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血緣性縱貫軸:解開帝制‧重建儒學
本書旨在將儒學置於中國傳統政治社會中,環繞著「五倫」為問題主軸,思考「血緣性縱貫軸」,並以此為核心而展開一深度的哲學考察。
作者久經王船山哲學的薰陶,企圖以其人性史哲學之解釋學向度,結合熊十力體用哲學本體論思維,再濟之以文化型態學,宗教社會學等向度,將儒學置於生活世界來加以深度的反思。對中國之為一「宗法國家」之宗教、理性、皇權、孝道等做出整體的概括,並指出中國傳統中「道的錯置」的情形,並力求其救治的可能。
作者強調要由「血緣性縱貫軸」轉而開啟「人際性的互動軸」,要克服傳統的「順服的倫理」,並由「根源的倫理」開啟一「公民的倫理」,並由「咒術型的實踐因果邏輯」轉化為一「解咒型的實踐因果邏輯」。
作者久經王船山哲學的薰陶,企圖以其人性史哲學之解釋學向度,結合熊十力體用哲學本體論思維,再濟之以文化型態學,宗教社會學等向度,將儒學置於生活世界來加以深度的反思。對中國之為一「宗法國家」之宗教、理性、皇權、孝道等做出整體的概括,並指出中國傳統中「道的錯置」的情形,並力求其救治的可能。
作者強調要由「血緣性縱貫軸」轉而開啟「人際性的互動軸」,要克服傳統的「順服的倫理」,並由「根源的倫理」開啟一「公民的倫理」,並由「咒術型的實踐因果邏輯」轉化為一「解咒型的實踐因果邏輯」。
- 新版序言
- 原版序
-
第一章 本論:本書之緣起、方法及其主題之展開
-
1.學術社群、學術自主性之問題
-
2.賢者蔽於意見:群體結構的外延性不能化約為個我意義的內含性
-
3.群體結構的外延性及其向度與驅力
-
4.學術本身的自主性往往游離於學術群落間
-
5.熟者使生,生者使熟:開啟新的認識階層
-
6.生活世界的優先性、本書的入路
-
7.形而上、本質之論述實不能外於歷史發生原因之考察
-
8.血緣性縱貫軸之確立
-
9.血緣性縱貫軸之三基元:父子、君臣、夫婦
-
10.血緣性縱貫軸的兩輔元:兄弟、朋友
-
11.血緣性縱貫軸所成之宗法國家
-
12.血緣性縱貫軸下宗法國家的宗教與理性
-
13.血緣性縱貫軸下宗法國家的皇權與孝道
-
14.論「道的錯置」-論血緣性縱貫軸之基本限制
-
15.從「血緣性縱貫軸」到「人際性的互動軸」
-
16.從「順服的倫理」、「慎獨的倫理」到「公民的倫理」
-
17.從「咒術的實踐因果邏輯」到「解咒的實踐因果邏輯」
-
18.本章導論之結語
-
-
第二章 「血緣性縱貫軸」之確立
-
1.文化的差異與日常生活語言的差異
-
2.血緣性自然連結下的個人
-
3.祖先牌位與祭祀
-
4.祭祀的咒術性與道德性
-
5.血緣性與道德性
-
6.血性、土性、根性與德性
-
7.土根性、聚村而居
-
8.內聚的關係與生命之氣的感通
-
9.仁與氣的感通
-
10.熟人與陌生人
-
11.鄉土社會與契約社會
-
12.社會結構功能與社會文化徵符
-
13.父子與母子的異同
-
14.血緣性縱貫軸的基型-父子
-
15.上下、隸屬與左右、橫列
-
16.血緣性、道德性與土根性
-
-
第三章 血緣性縱貫軸之三基元:父⼦、君臣、夫婦
-
1.父子血緣縱貫軸與鄰人地緣橫拓面
-
2.父子、根源與連續、感通
-
3.天地父母與縱貫的創生
-
4.以天為父與以父為天
-
5.父慈子孝
-
6.三綱:忠君、孝親與守節
-
7.孝親與忠君的大問題
-
8.血緣性縱貫軸與宰制性縱貫軸
-
9.帝制化的儒學、父子君臣化
-
10.儒學化的帝制、君臣父子化
-
11.忠:由內在根源之感通外化為一絕對規約命令
-
12.夫婦君臣化、君臣父子化
-
13.忠誠貞女與母以子貴
-
