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走出閨房上學校:日治時期臺灣雲嘉地區的女子教育與社會事業圖像

出版日期
2017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3264521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一百年前妹子們的學校生活是什麼樣子?
●阿公阿媽小時候都在學校學什麼?
●「公學校」和「小學校」有什麼不一樣?
●灣生故事有好多洋蔥,你都聽過嗎?

~~來吧!跟著女孩兒們走出閨房、上學去!~~

★日本時代臺灣歷史議題,收錄大量私家珍藏老照片、證書、文獻。
★以嚴謹史料分析,配合大量耆老口述訪談,帶讀者走進阿媽的年少回憶,重現百年前生活場景。
★作者群為臉書人氣粉絲團【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史小辭書】版主,臉書專頁榮獲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評選為「日治時期」電子資料庫。

你我生長的土地,臺灣阿嬤的回憶,一段段被大歷史淹沒的小人物故事。
「再不寫,就來不及了!」

1930至1940年代,臺灣在日本有計劃的殖民建設下,樹立現代化基礎,造就二十世紀臺灣黃金時代。
那個年代的活力與富足,奠基並延續了臺灣現代的進步繁華。
然而,我們對那段時期的「她」卻是如此陌生……

作者懷抱著地方子弟對臺灣歷史記憶的熱情與堅持,融合自身歷史學專業,投注多年心力於雲嘉地區的教育史研究。除了經營臉書粉絲團「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史小辭書」,不定期分享歷史文物小常識,更藉由耆老口述訪談,帶出一個個阿公阿嬤的舊時代點滴。

日治時期以男性為主力的社會結構中,因為女子教育的開展與發達,培訓了一批新興的社會主力──接受近代化教育的女性。她們為社會注入一股柔性的力量,以女性特有的溫和堅毅,型塑出嶄新的社會風氣。本書不僅從史料中分析日治時期女子教育概況,詳細介紹日治時期雲嘉地區臺灣女子公學校、實業補習學校的設立與意涵,更搭配作者多年從各地蒐集到的老照片、舊文書,一片片拼湊起臺灣教育史研究的空缺。

另一方面,教育與社會事業的連結,其實與《公學校修身》的教科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早期的修身課程,鼓勵囝仔們個人應該內化「慈善」或「慈善家」的概念,隨著日本社會事業振興政策後,帶著「慈善」或「博愛」的社會事業轉換為具有「社會連帶」的趨勢。社會事業最重要的是供給對象的「公共性」,以國家為主體的社會事業公平、均衡地提供「教育」、「醫療衛生」等服務給民眾,有助於實現社會和經濟的均衡發展,由此可見,普及化教育與社會事業有著唇齒相依的互補關係,兩者之間也存在協調的必要性。

本書收錄作者多年珍藏,與日治時期教育和社會事業相關的一手文獻、史料、文物,圖照精彩豐富,並附有深入淺出的背景資料與解析。期盼透過這些一手文史資料的呈現,傳遞簡明易懂的臺灣教育史知識,讓更多臺灣囝仔了解哺育我們成長的這塊土地,所蘊含的過往歷史與軌跡。
  • 推薦序
    • 填補臺灣教育史研究的空白頁
    • 從微觀的生活層面拉近現代人與歷史的距離
    • 一本屬於大家的臺灣教育史
    • 如櫻花凋謝的歷史記憶能凍結在美麗瞬間
  • 作者序
  • 第一章 回到阿公阿媽的小時候
  • 第二章 男生止步:日治時期北港女子公學校教育
  • 第三章 摩登女性:女子公學校的教育意涵
  • 第四章 升學之外:北港實踐女學校(1938-1945)
  • 第五章 賢妻良母:嘉義家政女學校(1933-1945)
  • 第六章 造福鄉里:嘉義市社會事業的圖像
  • 史料特輯 日治時期雲嘉地區教育、社會事業史料與舊照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