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中國史新論:醫療史分冊》強調:
一、中國人對於身體的認識及賦予的文化意義
二、醫家的族群和學術歸類(醫與巫、道、儒的關係)
三、男女夫婦與幼幼老老的家族史
四、從醫學看文化交流的問題
五、疾病醫療所反映的大眾心態等
醫療史在中國史研究中,一向被視為專技的偏門,長期為具有中醫背景者所主導。1992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在杜正勝先生主導下組成「疾病、醫療與文化」討論小組,以史學為主體的研究取向,定期舉行月會討論醫療史課題,嗣後更在1997年正式創設「生命醫療史研究室」,並積極與國際學界交流、多次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走出一條「另類醫療史研究」的大道,因此2001年成立的亞洲醫學史學會選擇將秘書處設置於史語所。
這個聚焦於社會史視野的中國醫療史有五個重要研究課題:「一、中國人對於身體的認識及賦予的文化意義;二、醫家的族群和學術歸類(醫與巫、道、儒的關係);三、男女夫婦與幼幼老老的家族史;四、從醫學看文化交流的問題;五、疾病醫療所反映的大眾心態等。」用意在發掘歷史上中國人的生活、心態與文化深層,在政治、經濟與制度的骨幹上,賦予中國史研究血肉。
相較於醫家所寫的正統醫學史或是歐美的醫學史研究傳統,臺灣的醫學社會史還很年輕。這本論文集除了呈現臺灣近20年來中國醫學史研究的部分成果與特色,也試圖勾勒出它的未盡之處與未來的發展可能。
延伸閱讀:
中國史新論:基層社會分冊
中國史新論:生活與文化分冊
中國史新論:思想史分冊
中國史新論:美術考古分冊
中國史新論:法律史分冊
中國史新論:宗教史分冊
中國史新論:性別史分冊
中國史新論:科技與中國社會分冊
從醫療看中國史
帝國與現代醫學
性別‧身體與醫療
疾病的歷史
宗教與醫療
一、中國人對於身體的認識及賦予的文化意義
二、醫家的族群和學術歸類(醫與巫、道、儒的關係)
三、男女夫婦與幼幼老老的家族史
四、從醫學看文化交流的問題
五、疾病醫療所反映的大眾心態等
醫療史在中國史研究中,一向被視為專技的偏門,長期為具有中醫背景者所主導。1992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在杜正勝先生主導下組成「疾病、醫療與文化」討論小組,以史學為主體的研究取向,定期舉行月會討論醫療史課題,嗣後更在1997年正式創設「生命醫療史研究室」,並積極與國際學界交流、多次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走出一條「另類醫療史研究」的大道,因此2001年成立的亞洲醫學史學會選擇將秘書處設置於史語所。
這個聚焦於社會史視野的中國醫療史有五個重要研究課題:「一、中國人對於身體的認識及賦予的文化意義;二、醫家的族群和學術歸類(醫與巫、道、儒的關係);三、男女夫婦與幼幼老老的家族史;四、從醫學看文化交流的問題;五、疾病醫療所反映的大眾心態等。」用意在發掘歷史上中國人的生活、心態與文化深層,在政治、經濟與制度的骨幹上,賦予中國史研究血肉。
相較於醫家所寫的正統醫學史或是歐美的醫學史研究傳統,臺灣的醫學社會史還很年輕。這本論文集除了呈現臺灣近20年來中國醫學史研究的部分成果與特色,也試圖勾勒出它的未盡之處與未來的發展可能。
延伸閱讀:
中國史新論:基層社會分冊
中國史新論:生活與文化分冊
中國史新論:思想史分冊
中國史新論:美術考古分冊
中國史新論:法律史分冊
中國史新論:宗教史分冊
中國史新論:性別史分冊
中國史新論:科技與中國社會分冊
從醫療看中國史
帝國與現代醫學
性別‧身體與醫療
疾病的歷史
宗教與醫療
- 《中國史新論》總序 / 王汎森
- 導言 / 生命醫療史研究室
-
另類醫療史研究 20 年 ── 史家與醫家對話的臺灣經驗 / 杜正勝
-
一、史家與醫家有交集嗎?