14.母子連心與父子天性之對比
-
15.宗法社會與道德理性
-
-
第四章 血緣性縱貫軸的兩輔元:兄弟、朋友
-
1.血緣性縱貫軸的兩輔元:兄弟、朋友
-
2.宗法家庭與宗法次序
-
3.長幼有序:同階不同位
-
4.姊妹與兄弟
-
5.宗法與符號系統、權力關係
-
6.一統而多元與理一分殊
-
7.悌:孝道化與忠君化
-
8.儒家的朋友理想: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
9.君臣化、父子化使得朋友空間變狹
-
10.道義的特質
-
11.江湖道義:生命聲息的同於大通
-
12.江湖道義的批判性與軟弱乏力
-
13.地緣只是血緣的投影而已
-
14.血緣性與人的熟悉
-
15.血緣性縱貫軸與地緣性橫拓面其宗教迥異
-
-
第五章 論血緣性縱貫軸所成之「宗法國家」
-
1.宗法國家是由宗法家庭、宗法社會所決定的
-
2.小農經濟與氏族式農莊
-
3.血緣性共同體下的身份認定方式
-
4.所有物觀念的異同與自我觀念的異同
-
5.功能性的、伴隨的、禮物般的饋贈與本質性的、實體的交換
-
6.「貨幣」只是一功能性、伴隨性的中介者
-
7.中西古代城市的對比差異
-
8.中國傳統政治觀念不是權力的統合而是禮之象徵的統合
-
9.恥感:往內在根源去尋索的動力
-
10.符號式的統治與實力式的統治
-
11.中國傳統符號式統治下的名實觀
-
12.調節性原則體現的兩個方向
-
13.理一分殊的確義
-
14.西方傳統實力統治下的名實觀
-
15.宗法國家與氣的感通傳統
-
16.宗法國家依於血緣性縱貫軸
-
-
第六章 血緣性縱貫軸下「宗法國家」的宗教與理性
-
1.宗法國家涉及到的權力、符號與象徵
-
2.權威的確認、權力的獨佔、神祇的安排、儀式的置定等息息相關
-
3.言說的論定下之權力、理性、結構樣態與宗教之神之確立
-
4.絕對的一神論與征戰、權力、語言、命令、執著性、對象化、理性、約制、絕對、專制、共相等觀念是連在一起的
-
5.萬有在道論與和平、仁愛、情氣、感通、無執著性、互為主體化、道理、調節、和諧、根源、整體等觀念是連在一起的
-
6.上帝的言說與天的氣運造化
-
7.類型學之對比方法之恰當理解
-
8.中國的理性化是在氣的感通的格局下強調調節性原理、互為主體性
-
9.絕地天之通與理性的誕生
-
10.絕與再連結的不同型態:神人分隔與天人不二
-
11.斷裂型的理性與連續型的理性
-
12.與連續型理性相應的是天人、物我、人己連續為一體
-
13.與斷裂型理性相應的是天人、物我、人己裂而為二
-
14.因道而立教與立教以宣道
-
15.天、命、性、道、德、行諸字義
-
16.連續型理性是在「我與您」這存在樣式下而展開的理性
-
-
第七章 血緣性縱貫軸下「宗法國家」的皇權與孝道
-
1.政治社會共同體之建立與宗教、理性之誕生相伴而起
-
2.父權是經由血緣性的縱貫軸而滋生的一種權力
-
3.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符號式的統治
-
4.經由法象去彰顯,不是經由符號去把捉
-
5.檢討血緣性縱貫軸的兩個面向:歷史的、哲學的
-
6.父子:「根源-生長」下的孝慈關係
-
7.中國人在彼此連續、生命感通互動中,取得一自然之次序與位分
-
8.民主議定與征服、長幼尊卑與裹脅
-
9.周易是在宗法、封建、井田已經十足完備之下的產物
-
10.王權的虛化、部落王權走向普遍王權、孝道份量逐漸加重
-
11.由「帝之令」到「天之命」:普遍王權之合理化的建立
-
12.情理之性下的普遍性
-
13.畏懼生仁敬、威權轉道德-血緣性縱貫軸的確立
