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民生東鹿&后象

出版日期
2015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9184267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從點到線再到面
在藝術裡凝聚的社區意識
民生社區裡的公共藝術嬉遊記

在早期台北城的版圖中,民生社區尚屬未開發的邊陲地帶;曾幾何時,戰後美援資源與技術的投入、城市向東發展的都市政策,讓民生社區這個首度引進最新的美式社區概念、高品質與高標準的生活環境,開始熱絡起來,甚至發展成人們嚮往的「高級」聚落。在多數人的價值定義中,民生社區象徵著優質生活與追求頂尖的優越感。

民生社區,這座位於台北東區的聚落,是傳說中的「花園城市」,社區裡的大小公園,是都會中珍貴的綠意;公園與街區裡的樹木,隨著年復一年的四季輪轉,為街區變化出不同的表情;近代,這裡的幽緩與綠意不斷吸引著餐飲業者、多元的創意工作者進駐,使得老舊的民生社區成為一處充滿藝文氣息的生活區域;不同影視團隊到此取景,多元的電影題材,更豐富了社區故事的想像。

然而,從八十多年前曾存在於基隆河畔的磚窯廠、一望無際的田野與溪流,及沿著溪流旁的米粉寮,這些僅留存於老一輩居民的環境記憶;到都市規劃概念造就了她今日的環境特質,餐飲、服飾、創意業者的進駐,帶來民生社區為人所憧憬的熱絡與文藝氣息;再因擁擠與過度商業開發,讓社區居民不斷遷徙變換。隨著民生社區初代居民的凋零,新一代的住民與後來的移入者,對於社區發展都有不同的看法,存在且辯證著不同的價值觀點。

這本書,記錄了民生社區埋藏的扉頁,以及一個發生在民生社區的當代藝術事件。2014年,一群外地的藝術家帶著他們的創作,來到民生社區進行一段遊學計畫;無論是談著社區發展的「民生東鹿」與「后象」、透過「洛克搖搖馬」、「西瓜好朋友」來述說社區人物的故事,或是在公園裡跟孩子們聊著社區童話的「故事附件」,藝術的進駐,讓居住於這裡的孩子們,擁有一段特別的生活經驗,這一場藝術行動,透過集體參與所形成的美學成果,更成為另類的地方標示;序列的地景藝術物件,透過住民的分享,吸引了外來者的參訪;在當今這個資訊快速流通的時代,不斷的擴張、傳播,再詮釋出另一種台北都會生活的新頁……這是一段透過多面向的住民屬性,來成為「家」的討論;在這裡,藝術創作不再是被仰望的議題,而是一種媒介,與人們一起標示出生活在台北都會中,對於家的想像與認同。

民生社區,也與各地的生活聚落一樣,曾走過風華歲月與種種困境,典藏著一段段屬於自己的故事。在這2014這個藝術行動中,藉由不同的時代價值與生活議題,分別以在地與外地的思考角度,表述著對於這座社區的不同見解……在這裡,藝術的目的,並非在於成就創作的表現,其價值,是如何在集體共識下,重新詮釋出「家」的定義。
  • 前言 用藝術語言描繪的一段台北風景
    • 本省人與外省人的「家」
    • 在世代交替中逐漸變遷的社區
    • 社區藝術故事開始的那一年
  • Ⅰ 飛行場與米粉寮的往日記憶
    • 當年,曾在基隆河畔的磚窯與飛行場
    • 那段由荒野、溪流與米粉寮構成的風景
    • 年節的氣味,是思念家鄉的方式
    • 隨著交通網絡的形成而開啟了社區開發的先機
    • 由荒野與農田蛻變為「花園城市」的當代住宅
    • 引進西方集合住宅概念的建築構成
    • 獨步台北的公共設施與文教環境
    • 由「台北飛行場」到松山航空站
    • 從一座吊橋到綿密的交通網絡
    • 社區在災難中的蛻變
    • 在優質環境中的負面發展與價值差異
    • 在永續保存與都市更新之間
  • Ⅱ 在「夏天 ‧ 二〇一四年」中閱讀社區
    • 一段藝術的暑假「遊學」計畫
    • Wendy 店長與 Babble 店長的社區生活
    • 在社區裡逐漸形成的「新寵物」樂園
    • Rocking Anything
    • 故事附件
    • 西瓜好朋友
  • Ⅲ 老房子、老樹與老鄰居
    • 在人與土地的時代變遷中閱讀過去
    • 第一代居民生活記憶中的社區
    • 對富錦街的開通與中斷間的思考
    • 黑暗頹敗的後巷‧ 新巷弄美學文化
    • 社區的孩子長大了
    • 由寄居之地到安身立命的居所
    • 在烘焙中尋找童年時媽媽的味道
    • 風華、凋零與重生的民生戲院
    • 融合產業知識與當代行銷思潮的新經營觀
    • 成為行銷台灣茶文化的傳統茶館
    • 從人生經驗中,畫出生命的意境
    • 由到此工作的外地人到社區居民所看見的變遷
    • 都更的時代趨勢與今昔觀點的花園城市
    • 老樹,在觀光與居住之間的價值認知
    • 在孩子的培育中自我學習
    • 臥虎藏龍的志工團
    • 把聲音與畫面的想像留給孩子
    • 虎爺與豹媽的咖啡小店
    • 天天記錄著社區生活影像的小店
    • 成為人們的心靈陪伴與安慰之處的小店
    • 社區裡的兒童與青少年的關懷據點
    • 另一個談著生命教育的志工團
    • 由住在社區旁的孩子,成為社區裡的美術老師
    • 畫室不只是教室,還是讓孩子們快樂的遊樂場
    • 透過畫室而聯結出的鄰里情感
  • Ⅳ 透過藝術語言解構與再詮釋出的一段社區故事
    • 透過藝術旅人重新閱讀社區人文
    • 法定公共藝術的改革方向——地方意識的公共藝術行動
  • 後記 在人們的價值辯證與自然演繹下的定位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