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感通有三層結構,依照場所論來理解,主體性中的自我關係、人我關係、天人關係是按照三方向而配置。
這三種方向彼此無法任意取代,卻仍然有相互呼應的關聯。
黃冠閔《感通與迴盪:唐君毅哲學論探》核心論題是唐君毅的感通概念,此一概念選擇考慮到「感通」是一個傳統詞彙,唐君毅有意識地取用此一概念連結上傳統思想資源,但又賦與它一些新的理解,帶入新的不同脈絡。
感通概念蘊含著動態歷程中的時間性與歷史性,一方面符合中國哲學「易」(包含《易經》、《易傳》)重視時與位的思想傳統,另一方面也能夠結合歷史與文化的思想特色,不受限在自然的層面上。
本書《感通與迴盪》嘗試的方式是從批判論與觀念論的傳統略微挪移,結合著二十世紀發展出的現象學來審視感通論;本書也努力於探測這一哲學論述的理論效果,從「迴盪」的角度來評估。迴盪,既是拉開了距離,此即觀點挪移所產生的距離,也是時間的差異,重新安置在當代的思想氛圍中來回應。迴盪,也有一個來自音響上的效果,不是追求同聲相應,但是在異音變調中尋求一種呼應的可能,也試著重新調音,探索創造新調性的樣貌。
延伸閱讀
《成聖與家庭人倫:宗教對話脈絡下的明清之際儒學》,呂妙芬
《死‧生存‧倫理:從列維納斯觀點談超越與人性的超越》,楊婉儀
《中國人的精神生活》,許倬雲
《五行原論:先秦思想的太初存有論》,楊儒賓
《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中國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王汎森
《儒家後習俗責任倫理學的理念》,林遠澤
《君師道合:晚明儒者的三教合一論述》,魏月萍
《智者的現世關懷:牟宗三的政治與社會思想》,彭國翔
這三種方向彼此無法任意取代,卻仍然有相互呼應的關聯。
黃冠閔《感通與迴盪:唐君毅哲學論探》核心論題是唐君毅的感通概念,此一概念選擇考慮到「感通」是一個傳統詞彙,唐君毅有意識地取用此一概念連結上傳統思想資源,但又賦與它一些新的理解,帶入新的不同脈絡。
感通概念蘊含著動態歷程中的時間性與歷史性,一方面符合中國哲學「易」(包含《易經》、《易傳》)重視時與位的思想傳統,另一方面也能夠結合歷史與文化的思想特色,不受限在自然的層面上。
本書《感通與迴盪》嘗試的方式是從批判論與觀念論的傳統略微挪移,結合著二十世紀發展出的現象學來審視感通論;本書也努力於探測這一哲學論述的理論效果,從「迴盪」的角度來評估。迴盪,既是拉開了距離,此即觀點挪移所產生的距離,也是時間的差異,重新安置在當代的思想氛圍中來回應。迴盪,也有一個來自音響上的效果,不是追求同聲相應,但是在異音變調中尋求一種呼應的可能,也試著重新調音,探索創造新調性的樣貌。
延伸閱讀
《成聖與家庭人倫:宗教對話脈絡下的明清之際儒學》,呂妙芬
《死‧生存‧倫理:從列維納斯觀點談超越與人性的超越》,楊婉儀
《中國人的精神生活》,許倬雲
《五行原論:先秦思想的太初存有論》,楊儒賓
《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中國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王汎森
《儒家後習俗責任倫理學的理念》,林遠澤
《君師道合:晚明儒者的三教合一論述》,魏月萍
《智者的現世關懷:牟宗三的政治與社會思想》,彭國翔
- 自序
- 各章出處
- 導論
-
第一章 飄零乎?安居乎?──土地意象與責任意識
-
前言
-
一、飄零中的絕望與希望
-
二、靈根自植與承當意志的動態意象
-
三、土地意象中的勞作意志與安居意志
-
四、流放、棲留的場所論意涵
-
結論
-
-
第二章 主體之位:唐君毅與列維納斯的倫理學思考
-
前言
-
一、問題:人文主義的危機
-
二、主體性:主宰與超越
-
三、主體與他人
-
四、列維納斯的對照:對他人的責任
-
五、天德的教化
-
結論
-
-
第三章 境界感通論:一個場所論的線索
-
前言
-
一、成教與判教:性情之教
-
二、感通的動態形上學
-
三、精神空間與場所意識
-
結論
-
-
第四章 仁道詮釋:感通論與德性工夫
-
前言
-
一、感通概念的定調與價值世界
-
二、仁學詮釋與工夫論意涵
-
三、宗教向度:天人感通
-
結論
-
-
第五章 哲學與宗教之間:唐君毅與西谷啟治對現代性的省思
-
前言
-
一、現代性中的人文主義危機與虛無主義
-
二、宗教與哲學的抉擇:差異、張力、轉換
-
結論:差異的共同體─東亞的新挑戰
-
-
第六章 生命、倫理與政治的交會
-
前言
-
一、現代性的挑戰
-
二、生命與理性
-
三、生命政治與倫理政治
-
結論
-
-
第七章 永久和平論的視野與局限
-
前言
-
一、悠久世界的要求
-
二、康德的《論永久和平》
-
三、唐君毅和平論的宗教轉向
-
結論
-
-
第八章 世界公民的倫理共存
-
前言
-
一、文化多元性意義下的傳統保存
-
二、共同體中的生命與死亡
-
三、立千年之人極
-
結論
-
- 參考書目
- 人名索引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