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五行原論:先秦思想的太初存有論》的「五行」
不是傳統自然科學意義下的概念,
也不是天人感應說下的神祕論述,而是一種原初的物的想像。
本書透過「聖顯」的概念,重構中國早期的物論,
指出太極、風氣、陰陽、金、木、水、火、土皆有體道的意義,道因物而顯,哲人因物以明道。
「五行」可作為「物」的總代表,其範圍由「五行」進入「兩儀」的「陰陽」以及更精微的「氣」、「渾沌」等領域。楊儒賓將「五行」視為太初時期神聖的主要展現場域,聖入物中,道在五行。這些聖顯之物構成了先秦時期詩歌隱喻的主要來源,也開啟了後世「體用不二」、「道氣為一」、「顯微無間」諸說的先聲。
《五行原論:先秦思想的太初存有論》依渾沌(太極)─氣─兩儀(陰陽)─五行的次序展開,這樣的結構可視為神話版的宇宙論,也可視為另類的《太極圖說》,遙遠地印證了後世周敦頤、張載、王夫之的道論之興起。《五行原論》的「原」字既指原初的時間,也指價值意義的始源之義。
延伸閱讀:
《1949禮讚》
《儒門內的莊子》
不是傳統自然科學意義下的概念,
也不是天人感應說下的神祕論述,而是一種原初的物的想像。
本書透過「聖顯」的概念,重構中國早期的物論,
指出太極、風氣、陰陽、金、木、水、火、土皆有體道的意義,道因物而顯,哲人因物以明道。
「五行」可作為「物」的總代表,其範圍由「五行」進入「兩儀」的「陰陽」以及更精微的「氣」、「渾沌」等領域。楊儒賓將「五行」視為太初時期神聖的主要展現場域,聖入物中,道在五行。這些聖顯之物構成了先秦時期詩歌隱喻的主要來源,也開啟了後世「體用不二」、「道氣為一」、「顯微無間」諸說的先聲。
《五行原論:先秦思想的太初存有論》依渾沌(太極)─氣─兩儀(陰陽)─五行的次序展開,這樣的結構可視為神話版的宇宙論,也可視為另類的《太極圖說》,遙遠地印證了後世周敦頤、張載、王夫之的道論之興起。《五行原論》的「原」字既指原初的時間,也指價值意義的始源之義。
延伸閱讀:
《1949禮讚》
《儒門內的莊子》
- 序言
- 楔子 「不在五行中」的「五行」
-
壹 導論:五行原論與原物理
-
一、叩問五行
-
二、五行三貌
-
三、聖顯與力顯
-
四、流形與原型
-
五、言─氣─志主體與物的想像
-
六、結論:「五行」餘韻
-
-
貳 渾沌與創造
-
一、渾沌之源:天山的帝江
-
二、宇宙蛋
-
三、鑿破渾沌之一:原始巨靈
-
四、鑿破渾沌之二:水、風與氣
-
五、光明之歌:太陽與宇宙山
-
六、結論:創造的原型
-
-
叁 氣的考古學─風、風氣與瑪納
-
一、雲氣之外
-
二、四方風與時空架構
-
三、風土、風氣與風俗
-
四、作為生命力的「氣」之出現
-
五、瑪納與精氣
-
六、服氣、行氣與養氣
-
七、結論:盈天地皆氣也
-
-
肆 從明暗到陰陽
-
一、前言:二元論之源
-
二、陰陽相偶
-
三、老子的皦昧重玄
-
四、莊子的明白入素
-
五、儒家政教的欽明文思
-
六、明德與明命
-
七、理智之光的兩種解讀:老莊與荀子
-
八、結論:陰陽的興起
-
-
伍 刑─法、冶煉與不朽─金的原型象徵
-
一、前言
-
二、兵神與文明
-
三、刑─型的矛盾統一
-
四、冶煉與轉化
-
五、悠久與不知老
-
六、金丹的追求
-
七、結論
-
-
陸 創生、深奧與消融─水的原型象徵
-
一、前言:原型中的原型
-
二、孔門之仁與水的生命象徵
-
三、動能之水與平準之水:孟荀的例子
-
四、道家「水」的玄奧之義
-
五、五行學說與《管子》的水思想
-
六、結論
-
-
柒 太極、通天與正直─木的原型象徵
-
一、通天之柱
-
二、皇極─太極
-
三、社與國命
-
四、木型人格(一):道家的柴立中央
-
五、木型人格(二):儒家的中通正直
-
六、結語:宇宙樹的萎絕與新生
-
-
捌 時間形式、禮與恥感─火的原型象徵
-
一、前言
-
二、天火原型
-
三、禮與時間形式
-
四、漱正陽
-
五、行氣與踐形
-
六、勇
-
七、恥與改過
-
八、結論
-
-
玖 吐生、報本與厚德─土的原型象徵
-
一、籍田禮與大地的復甦
-
二、蜡祭與報本反始
-
三、土地、女媧與生殖
-
四、黃帝、中土與秩序
-
五、社稷
-
六、坤元、生生、敦厚
-
七、報本反始
-
八、結論
-
- 尾聲 非唯物論的物論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