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佛說「無我」,「無我」為不共世間的佛法。佛滅二百年後,部派對無我和空的意義,認識分歧。佛滅六百年後,龍樹造《中論》,即為釐清《阿含》中無我和空的意義,破除部派對無我的紛爭誤解。西元七世紀中,有月稱造《入中論》,更進一步發揮無我和空的意義,並以大悲心結合深觀和廣行的道次第,令後期印度佛教思想攀上頂峰。
佛法的禪修內容,不外是奢摩他(寂止)和毗婆奢那(內觀)。釐清無我的意義,屬於毗婆奢那的核心項目。為理解「諸法無我」,實有必要藉由《入中論》之闡釋,明了無我的要義,而後方能以止觀雙運,體證實際,獲得「涅槃寂靜」。
佛法的禪修內容,不外是奢摩他(寂止)和毗婆奢那(內觀)。釐清無我的意義,屬於毗婆奢那的核心項目。為理解「諸法無我」,實有必要藉由《入中論》之闡釋,明了無我的要義,而後方能以止觀雙運,體證實際,獲得「涅槃寂靜」。
- 第一章 《入中論》相關資料
-
第二章 「法無我」略說
-
一、引聖教
-
二、就二諦破四邊生
-
三、破四邊生結成義
-
四、釋妨難
-
五、以緣起生破邊執分別
-
六、明正理觀察之果
-
-
第三章 「法無我」詳說
-
一、破自生
-
二、破他生
-
三、破共生
-
四、破無因生
-
-
第四章 「人無我」詳說
-
一、破外道所計的離蘊我
-
二、破內道所計的即蘊我
-
三、破實質有的我
-
四、破我是自性有:明假我
-
五、破我所是自性有
-
六、觀我及車亦例餘法
-
-
第五章 二乘通達法無我
-
一、七地由智慧勝二乘
-
二、二乘通達法無我的意趣
-
三、入行論許二乘通達法無我
-
四、引大乘經證二乘通達法無我
-
五、引阿含經論證二乘通達法無我
-
六、釋妨難
-
-
第六章 考察真實性的異品
-
一、確認中觀自續派的實執
-
二、確認中觀應成派的實執
-
-
第七章 二諦的差別
-
一、由分二諦說諸法各有二體
-
二、二諦的分由
-
三、觀待世間釋俗諦差別
-
四、名言中亦無亂心所著之境
-
五、釋世俗諦
-
六、釋煩惱不共建立
-
七、三類補特伽羅見不見世俗之理
-
八、釋勝義諦
-
-
第八章 全無自性生
-
一、破自相有
-
二、釋妨難
-
三、易離常斷二見的功德
-
-
第九章 空性的差別
-
一、略標空性的差別
-
二、廣釋十六空
-
三、別釋四空
-
四、從科學的角度來看自性空
-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