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落日之舞:台灣舞蹈藝術拓荒者的境遇與突破1920-1950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8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570850574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從日本帝國趨於日落的太平洋戰爭後期,到國民政府遷台前的短暫暮光之際
台灣舞蹈藝術曾如夕陽中的幾抹雲彩,燦亮、多變、絢麗……

台灣精緻化、舞台化的舞蹈表演藝術,在觀念與形式上是殖民現代化的成果,而其發展鑲嵌在三個極為不同的時代脈絡中:日本殖民統治、戰後的短暫過渡,以及國府遷台後的兩岸對峙與國際冷戰局勢。在三個表面看似斷裂的政治與文化環境中,底層卻有歷史的伏流延續而轉變著。徐瑋瑩的《落日之舞:台灣舞蹈藝術拓荒者的境遇與突破1920-1950》探究日治到戰後初期台灣舞蹈藝術萌發的脈絡,聚焦於舞蹈與政治(戰爭)、性別、階層、教育等因素之關係,梳理台灣舞蹈藝術如何可能的社會原因。
舞蹈研究有其時效性,在時間沖刷下,後人是愈來愈難貼近時代的真實脈動,感悟體驗的深入書寫。台灣舞蹈藝術史的學術建構勃發於解嚴後的1990年代中葉,但隨著第一代舞蹈家們陸續凋零,舞蹈界的學者雖然努力研究與書寫,但是因人數屈指可數,加上瞬間即逝的舞蹈藝術讓資料蒐集、釐清、理解相對困難,因此舞蹈史的建構,呈現零散片段的現象。
徐瑋瑩以兩位被喻為「台灣第一」的新舞蹈家林明德與蔡瑞月為主軸,將其生命史置入宏觀的歷史長河,考察行動者如何邁向舞蹈藝術之路,也揭示形塑舞蹈家之可能(或不可能)的社會機制,並同時參照同一世代其他舞蹈家的生命歷程,藉此彰顯林明德、蔡瑞月在同世代舞蹈家中的殊異性。對身為舞蹈人的徐瑋瑩而言,「落日之舞」的探索,不只是學術知識的積累,還有對於自我的填補與療癒,以及啟動繼續追尋台灣舞蹈藝術史的動力。

延伸閱讀:
吳佩珍,《真杉靜枝與殖民地台灣》
邱雅芳,《帝國浮夢:日治時期日人作家的南方想像》
  • 為臺灣舞蹈定錨—序徐瑋瑩的《落日之舞》/彭瑞金
  • 自序
  • 第一章 重返歷史
    • 第一節 從迷惘中找答案
    • 第二節 研究的意義與重要性
    • 第三節 章節安排
  • 第二章 台灣舞蹈藝術史的研究
    • 第一節 政權轉換與舞蹈史回顧
    • 第二節 解嚴後口述歷史與史料的重整
    • 第三節 二十一世紀台灣舞蹈史的學術研究
    • 小結
  • 第三章 殖民教育體制與舞蹈
    • 第一節 同化政策與殖民教育
    • 第二節 新女性的身體歸屬:從家庭邁向國家
    • 第三節 舞蹈與女子學校身體教育
    • 第四節 才德觀的轉變
    • 小結
  • 第四章 舞蹈與社會階層
    • 第一節 舞蹈與經濟、文化條件
    • 第二節 舞蹈家所屬之社會網絡與文化思想
    • 第三節 大環境中的小變奏:蔡瑞月的學舞之旅
    • 小結
  • 第五章 舞蹈、跨域與反殖民—日治時期台灣舞蹈藝術萌發的另一條路
    • 第一節 舞蹈界的「台灣第一」:解密林明德
    • 第二節 聞名世界的舞姬:崔承喜
    • 第三節 舞蹈、跨域與反殖民
    • 小結
  • 第六章 舞蹈與「大東亞共榮圈」
    • 第一節 「大東亞共榮圈」與戰時文化建設
    • 第二節 地方文化振興運動與異國風情表演
    • 第三節 日本二戰時的舞蹈現象
    • 第四節 文化:協力戰爭?民族認同?
    • 小結
  • 第七章 戰後—短暫的璀璨
    • 第一節 戰後初期台灣舞蹈史的定位:荒漠?沃土?
    • 第二節 舞蹈藝術起步的困難:舞蹈與社會道德的拉鋸
    • 第三節 藝術實現與人際網絡
    • 第四節 戰後初期台灣的藝文思潮與舞蹈
    • 第五節 大眾舞蹈:民間歌舞的振興
    • 小結
  • 第八章 結論
    • 第一節 台灣舞蹈藝術史的變遷:從日治到國府主政
    • 第二節 舞蹈與舞蹈家如何可能
  • 參考文獻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