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二○○九年的美洲國家領袖會議上,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將此書送給與會的美國總統歐巴馬,要他好好正視並了解拉丁美洲的困境。雖然查維茲於二○一三,三月年病逝,但他所代表的拉美左翼政治勢力仍影響鉅深。
本書是一本關於拉丁美洲文化背景的經典之作。此書包括兩大部分,第一部分題為「地球的富有造成人類的貧困」,講述了舊殖民主義圍繞拉丁美洲金銀、農作物和其他礦產進行的掠奪史;第二部分題為「發展是遇難者多於航行者的航行」,敘述了新殖民主義如何通過自由貿易、貸款、鐵路、陰謀和暴力將拉丁美洲的民族工業發展扼殺在襁褓之中,解析了投資、技術、經濟援助、合資企業、金融機構、國際組織等現代文明手段如何不文明地參與了古老的掠奪戰。
相較於一般史料類的歷史書籍,本書則是以說故事的方式從哥倫布發現現新大陸世界的一大改變,娓娓道出拉丁美洲接下來腥風血雨的一段歷史。作者用小說的方式敘述拉丁美洲的政治經濟發展,沒有嚴格的年代先後安排,更不按照國別鋪陳;每個小章節表面上是相互獨立的故事,彼此卻又有密切的關聯。這種鬆散的敘事結構,即便讀者從書中任何一頁開始閱讀,也能迅速進入拉丁美洲綿密、永無止盡的悲慘時空。
第一個部分「地球的富有造成人類的貧因」,即在描述歐美帝國主義以掠奪國土以外的天然資源為其擴張目的,而資源豐富的地區如拉丁美洲等國之所以貧窮,就是因為他們的豐富天然資源如礦產、農產作物等,加上充足的勞動力,引來歐美等國的垂涎,結果造成了數百年的貧困。在這個部分,作者明確地提出藏在拉丁美洲血管裡 的血液是:黃金、白銀、農產品(蔗糖、可可、橡膠、棉花、咖啡)、勞動力、耕地與礦產(銅、錫、鐵、石油)。
當地的領導階級並沒有為當地人民發聲,而是在歐洲殖民者的威脅利誘下,成為殖民主義的共犯。當地人民受到經濟上的剝削,更受到政治上的高壓統治,統治者配合殖民主義演出,當地的傳統工業與民族工業無法發展,只能任由外來者的宰割,這正是當今政治經濟學所忽略的一面。
第二個部分「發展是遇難者多於航行者的航行」,是指英、美兩國把現代文明體繫帶進拉丁美洲,但這樣的現代體系並沒有為拉丁美洲帶來幸福,而是受到更不文明、更粗暴的對待,也因為英、美兩國的殖民統治披著「現代文明」的外衣,使得拉丁美洲人民「無處可伸冤」。
拉丁美洲國家在獨立之後,英國人舉著「保護主義」與「自由主義貿易」的大纛光明正大的「入主」拉丁美洲,但是「保護主義」與「自由主義貿易」是對英國人自 己而言的,當地人是無緣享受如此的保護與自由。英國人把拉丁美洲當地一切的工業成品往自己國家輸送,使得當地的貿易天秤往英國傾斜,當地的工業與貿易還是無法發展。英國人也開始在拉美修建鐵路,這看似為當地帶來文明的舉動是一種傷害,因為拉丁美洲各地的扇形鐵路網所面向的是歐洲各個主要港口,所背對的、留下的則是一大片的沙漠。
「正如人們所說的,拉丁美洲不發達的歷史成就了歐美資本主義的發達」。在本書中,拉丁美洲的落後是一種惡性循環:殖民帝國所施加的壓迫與剝削造成拉丁美洲的落後,而拉丁美洲卻還必須承擔「輸血」後的惡果:過度都市化所造成的巨大城鄉差距、各種環境汙染、全球資本主義體系下被注定的分工位置等等,使拉丁美洲難以脫離低度發展的困境。
本書特色
如果你對切格瓦拉的時代背景有興趣,如果你喜歡馬奎斯的魔幻寫實
你不能錯過這本拉美經典!
