思考
-
-
第二節 中共土地改革運動及其政策
-
-
第三章 中國大陸土改小說的主題內容
-
第一節 發揮政治動員的功能
-
一、經濟方面的理性說服
-
二、政治方面的感性訴苦
-
三、翻身與翻心
-
-
第二節 階級話語的植入與強化
-
一、階級界線取代宗族血緣
-
二、製造階級敵人
-
三、用階級論取代人性論
-
-
第三節 封建制度的崩壞與平等意識的崛起
-
一、婦女解放與婚姻自主
-
二、識字啟蒙與破除迷信
-
-
-
第四章 中國大陸土改小說的人物形象
-
第一節 知識分子
-
一、知識分子革命者
-
二、小資知識分子形象
-
-
第二節 農村幹部
-
一、新英雄的雛形
-
二、變質的農村幹部
-
-
第三節 地主階級
-
一、地主形象生成的歷史語境
-
二、地主形象主要類型分析
-
三、地主形象的塑造方式
-
四、地主形象的價值功能
-
-
第四節 農民群眾
-
一、二流子群像
-
二、擺盪不定的中農
-
三、其他
-
-
-
第五章 中國大陸土改小說的敘事特徵
-
第一節 鮮明的政治意識形態
-
一、典型化的寫作方針
-
二、「窮人恨、階級仇」的鬥爭哲學
-
三、群眾意識與個人主義
-
-
第二節 線性的敘事時間與進化史觀
-
第三節 對群眾暴力的淡化與合理化
-
- 第六章 結論
- 參考書目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978.9867522/795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