-
14.主客渾一、境識俱泯、道德實踐與美學融會
-
15.儒家政治理想:王權虛化、孝道落實
-
16.孝道異化與絕對皇權
-
17.從血緣性縱貫軸到專制性縱貫軸
-
18.絕對皇權:以權力邏輯統治情理邏輯
-
-
第八章 論「道的錯置」-論血緣性縱貫軸之基本限制
-
1.中國傳統政治社會與西方政治社會型態之對比
-
2.道指的是整個存在、價值、知識的根源
-
3.道有其開顯,亦有其阻隔,因之異化而為道之錯置
-
4.權力優位與情份優位之異同
-
5.儒家一直陷在血緣性的縱貫軸之中
-
6.政治社會共同體之規範及秩序(禮)之最後的軌持者仍然是「天子」便隱含著一個難以處理的困結
-
7.道統是以聖賢、君子為主導,此有別於天子君相為主導的「政統」
-
8.內在意義的對比辯證關連
-
9.外在結構的對比辯證關連
-
10.「血緣性的自然連結」與「人格性的道德連結」合而為一乃是「血緣性縱貫軸」之調適而上遂的發展
-
11.先秦孔孟儒學即強調「血緣性縱貫軸」理想的實踐,這是超乎政治之上,而且足以抗衡現實政治
-
12.秦漢之後,「宰制性的政治連結」成為一切的管控核心,這使得「人格性的道德連結」異化為一切宰制之合理化及合法化的基礎
-
13.君、父、聖三者的分析與詮釋
-
14.道之錯置之構成
-
15.宰制性政治連結與道德思想之意圖
-
16.儒家人格性道德連結所構成的「道統」與帝王家宰制性政治連結所構成的「政統」形成了一個內在對比的抗衡結構
-
17.「自律型之慎獨倫理」異化而成為一「他律型的順服倫理」
-
18.「宰制型的理性」與「良知型的理性」
-
19.中西專制之異同
-
20.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之構成
-
21.西方近代理性的解咒與牢籠
-
22.契約性社會連結與委託性政治連結
-
23.免除道德思想意圖的謬誤
-
24.政治社會之道的重新開啟
-
-
第九章 從「血緣性縱貫軸」到「人際性的互動軸」
-
1.正視人格性道德連結的根源性與優先性
-
2.血緣性縱貫軸與人際性互動軸之對比
-
3.政統、道統與鄉土血統
-
4.孔子開啟了仁,照亮了整個族群的生命
-
5.良知天理的絕對性與帝皇專制絕對王權相抗而相持
-
6.道德王權、民本與天命
-
7.民本與性善、君本與性惡、君主專制
-
8.民本的限制
-
9.性善說隱含一根源性的縱貫義
-
10.根源性的縱貫創生有別於網絡性的縱貫連結
-
11.孔子使命感之自覺:內在超越與敬德傳統
-
12.敬德之宗教傳統:絕限、封住、畏懼、敬德
-
13.從血緣性縱貫軸顯發根源性縱貫創生義
-
14.中國政治傳統的最大限制-結構與權力無客觀獨立性
-
15.從縱貫的創生轉而為人際的互動
-
16.「我與您」:主體的互動與氣之感通
-
17.「我與它」:對象化的兩分、限定性存在
-
18.客觀的第三者、公共空間、社會公義
-
19.邁向「人際性互動軸」的真實確立
-
-
第十章 「順服的倫理」、「根源的倫理」與「公民的倫理」
-
1.儒學的三個面向:生活化的儒學、批判性的儒學、宰制性的儒學
-
2.知識分子以「道統」結合民間鄉土的倫常孝悌柔化了帝皇專制
-
3.近代新專制之構成
-
4.批判性儒學與生活化儒學之限制
-
5.當代中國知識分子常無視於儒學的多元性傳統
-
6.以理殺人-規範性的理與宰制性的迫害
-
7.「存天理、去人欲」的陷阱
-
8.「欲」與「私」是兩個不能化約為一的範疇
-
9.順服的倫理常帶有虛假的根源性意味
-
10.「根源的倫理」被「順服的倫理」誤置
-
11.西方中心主義常造成理解與詮釋的差謬
-
12.道德思想之意圖:調節性之作用及其謬誤
