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自從1994年文建會提出「社區總體營造」的政策,「社區營造」就在台灣展開一場最基層、最普及、最溫和,也是席捲式的社會運動。姑且不論其在各地的成功率,但它的確一點一滴在喚醒人們對土地、對家鄉的感情,拉近了鄰里間的關係,也交還給人民對生活環境與空間的主控權,是一個真正由下而上、浩大綿久的家園再造工程。
洪德仁醫師以宏觀的角度,看到全國及世界社區營造的發展,也在社區深耕,不論在社區總體營造、文化資產保存、社會企業、社區健康營造、健康城市及高齡友善城市等議題,都有實務的參與和經驗。特別是,因應台灣的快速高齡化趨勢,洪醫師也以社區醫師的角色,整合區域的醫療和社福資源,積極提供給老人家健康促進課程,乃至於推動社區醫療群、到宅醫療及安寧關懷服務,爲台灣的高齡健康做出一些前瞻的規劃和執行模式。同時,在香港及台灣的公民運動中,洪醫師也積極參與年輕人的行動,這種建立在社區發展、社區營造的基礎,逐步邁向公民社會的建構,正是台灣的希望之所在。
《社造公民的記憶地圖》記錄了洪醫師在社區和公民社會的20年歷程,這也正是台灣社區營造的縮影,這本書可做為學界及實務工作的朋友很好的參考資料。
洪德仁醫師以宏觀的角度,看到全國及世界社區營造的發展,也在社區深耕,不論在社區總體營造、文化資產保存、社會企業、社區健康營造、健康城市及高齡友善城市等議題,都有實務的參與和經驗。特別是,因應台灣的快速高齡化趨勢,洪醫師也以社區醫師的角色,整合區域的醫療和社福資源,積極提供給老人家健康促進課程,乃至於推動社區醫療群、到宅醫療及安寧關懷服務,爲台灣的高齡健康做出一些前瞻的規劃和執行模式。同時,在香港及台灣的公民運動中,洪醫師也積極參與年輕人的行動,這種建立在社區發展、社區營造的基礎,逐步邁向公民社會的建構,正是台灣的希望之所在。
《社造公民的記憶地圖》記錄了洪醫師在社區和公民社會的20年歷程,這也正是台灣社區營造的縮影,這本書可做為學界及實務工作的朋友很好的參考資料。
畢業於台北醫學院醫學系,1986年在家鄉擔任社區醫師,這是他從小生涯的理想。
他天性好奇,對新奇的東西充滿興趣,喜歡用細膩的角度觀察人生百態。在偶然的機緣中,一份古蹟保存的陳情書,開啟了他對於社區公共事務的學習。對於疾病或是社會問題,他總是喜歡用整體的角度構思,持續關心與堅毅不懈的行動。
現在臺灣面對快速的高齡化,如何建構社區在地化的健康照護體系,以生命價值的感動,讓弱勢族群能夠得到在地溫暖的關懷,是洪醫師認為還要繼續努力的重要議題。
洪德仁現為臺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創辦人、臺灣健康城市聯盟理事長、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常務理事。他榮獲台北市醫師公會杏林獎、臺灣健康城市聯盟傑出貢獻獎、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第一屆健康促進貢獻獎。
- 序 二十年社區營造剎那即永恆
- 序 社區醫師療營造社區健康
-
Part 1 社區總體營造
-
壹、人文歷史與環境生態
-
一 北投溫泉公共浴場
-
二 北投名瓷:大屯燒
-
三 曾曰瑛與漢番界碑
-
四 北投老街記事
-
五 北投的碑石情
-
六 新北投火車站的捐贈鑑價小插曲
-
七 修護北投中正山步道旁木炭窯始末
-
八 文化資產保存與活化的理想與衝突
-
九 社區鄉土刊物甘苦談:以《北投社雜誌》為例
-
-
貳、公民意識與終身學習
-
一 社區行動力是現代公民的實踐
-
二 面對問題的能力
-
三 一把吉他,無限感動和期望
-
四 政策不等於「社區營造」:6 歲女童跌落事件的省思
-
五 公營,民營?誰來經營臺北市的公有藝文機構
-
六 整合教學在北投社區大學的實驗計畫
-
七 公民會議與社區營造:以北投社區社造協定公民會議為例
-
-
參、文化產業與人才培力
-
一 宜居宜遊宜學,營造北投健康文化生活
-
二 設置「臺灣優良社區產業獎」為社區產業注入新活力
-
三 公益事業的發展趨勢
-
四 撐起彩虹的雙手:婦女與社區營造
-
五 臺灣第一泉:北投溫泉綠活之旅
-
六 社區產業啟動經濟文化雙贏
-
七 守護美麗大地:一起來玩北投大富翁遊戲
-
八 臺灣溫泉泡湯樂
-
九 時間銀行:儲存愛心提領快樂
-
十 由北投文化生態旅遊談文化創意產業經營的經驗
-
十一 城市互助:從志工能力到發展團隊的合作
-
十二 從北投社區營造的歷程看夥伴關係的建構
-
-
肆、在地願景與政策倡議
-
一 打造社區組織的10 大特質
-
二 新社區六星計畫:營造多元的文化生活風貌
-
三 開放政府從社區營造做起
-
四 童心童夢
-
五 北投憲章:願景.家鄉.國際.遺產
-
六 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的回顧與想像
-
七 藝術生態的家園:北投文化基金會成立感言
-
八 北投山區農業的困境與未來
-
九 北投憲章2.0 邁向健康快樂城市
-
十 福利社區化之我見
-
十一 幸福扎根 永續臺灣:臺灣社區營造政策
-
十二 攜手同行社區路
-
十三 北投溫泉公共浴場的新生: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的夢想與芻議
-
-
-
Part 2 國際交流
-
一 臺灣好希望中國也要好
-
二 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
三 三島町的省思
-
四 我的國際交流的經驗
-
五 邁向優質生活的健康城市:出席第三屆健康城市聯盟國際研討會有感
-
六 臺灣與斯里蘭卡的國際醫療合作:社區健康服務中心營造安心和健康
-
-
Part 3 香港公民社會觀察
-
一 公民社會的氛圍與典範
-
二 從醫學美容到公民社會
-
三 沉痛又不安的香港行
-
四 香港佔中觀察
-
五 健康城市健康嗎?
-
六 社會企業的觀察
-
七 在法庭宣導公民社會課程
-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978.98692558/06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