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大乘五蘊論講記

出版日期
2018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3390596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佛法講因緣,諸事亦如是。此講記的問世,也是在種種因緣下得以逐步成就。對於筆者本人來說,應該算是一件幸事,從初聞佛法至今,十幾個年頭的光景,似乎都是在佛學院度過的。如今,站在講台,將自己的所學所思傳遞給對佛法有希求的信眾時,內心真的是無比感恩,是三寶的恩德,讓我們有如此殊勝的因緣得遇佛法,暗嘗法味。
 世親菩薩所著《大乘五蘊論》,為法相唯識學類入門典籍,在佛學院常被作為初年級的唯識課程來講授。而對於在家信眾來說,此論則並不被重視,因為在家信眾多以念佛、讀誦經典為自修功課,能夠主動學習論典者是非常少見的。也正是這樣的因緣,筆者在寺院的居士進修班中,嘗試性地開設了這門課程,以期許在家信眾能夠通過這樣的學習,可以詳細了解基本法相名詞的內涵,不再似懂非懂地只知道五蘊為色、受、想、行、識,而不知色蘊謂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色,更不用説與心之受、想、行、識的關係了。也正是這樣的因由,筆者展開了對《大乘五蘊論》的詳細講解。
 此次講解方式以《大乘五蘊論》原論內容為主線,將《大乘廣五蘊論》內容一併列出,同時又引《大乘百法明門論》、《俱舍論》、《成唯識論》等相關內容給以對比、分析、講解,以方便聽聞者能夠寬泛、深入地了解五蘊法相的內容。正因為此,整個課程歷時兩個學年,總課時為22節,每節課90分鐘,初稿錄音文字整理約40萬字。由於文字體量較大,經過三遍校對刪減,口語轉化,形成現在大家看到的《大乘五蘊論》講記,整本講記總文字約30萬字。
 從講解《大乘五蘊論》的初衷,再到形成現在的這本講記,無不感嘆諸緣的成就,本來只是想通過講解《大乘五蘊論》來普及信眾對法相名詞的認知與了解,不曾想還會有因緣將課程錄音整理成文字又給予印刷成冊,在善緣成就的同時,真心感謝為此講記付出大量心血的學員居士,若不是對佛法的信心,怎會耗費那麼多的時間來聽打成文,又不厭其煩地花費精力來校對審核呢?我想,這不是講法者的魅力,應該是三寶的威德感召,只因為有佛法,才讓我們相互成就彼此福德資糧。
最後,真心感謝為此講記付出的每一位善信!
  • 自序
  • 編輯說明
  • 第一講
    • 甲一 引言
      • 乙一 緣起
      • 乙二 略釋論名
      • 乙三 作者與翻譯者
      • 乙四 本論概要
    • 甲二 總標五蘊
    • 甲三 廣釋五蘊
      • 乙一 色蘊
  • 第二講
    • 丙二 四大種所造色
      • 丁一 五根
      • 丁二 五境
  • 第三講
    • 戊四 味
    • 戊五 觸
    • 丁三 無表色等
    • 乙二 受蘊
  • 第四講
    • 乙三 想蘊
    • 乙四 行蘊
  • 第五講
    • 丙一 遍行心所
      • 丁一 觸
      • 丁二 作意
      • 丁三 思
      • 丁四 (受蘊)
      • 丁五 (想蘊)
  • 第六講
    • 丙二 別境心所
      • 丁一 欲
      • 丁二 勝解
      • 丁三 念
      • 丁四 三摩地
      • 丁五 慧
  • 第七講
    • 丙三 善心所
      • 丁一 信
      • 丁二 慚
      • 丁三 愧
      • 丁四 無貪
  • 第八講
    • 丁五 無瞋
    • 丁六 無癡
    • 丁七 精進
    • 丁八 輕安
    • 丁九 不放逸
    • 丁十 捨
    • 丁十一 不害
  • 第九講
    • 丙四 煩惱心所
      • 丁一 貪
      • 丁二 瞋
  • 第十講
    • 丁三 慢(七慢)
      • 戊一 慢
      • 戊二 過慢
      • 戊三 慢過慢
      • 戊四 我慢
      • 戊五 增上慢
      • 戊六 卑慢
      • 戊七 邪慢
    • 丁四 無明
    • 丁五 見
      • 戊一 薩迦耶見
  • 第十一講
    • 戊二 邊執見
    • 戊三 邪見
    • 戊四 見取
    • 戊五 戒禁取
    • 丁六 疑
  • 第十二講
    • 丙五 隨煩惱心所
      • 丁一 忿
      • 丁二 恨
      • 丁三 覆
      • 丁四 惱
      • 丁五 嫉
      • 丁六 慳
  • 第十三講
    • 丁七 誑
    • 丁八 諂
    • 丁九 憍
    • 丁十 害
    • 丁十一 無慚
    • 丁十二 無愧
  • 第十四講
    • 丁十三 惛沈
    • 丁十四 掉舉
    • 丁十五 不信
    • 丁十六 懈怠
    • 丁十七 放逸
  • 第十五講
    • 丁十八 失念
    • 丁十九 散亂
    • 丁二十 不正知
    • 丙六 不定心所
      • 丁一 惡作
      • 丁二 睡眠
      • 丁三 尋
      • 丁四 伺
  • 第十六講
    • 丙七 心不相應行
      • 丁一 得
      • 丁二 無想等至
      • 丁三 滅盡等至
      • 丁四 無想所有
  • 第十七講
    • 丁五 命根
    • 丁六 眾同分
    • 丁七 生
    • 丁八 老
    • 丁九 住
    • 丁十 無常
    • 丁十一 名身
    • 丁十二 句身
    • 丁十三 文身
    • 丁十四 異生性
  • 第十八講
    • 乙五 識蘊
  • 第十九講
  • 第二十講
    • 甲四 釋蘊義兼明十二處、十八界及處、界義
      • 乙一 蘊
      • 乙二 十二處
      • 乙三 處
      • 乙四 無為法
  • 第二十一講
    • 乙五 十八界
    • 乙六 界
  • 第二十二講
    • 甲五 十八界明諸門分別
      • 乙一 有色、無色
      • 乙二 有見、無見
      • 乙三 有對、無對
      • 乙四 有漏、無漏
      • 乙五 欲界、色界、無色界繫不繫
      • 乙六 蘊、取蘊所攝
      • 乙七 善、不善、無記
      • 乙八 內、外
      • 乙九 有緣、無緣
      • 乙十 有分別、無分別
      • 乙十一 執受、非執受
      • 乙十二 同分、彼同分
  • 附錄一 問題解答
  • 附錄二 蘊處界三科相攝表
  • 附錄三 《大乘五蘊論》原文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