二○一三,三月年病逝的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曾將此書贈與歐巴馬,
便是希望西方歐美政權能正視拉美的存在與問題。
本書是關於拉丁美洲文化背景的經典之作。在拉丁美洲世界極為暢銷,被眾多書評家喻為「凡是識字的人,都看過這本書」。成書時間已逾十年,儘管書中談及的拉美局勢今非昔比,然裡面許多精彩的用語,仍為拉丁美洲諸多政治領袖公開演講時所用。此書可謂是「拉美經濟、社會、歷史、文化甚至於殖民議題」的集大成解析,就連現今國際領袖也必然拜讀,藉由此書再次深入了解拉美社會演變脈絡。
知名世界新聞工作者,也是中東、拉美特派的戰地記者張翠容,長年觀察第三世界國家局勢變動,更是推崇此書影響拉美社會發展的定位。香港文匯報報導此書:「六、七○年代的拉丁美洲曾在依附理論的旗幟下討論大陸的前途,此書是為這一解剖美洲病體的政治經濟學理論骨架補給了血脈、經絡和肌膚。」
增訂版特色:
二○一一年,南方家園首次出版此書即獲好評,這本以「愛情小說」和「海盜小說」的方式來談政治經濟學的書,原版邀請香港文化人張翠容作推薦序,也找來了淡江大學美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陳小雀專文導讀,以及淡江大學法文系教授吳錫德推薦,而二○一三年增訂版除了在內容針對譯名的統一,也包括部分內容的修正,並向前中國社科研究院拉美政治經濟研究專家徐世澄先生再邀推薦序一篇,以歷史、政經觀點推薦也是導讀。
本書是一本關於拉丁美洲文化背景的經典之作。此書包括兩大部分,第一部分題為「地球的富有造成人類的貧困」,講述了舊殖民主義圍繞拉丁美洲金銀、農作物和其他礦產進行的掠奪史;第二部分題為「發展是遇難者多於航行者的航行」,敘述了新殖民主義如何通過自由貿易、貸款、鐵路、陰謀和暴力將拉丁美洲的民族工業發展扼殺在襁褓之中,解析了投資、技術、經濟援助、合資企業、金融機構、國際組織等現代文明手段如何不文明地參與了古老的掠奪戰。
相較於一般史料類的歷史書籍,本書則是以說故事的方式從哥倫布發現現新大陸世界的一大改變,娓娓道出拉丁美洲接下來腥風血雨的一段歷史。作者用小說的方式敘述拉丁美洲的政治經濟發展,沒有嚴格的年代先後安排,更不按照國別鋪陳;每個小章節表面上是相互獨立的故事,彼此卻又有密切的關聯。這種鬆散的敘事結構,即便讀者從書中任何一頁開始閱讀,也能迅速進入拉丁美洲綿密、永無止盡的悲慘時空。
第一個部分「地球的富有造成人類的貧因」,即在描述歐美帝國主義以掠奪國土以外的天然資源為其擴張目的,而資源豐富的地區如拉丁美洲等國之所以貧窮,就是因為他們的豐富天然資源如礦產、農產作物等,加上充足的勞動力,引來歐美等國的垂涎,結果造成了數百年的貧困。在這個部分,作者明確地提出藏在拉丁美洲血管裡 的血液是:黃金、白銀、農產品(蔗糖、可可、橡膠、棉花、咖啡)、勞動力、耕地與礦產(銅、錫、鐵、石油)。
當地的領導階級並沒有為當地人民發聲,而是在歐洲殖民者的威脅利誘下,成為殖民主義的共犯。當地人民受到經濟上的剝削,更受到政治上的高壓統治,統治者配合殖民主義演出,當地的傳統工業與民族工業無法發展,只能任由外來者的宰割,這正是當今政治經濟學所忽略的一面。
第二個部分「發展是遇難者多於航行者的航行」,是指英、美兩國把現代文明體繫帶進拉丁美洲,但這樣的現代體系並沒有為拉丁美洲帶來幸福,而是受到更不文明、更粗暴的對待,也因為英、美兩國的殖民統治披著「現代文明」的外衣,使得拉丁美洲人民「無處可伸冤」。
拉丁美洲國家在獨立之後,英國人舉著「保護主義」與「自由主義貿易」的大纛光明正大的「入主」拉丁美洲,但是「保護主義」與「自由主義貿易」是對英國人自 己而言的,當地人是無緣享受如此的保護與自由。英國人把拉丁美洲當地一切的工業成品往自己國家輸送,使得當地的貿易天秤往英國傾斜,當地的工業與貿易還是無法發展。英國人也開始在拉美修建鐵路,這看似為當地帶來文明的舉動是一種傷害,因為拉丁美洲各地的扇形鐵路網所面向的是歐洲各個主要港口,所背對的、留下的則是一大片的沙漠。
「正如人們所說的,拉丁美洲不發達的歷史成就了歐美資本主義的發達」。在本書中,拉丁美洲的落後是一種惡性循環:殖民帝國所施加的壓迫與剝削造成拉丁美洲的落後,而拉丁美洲卻還必須承擔「輸血」後的惡果:過度都市化所造成的巨大城鄉差距、各種環境汙染、全球資本主義體系下被注定的分工位置等等,使拉丁美洲難以脫離低度發展的困境。
本書特色
如果你對切格瓦拉的時代背景有興趣,如果你喜歡馬奎斯的魔幻寫實
你不能錯過這本拉美經典!