-
13.道德思想之意圖與根源性的創生動力
-
14.中國儒學咒術性格之形成
-
15.根源倫理、帝皇專制、巫祝咒術三者相互依倚相互抗持
-
16.中國古代社會下的子民是一自然狀態下的天民
-
17.自然狀態的引申,而非一質的轉變
-
18.「天民倫理」乃是血緣性縱貫軸下所成之倫理
-
19.公民倫理重在以自我的限定為起點,並依於一客觀的契約而構造一新的連結體
-
20.公民倫理不是來自於道德、思想、意圖,而是來自於權力、結構、組織
-
21.不是單元的轉出,而是多元的重建
-
-
第十一章 結論:中國文化之核⼼困境及其轉化創造-從咒術型的實踐因果邏輯到解咒型的實踐因果邏輯
-
1.解咒型實踐因果邏輯轉出的必要性
-
2.咒術型實踐因果邏輯是以咒術之絕對為一切因果之歸依
-
3.解咒型的實踐因果邏輯是依於理性的對列原則所立法的因果
-
4.咒術型實踐因果邏輯與連續型理性
-
5.咒術型實踐因果邏輯是中國古來傳統「連續型理性」的異化與墮落之表現
-
6.中國傳統的「實踐的因果邏輯」不是在市民社會中開展出來的
-
7.咒術型實踐因果邏輯是依據氣的感通原則而開啟的,不是經由言說的論定而開啟的
-
8.咒術型實踐的因果邏輯與智的直覺
-
9.道的自我封限:主體的實體化與實體的主體化
-
10.正視咒術型實踐因果邏輯的內在困結
-
11.文化大革命所含的咒術性格
-
12.實踐因果邏輯的咒術型轉出及其限制
-
13.道德思想意圖的催化作用及其限制
-
14.台灣已具有解咒型實踐因果邏輯開展的可能
-
15.中國文化的核心困境其轉化與創造之可能:新的實踐的因果邏輯符合於市民社會下的實踐的因果邏輯
-
-
副論一 論儒家的宗教精神及其成聖之道-不離於生活世界的終極關懷
-
一、「終極關懷」一概念的引入
-
二、儒、道兩家思想宗教特性的判定-天人不二
-
三、儒、道思想的兩個對比-「一氣之所化」與「道德之創化」
-
四、儒家成德之教的聖人之路-「肉身成道」
-
五、「肉身成道」的教養與完成-「體用一如」、「體用不二」
-
六、儒教的異化與歸復-境界型態的圓、心性修養的圓、道德實踐的圓
-
-
副論二 「絕地天之通」與「巴別塔」-中西宗教的一個對比切入點之展開
-
一、問題的緣起
-
二、「絕地天之通」所呈現的中國宗教文化史之意義
-
三、「巴別塔」所呈現的基督宗教文化史之意義
-
四、「因道以立教」與「立教以宣道」的對比釐清
-
五、結語
-
-
副論三 《後新儒家哲學論綱》的詮解
-
一、前言:儒家實踐論的缺失及其相關問題
-
二、「心性修養」的「如」與「道德實踐」的「如」
-
三、「解咒的人文性」:歷史社會總體的實踐
-
四、從陽明學「良知教」到船山學「性日生日成」
-
五、革除「虛幻的神聖性」面對「真切的物質性」
-
六、擺脫「本質主義」建立「動力論」的思考方式
-
七、面對「生活世界」與「歷史社會總體」
-
八、結語:由「老儒家」而「新儒家」繼而「後新儒家」
-
-
副論四 「心性修養」與「社會公義」論綱
-
一、論題總綱
-
二、「存有的連續觀」下的「心性天道貫通為一」
-
三、「心性修養」著重「彼此的相與」而忽略「他在的公共領域」
-
四、從血緣社會的「天民、人民」到契約社會的「公民」
-
五、從「公私不分」的「大公無私」到「公私分明」的「大公容私」
-
六、邁向「新外王」與「新內聖」的可能
-
七、本章結語﹕「社會公義」是「心性修養」的基本條件
-
- 副論五 麥迪遜手記-後新儒學的懷想
- 副論六 眾生病病病可離,萬里神洲齊奮⼒-悼念陸先恆博⼠
- 參考書⽬
- 索引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