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环境与民生:明代灾区社会研究

出版日期
2016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7509785263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本书主要运用环境史理论与方法,深入解析明代“灾区化”“三荒现象”“灾害型社会”等历史问题,明确提出“灾害型社会”作为小农社会“死去活来”间隙的特殊社会状态,是一种极端的社会自然化现象,借以探究明代灾区社会与明代社会变迁的关系,试图全面、细致地勾勒明代环境、民生与灾区社会三者互动的图景。
  • 绪论 学术史回顾与环境史视角
    • 一 西方环境史:“救时史学”与“新史学”
    • 二 “环境史概念”的思考
    • 三 “舶来”与自创:环境史名与实
    • 四 明代灾区社会研究与环境史视角
  • 第一章 明朝:“灾区”的王朝
    • 第一节 明代灾区:“前所未有的纪录”
      • 一 灾区:“倒元”的重要力量
      • 二 明代灾区:“前所未有的纪录”
    • 第二节 明人笔下“灾区”景象
      • 一 农民形象与灾民形象
      • 二 灾荒景象与灾区景象
  • 第二章 治世与江南“灾区化”
    • 第一节 明前期江南“灾区化”
      • 一 “灾区化”酝酿阶段
      • 二 局部“灾区化”
      • 三 “灾区化”加剧
    • 第二节 “灾区化”与明太祖的作为
      • 一 “图治”与江南社会经济的脆弱性
      • 二 求治心切,尤重“秩序”
      • 三 政治高压与“重赋政策”
    • 第三节 江南“灾区化”生成机制
      • 一 脆弱生态环境与“灾区化”
      • 二 社会环境恶化与“灾区化”
    • 第四节 “灾区化”:变态与常态
      • 一 治水与得人:朝廷之举
      • 二 革弊与兴利:官员作为
      • 三 地方性知识:民众的生存智慧
      • 四 间歇性经济与地域性差异
    • 第五节 “灾区化”与江南模式
      • 一 “英国模式”与“超轻结构”
      • 二 “江南模式”与“灾区化”
  • 第三章 土地开发、灾荒与灾区社会
    • 第一节 土地开发与乡村建设
      • 一 明前期河南土地开发
      • 二 社会秩序与制度建设
    • 第二节 农民贫穷与乡村“灾祸”
      • 一 贫困与灾荒:开发者家园
      • 二 农民贫困与乡村“人祸”
      • 三 农民贫困与乡村天灾
    • 第三节 “民多惰于农事”
      • 一 明前期山东土地开发
      • 二 “惰于农事”与农业致贫
      • 三 环境恶化与地荒人稀
  • 第四章 灾民生计与灾区秩序
    • 第一节 机构设置与控制体系
      • 一 救灾制度与救灾机构
      • 二 乡村组织与备荒仓储
      • 三 地方官:灾区安危所系
      • 四 富户与灾区秩序
      • 五 天神意志与灾区重建
    • 第二节 灾民生计与社会安危
      • 一 灾民生计及其社会影响
      • 二 灾区自救与灾区社会
  • 第五章 区域环境与社会变迁
    • 第一节 区域水环境与社会失范
      • 一 水利兴废,地方安危系焉
      • 二 霸州水利兴废故实
      • 三 河间府环境与“水灾社会”
    • 第二节 灾荒控制:成化六年京畿之殇
      • 一 京畿饥荒与瘟疫
      • 二 救灾措施与灾区民生
      • 三 “灾荒议政”与灾荒原因
    • 第三节 万历时期灾区民生
      • 一 万历二十二年河南灾荒
      • 二 钟化民的救灾活动
      • 三 河南灾区民生
      • 四 钟化民成功救灾的原因
      • 五 备荒与灾区建设
  • 第六章 “三荒现象”与灾区自然化
    • 第一节 “人荒”与“见在户”社会
      • 一 “人荒现象”
      • 二 “见在户”社会
    • 第二节 “人荒”:两种类型
      • 一 “人荒”两种类型概说
      • 二 山西“生态型”人荒
      • 三 北直隶“地理耦合型”流民
    • 第三节 “三荒现象”及环境机制
      • 一 “三荒现象”的主要特征
      • 二 “三荒现象”的环境机制
    • 第四节 “三荒”问题的历史思考
      • 一 “三荒”问题的主要症结
      • 二 “三荒”问题本质
      • 三 “三荒”加剧南方“灾区化”
  • 第七章 “灾害型社会”与明朝覆亡
    • 第一节 明亡原因诸说
      • 一 清代关于明亡原因检讨
      • 二 当代学者的明亡论析
      • 三 明亡于“成化时代”说
    • 第二节 “萌芽”与“时代”
      • 一 “灾害型社会”与“早期商业化”概念
      • 二 “成化时代”与资本主义萌芽
    • 第三节 “成化时代”与“灾害型社会”
      • 一 “前成化时代”:一个过渡期
      • 二 “成化时代”:“灾害型社会”陷阱
      • 三 早期商业化:成化时代另一面
    • 第四节 “成化时代”:否定与被否定
      • 一 救时与“逆时”
      • 二 最高统治者:逆时而为
      • 三 “严复定律”与明朝覆亡
  • 第八章 应对:情感与方略
    • 第一节 经世情怀与救时主张
      • 一 社会危机与“人心”迷失
      • 二 丘濬的经世情怀与“有志用世”
      • 三 救时理念与救荒主张
      • 四 余论:理念与现实
    • 第二节 “成化时代”与“利玛窦现象”
      • 一 万历以来的“成化时代”
      • 二 利玛窦东来
      • 三 救时之举:“利玛窦现象”
  • 结语
    • 一 明代灾区社会之基本认识
    • 二 环境与灾区社会关系的理论思考
  • 参考文献
  • 重要人名和术语索引
  • 后记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