二○一三,三月年病逝的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曾將此書贈與歐巴馬,
便是希望西方歐美政權能正視拉美的存在與問題。
本書是關於拉丁美洲文化背景的經典之作。在拉丁美洲世界極為暢銷,被眾多書評家喻為「凡是識字的人,都看過這本書」。成書時間已逾十年,儘管書中談及的拉美局勢今非昔比,然裡面許多精彩的用語,仍為拉丁美洲諸多政治領袖公開演講時所用。此書可謂是「拉美經濟、社會、歷史、文化甚至於殖民議題」的集大成解析,就連現今國際領袖也必然拜讀,藉由此書再次深入了解拉美社會演變脈絡。
知名世界新聞工作者,也是中東、拉美特派的戰地記者張翠容,長年觀察第三世界國家局勢變動,更是推崇此書影響拉美社會發展的定位。香港文匯報報導此書:「六、七○年代的拉丁美洲曾在依附理論的旗幟下討論大陸的前途,此書是為這一解剖美洲病體的政治經濟學理論骨架補給了血脈、經絡和肌膚。」
增訂版特色:
二○一一年,南方家園首次出版此書即獲好評,這本以「愛情小說」和「海盜小說」的方式來談政治經濟學的書,原版邀請香港文化人張翠容作推薦序,也找來了淡江大學美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陳小雀專文導讀,以及淡江大學法文系教授吳錫德推薦,而二○一三年增訂版除了在內容針對譯名的統一,也包括部分內容的修正,並向前中國社科研究院拉美政治經濟研究專家徐世澄先生再邀推薦序一篇,以歷史、政經觀點推薦也是導讀。
- 掀開崎嶇真相 縷述殘酷歷史/淡江大學 外語學院院長 陳小雀
- 孤獨的真相不再孤獨/世界新聞工作者 張翠容
- 一本瞭解拉美必讀的書/中國社會科學院 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員 徐世澄
- 序言:暴風雪中的一億二千萬兒童
-
第一部 地球的富有造成人類的貧困
-
一、黃金和白銀熱
-
刻在劍柄上的十字
-
攜帶秘密武器的神回來了
-
像餓狼般貪婪黃金
-
波托西的光輝:白銀的週期
-
西班牙人養牛,別人喝奶
-
騎士和馬的分工
-
波托西的廢墟,白銀的時代
-
灑下鮮血和熱淚,教皇裁決印第安人是有靈魂的
-
懷念圖派克.阿馬魯的鬥爭
-
印第安人的聖週沒有復活節
-
黑金城: 富饒的城鎮,黃金的波托西
-
巴西的黃金促進了英國的進步
-
-
二、蔗糖國王和其他的農業君主
-
種植園、大莊園和命運
-
巴西東北部土地的厄運
-
在加勒比海諸島急速前進
-
在古巴焦土上的蔗糖堡壘
-
革命與無能的結構
-
蔗糖是屠刀,帝國是凶手
-
靠奴隸們在加勒比海的犧牲,才有了瓦特的機器和華盛頓的大炮
-
彩虹指引著返回幾內亞之路
-
出賣農民
-
橡膠週期:卡羅素為密林中的巨大劇場揭幕
-
可可種植園主用五十萬雷伊斯的鈔票點煙
-
種植棉花的廉價勞動力
-
種植咖啡的廉價勞動力
-
咖啡價格過低,只有付之一炬,結婚率也因此而變
-
哥倫比亞財力耗盡的十年
-
世界市場的魔棍喚醒了中美洲
-
海盜衝上來了
-
三〇年代的危機:「踩死隻螞蟻比殺一個人犯的罪還大」
-
是誰挑起了瓜地馬拉的暴力
-
拉丁美洲的第一次土改:何塞.阿蒂加斯一一個半世紀的失敗
-
阿爾特米奧.克魯斯以及埃米利亞諾.薩帕塔的第二次死亡
-
大莊園增添了人口,但沒有增加麵包
-
北美十三個殖民地和出身卑賤的重要性
-
-
三、權力的地下源泉
-
美國經濟需要拉美的礦產,就像肺需要空氣一樣
-
地下資源也能導致政變、革命、間諜活動,以及亞馬遜森林中的冒險活動
-
德國化學家擊敗了太平洋戰爭的勝利者
-
齧噬智利的銅齒
-
井上和井下的錫礦工人
-
齧噬巴西的鐵齒
-
石油、詛咒和業績
-
馬拉開波湖已被巨大的金屬兀鷲吞噬
-
-
-
第二部 發展是遇難者多於航行者的航行
-
四、早夭史
-
拉普拉塔河上的英國戰艦慶賀拉美獨立
-
如何把工業扼殺在搖籃裡
-
貿易保護主義和自由貿易在拉丁美洲:盧卡斯.阿拉曼短暫的飛騰
-
起義隊伍和胡安.曼努埃爾.羅薩斯死後繼續存在的仇恨
-
三國聯盟反對巴拉圭的戰爭扼殺了獨立發展唯一成功的經驗
-
貸款、鐵路與拉丁美洲經濟畸形
-
貿易保護主義和自由貿易在美國:成就並非看不見的手的功勞
-
-
五、掠奪的現代結構
-
沒有法力的避邪物
-
是衛兵打開門戶:民族資產階級的無能應受譴責
-
機器上飄著什麼旗?
-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轟炸有助於征服者登陸
-
銀行的入侵—美國照管本國的儲蓄存款,且自由支配他國存款
-
進口資本的帝國
-
專家治國論者比海軍陸戰隊更有效地使人進退維谷
-
工業化無法改變國際市場的不平等
-
技術女神不講西班牙語
-
被排斥在外的人和地區
-
星條旗下的拉丁美洲經濟整合
-
西蒙.玻利瓦爾曾預言:我們永遠不會幸福,永遠不會!
-
-
- 作者後記:七年以後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