-
二、臺灣一個史學新領域的誕生:另類醫療史
-
三、看得見的成長:從茅廬到華廈
-
四、新腳成軍,十年斐然
-
五、另類醫療史的再思
-
附錄一 「疾病、醫療與文化」討論會歷年活動
-
附錄二 「生命醫療史研究室」歷屆研討會
-
-
中國的「巫醫」傳統 / 林富士
-
一、引言:「獵巫」的醫學史?
-
二、巫為醫先
-
三、「巫醫」考釋
-
四、巫醫同職共事
-
五、病人巫醫兼致
-
六、信巫不信醫
-
七、不用巫醫與巫醫無用
-
八、結語:在批判與禁斷之下
-
-
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醫學 / 范家偉
-
一、引言
-
二、魏晉南北朝隋唐醫學發展的特點
-
三、世家大族與醫學傳承
-
四、隋唐時代官方醫療機構
-
五、士人知醫
-
六、醫學經典的重整 ── 以《新修本草》為中心
-
七、方書與醫學知識的整合 ── 以孔穴知識為例
-
八、佛道與醫療
-
九、總結
-
-
性別、醫療與中國中古史 / 李貞德
-
一、前言:從一組生產造像談起
-
二、女性作為被照顧者
-
三、女性醫療照顧者
-
四、結論:複數的醫療史和多元的中國中古史
-
-
宋代儒醫 / 陳元朋
-
一、引言
-
二、宋代士人尚醫風氣的形成背景
-
三、尚醫士人的醫學知識掌握深度
-
四、從「尚醫」到「醫者身分結構」的轉變
-
五、「儒醫」稱謂的出現及其延續
-
六、結論
-
附錄一 兩宋官方醫籍編校暨刊印簡表
-
-
明清社會中的醫學發展 / 梁其姿
-
一、醫者與醫學知識的傳播
-
二、有形與無形的制度
-
三、觀念的變化
-
四、結論
-
-
醫資與藥錢 ── 明代的看診文化與民眾的治病負擔 / 邱仲麟
-
一、前言
-
二、惠民藥局未能惠民
-
三、醫者出診與交通工具
-
四、病家延醫的其他支出
-
五、生熟藥材與藥錢負擔
-
六、負擔能力的兩極化
-
七、社會認知與儒醫的醫道
-
八、結語
-
-
疫病、文本與社會:清代痧症的建構 / 祝平一
-
一、引言
-
二、文本及其指稱功能
-
三、痧之為疾:指稱與實體
-
四、痧為疾乎?
-
五、結語
-
-
清代檢驗典範的轉型 ── 人身骨節論辨所反映的清代知識地圖 / 張哲嘉
-
一、前言
-
二、清代醫學所認識的人身骨節
-
三、清代檢驗知識之加速進展
-
四、乾隆、道光間對檢骨〈圖〉、〈格〉的商榷
-
五、許槤對檢骨〈圖〉、〈格〉的全面檢證
-
六、結論
-
-
清代外感熱病史 ── 從寒溫論爭再談中醫疾病史的詮釋問題 / 皮國立
-
一、前言
-
二、學說創新之外 ── 復古尊經思想的影響
-
三、檢討溫病學與古典傷寒的關係 ── 地域與方劑論述
-
四、外感熱病學門的問題 ── 定義疾病之分歧
-
五、結論
-
-
晚清來華的西醫 / 李尚仁
-
一、中國環境與歐洲人健康
-
二、治療中國病人
-
三、西方醫學遭遇的反挫
-
四、研究中國醫學
-
五、傳播西方醫學
-
六、結語
-
- 英文目次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