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對自己要約,對別人要恕,對物質要儉,對神明要敬。
與自己要安,與別人要化,與自然要樂,與大道要遊。
存自己以誠,待別人以謙,觀萬化以幾,合天道以德。
國學帶來的,不僅是智識上的學養,
更是古人承先啟後的智慧
若要探討國學對人生有何啟發,首先要做的是正本清源,須以儒家為主,並以道家為輔。在源遠流長的文化發展過程中,不能忽略從起源到流變的重要材料。
所謂以儒家為主,是說關於《易經》、《書經》、《詩經》、《禮經》與樂論的詮釋,皆採取儒家觀點,同時也側重介紹孔子、孟子等先秦儒家的學者與經典,兼及朱熹與王陽明。以道家為輔,則是充分發揮老子與莊子的思想,旁及其對道教與佛教的影響。至於《山海經》與墨子、韓非等思潮,也附帶做一介紹,使國學的架構雖未能全面兼顧,亦可稍顯完整。總之,今日談論國學,側重的是其對人生的啟發,並且是正面而積極的啟發。
與自己要安,與別人要化,與自然要樂,與大道要遊。
存自己以誠,待別人以謙,觀萬化以幾,合天道以德。
國學帶來的,不僅是智識上的學養,
更是古人承先啟後的智慧
若要探討國學對人生有何啟發,首先要做的是正本清源,須以儒家為主,並以道家為輔。在源遠流長的文化發展過程中,不能忽略從起源到流變的重要材料。
所謂以儒家為主,是說關於《易經》、《書經》、《詩經》、《禮經》與樂論的詮釋,皆採取儒家觀點,同時也側重介紹孔子、孟子等先秦儒家的學者與經典,兼及朱熹與王陽明。以道家為輔,則是充分發揮老子與莊子的思想,旁及其對道教與佛教的影響。至於《山海經》與墨子、韓非等思潮,也附帶做一介紹,使國學的架構雖未能全面兼顧,亦可稍顯完整。總之,今日談論國學,側重的是其對人生的啟發,並且是正面而積極的啟發。
- 序 承先啟後的智慧
- 【引論】 文化.國學與人生
- 一、《易經》:群經之首,學會可以終身受用
- 二、《易經》的象數:養成達觀心態看待自身的處境
- 三、《易經》的義理:觀天道以立人道
- 四、《尚書.洪範》的政治規劃
- 五、《尚書》所呈現的理想
- 六、《詩經》使人溫柔敦厚
- 七、《詩經》:孝是最恆久的情感
- 八、禮儀之本:在於真誠的心意
- 九、大同與小康:政治家該有的社會關懷與理想
- 十、樂教:感通人心,人文化成
- 十一、《山海經》的神話思維
- 十二、天人之際:現代人該如何面對天?
- 十三、孔子(一)自我的覺醒,人人皆可超凡入聖
- 十四、孔子(二)成功沒有捷徑,需好學、深思、力行
- 十五、孔子(三)修養是快樂的保證與保障
- 十六、孔子(四)展現宗教情操
- 十七、孟子(一)人生需要修養
- 十八、孟子(二)「性善」在說些什麼?
- 十九、孟子(三)關於「仁政」的理解
- 二十、孟子(四)快樂的祕訣
- 二十一、《大學》:修身乃為人生之本
- 二十二、《中庸》: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 二十三、老子(一)天下大亂有處方
- 二十四、老子(二)成為你自己的聖人
- 二十五、老子(三)道法自然,使人因悟而無所執著
- 二十六、老子(四)上善若水,柔弱勝剛強
- 二十七、莊子(一)修行要兼顧身心
- 二十八、莊子(二)有用與無用之間
- 二十九、莊子(三)看清「死亡」這一回事
- 三十、莊子(四)天人合一與悟道契機
- 三十一、墨子的兼愛:全面而平等的愛護眾人
- 三十二、荀子是儒家嗎:人性向善或人性本惡?
- 三十三、荀子思想的轉折:「二千年之學,荀學也」
- 三十四、韓非的法家:最大的盲點在於遷就現實的君主
- 三十五、三綱五常:並非儒家思想
- 三十六、道教:依託於古代的民間信仰
- 三十七、佛教:不再輪迴的涅槃境界
- 三十八、中國佛學的特色
- 三十九、朱熹的儒家詮釋
- 四十、王陽明的修行心得
- 【結論】 國學面對三大挑戰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