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戰後初期楊逵與中國的對話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570847598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借助多種新出土的第一手史料,
勾畫戰後初期楊逵與中國政權、中國現代文學、中國來台人士間的對話,
呈現楊逵在爭取台灣人自治與重建台灣新文學之際,
面臨當局亟欲將台灣全盤中國化時有所選擇的立場,
藉此填補楊逵研究的罅隙,
並一窺台灣知識菁英在政治與文化雙重轉型期的精神圖像。

戰後初期(1945-1949)是台灣歷史上最為複雜,社會變動也最為快速的時代。短短四年間,台灣由日本統治轉為中國接收,台灣人並因此經歷語言轉換與政治壓迫的雙重困境。其間,以日文為書寫載體的作家如何堅持其文學志業,如何回應政權遞嬗與文化變遷,從戰前到戰後始終屹立於台灣文壇的楊逵,無疑是觀察台灣作家如何面對戰後初期的風雲變幻時,一位具有指標性的重要人物。
《戰後初期楊逵與中國的對話》主要藉由相關文獻資料的爬梳,從幾個層面進行探討。首先,楊逵從積極組織自己的政治團體,到配合中國政府的接收,以孫文思想與三民主義進行政治啟蒙,並參與籌備中國國民黨台中市黨部的原因。其次,二二八事件期間和中國共產黨員蔡孝乾有所聯繫的楊逵,與中共在台地下黨的關係。再者,楊逵傳播的中國文學包含的作家與作品,所選錄創作的內涵與共同特色,以及楊逵引介五四以來的中國現代文學之目的。最後是釐清楊逵與大陸來台作家合作交流的思想基礎,以及彼此在文學理念與文化立場上的異同。藉此呈現戰後初期楊逵在爭取台灣人自治,與重建台灣新文學之際,面對當局亟欲將台灣全盤中國化時有所選擇的立場,以填補戰後初期楊逵研究的罅隙,並一窺台灣知識菁英在政治與文化雙重轉型期的精神圖譜。


延伸閱讀:
《現代主義及其不滿》
《真杉靜枝與殖民地台灣》
《海島與半島:日據臺韓文學比較》
《出外:台日跨國女性的離返經驗》
《美與殉美》
《空間╱文本╱政治》
《橫觀東亞:從核心現場重思東亞歷史》
  • 《台灣與東亞》叢刊發行旨趣 陳芳明
  • 序 孤鳥,與一匹狼的相遇 楊翠
  • 自序 安身立命之道
  • 第一章 緒論
    • 一、詭譎多變的戰後初期
    • 二、戰後台灣文壇與楊逵
    • 三、相關資料與本書綱要
  • 第二章 戰後初期的楊逵與「中國」
    • 一、前言
    • 二、楊逵對中國接收政府的態度
    • 三、楊逵與中共地下黨員的關係
    • 四、楊逵與大陸來台編輯的合作
    • 五、楊逵對中國文壇的隔海呼應
    • 六、結語
  • 第三章 楊逵主編《一陽週報》的時代意義
    • 一、前言
    • 二、發行概況與創刊之目的
    • 三、宣揚孫文思想與三民主義
    • 四、楊逵有關台灣政局的立場
    • 五、追求民主自治及其困境
    • 六、結語
  • 第四章 楊逵策畫「中國文藝叢書」的選輯策略
    • 一、前言
    • 二、入選的作家與作品
    • 三、忠於原著的直譯法
    • 四、策畫、出版與行銷
    • 五、與《臺灣文學叢刊》之比較
    • 六、結語
  • 第五章 楊逵與大陸來台作家揚風的合作交流
    • 一、前言
    • 二、展轉流徙的文藝青年
    • 三、戰後台灣的紀實報導
    • 四、基於改造社會的合作
    • 五、台灣文化與中國量尺
    • 六、結語
  • 第六章 結論
  • 附錄一:戰後初期楊逵轉載中國新文學一覽表
  • 附錄二:《一陽週報》現存各號刊載作品一覽表
  • 附錄三:揚風作品目錄初稿
    • (一)戰後初期已發表作品目錄
    • (二)手稿目錄
  • 參考資料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