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殖民統治與「青年」:臺灣總督府的「青年」教化政策

出版日期
2015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3500582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殖民地青年是統治體制的協力者?或是反抗者?  本書自臺灣總督府教化政策的特殊視角切入,  呈現殖民地歷史中清流與濁流難以劃分的複雜面貌。
  臺灣總督府的青年教化政策意圖使臺灣人的子弟成為其殖民統治的協力者,賦予臺灣青年擔任「殖民地近代性」的仲介者角色,卻也同時孕育了反殖民的年輕力量。本書旨在探討日本統治下,殖民地臺灣長達半世紀的殖民政策,如何形塑一特權化「青年集團」,並藉由近代化的「青年」概念,闡明其與殖民地社會之間的互動和關聯。
  「科舉造士」原是中華帝國科舉制度為國舉才之傳統;為了培育殖民統治所需人才,殖民政府透過1896年設立的臺灣第一所高等教育機構──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將此傳統換骨奪胎,並移入近代國民國家的「青年」概念,作為殖民地學校教育與社會教化的先鋒部隊。此一「青年集團」的內涵,隨著臺灣社會情勢之演變而變化,全島自主性的「臺灣青年」與地域社會的「官製青年集團」,在傳統與近代、統治與被統治之間,亦呈現多重的面貌。
  • 序章  課題與方法―近代民族主義、「青年」與地域社會
    • 一、 吳濁流「即使如此」(それでも)留下的課題
    • 二、先行研究
      • (一)抗日運動史研究―階層結構論與世代論
      • (二) 同化(國語)教育政策史研究―從同化的內涵到臺灣社會
      • (三) 社會教化政策史研究―由戰爭動員、社會教化團體到政策史
      • (四)「青年」及青年團體的研究―國家/國民、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核心
      • (五)學歷與職業的研究―取得社會地位和財富的手段,從社會現象到政策意圖、決策過程的分析
    • 三、本書的課題
      • (一)近代化的孿生子―民族主義和「青年」
      • (二)「青年」教化政策的本質
      • (三)臺灣社會中「協力機制」的結構―學歷、職業配套的特權與教師在地化
  • 第一章  殖民統治政策與「青年」的誕生—鎮壓與懷柔的夾縫
    • 一、問題所在
    • 二、從「士」到「青年」的奪胎換骨
      • (一)近代學校教育展開「造士」的過程
      • (二)揚文會:統治者的意圖與鄉紳階層的對應
    • 三、「青年」的誕生
      • (一)學齡制度的遞嬗
      • (二)年齡集團的分段化
      • (三)近代「學歷」與職業的擁有者
    • 四、享有特權地位的「青年」
      • (一)青年的特權:學歷與職業的配套
      • (二)國語學校的升學熱、入學難與畢業生的出路
      • (三)「青年界」的形成
      • 五、教師職業的誕生
      • (一)轉任實業界
      • (二)前往海外留學
      • (三)參加高等或普通文官考試
      • (四)轉任地方行政機關低階文官或街庄役場協議會員
    • 小結
  • 第二章  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青年」教育、教化的中樞與「雙語讀寫能力」的訓練所
    • 一、問題所在
    • 二、「校友」的誕生
    • 三、國語學校校友會與《校友會雜誌》
      • (一)「國語學校校友會」與《校友會雜誌》的特殊性
      • (二)《校友會雜誌》的內容及其流通
    • 四、「雙語讀寫能力」與《校友會雜誌》
      • (一)「雙語讀寫能力」的調查
      • (二)作為「雙語讀寫能力」訓練所的《校友會雜誌》
    • 五、「國黌」的「青年」像
    • 小結
  • 第三章  殖民地「青年」的爭奪―從校內到校外
    • 一、問題所在
    • 二、殖民統治前期的「青年」教化政策
      • (一)學校教育為中心的「青年」教化政策
      • (二)地方教化團體傘下的青年夜學會
      • (三)地方教化團體的分化與消極的「青年」教化政策
      • (四)「臺灣青年」的另類「青年團」提案
    • 三、「青年」的爭奪及其展開
      • (一)新竹州新埔庄的事例
      • (二)「臺北青年會事件」
      • (三)臺中州草屯庄炎峰青年會
    • 四、「青年」教化政策的轉換
      • (一)「青年」教化政策的總司令部—文教局的新設
      • (二)文教局設立的政治決策過程
      • (三)文教局設立的時機及其意圖
    • 五、「青年」教化與殖民母國間的連動
      • (一)臺灣青年團參加日本本土活動的開始
      • (二)官製青年團指導者的養成
    • 小結
  • 第四章  殖民地「青年」爭奪的落幕―「學閥」雛形的扶植與「高等遊民」的排除
    • 一、問題所在
    • 二、何謂派系?何謂學閥?
    • 三、戰後舊師範派與戰前國師同窗會之關係
    • 四、臺灣近代學閥形成的雛形—國語學校同窗會
      • (一)從校友會到國語學校同窗會
      • (二)同窗會核心人物—幹事長劉克明
      • (三)同窗會的活動內容
    • 五、「高等遊民」的被排除與重新結集
      • (一)背景:升學難兼就業難的學歷社會
      • (二)新、舊世代「臺灣青年」的重新集結
    • 六、總力戰體制與「青年」爭奪的終結
      • (一)教化總力戰體制下的國語學校校友
      • (二)「青師人」鍾肇政所見的殖民統治體制崩解光景
    • 小結
  • 第五章  總督府國語學校內、臺人校友在地域社會的角色—草屯的事例
    • 一、問題所在
    • 二、培育新式人才與近代學校的誕生
      • (一)國語教育的展開與「青年」的誕生
      • (二)學校經費的徵收與鄉紳、住民的負擔
      • (三)國語學校內地人教師與校長的派任
      • (四)君臨草屯地域的內地人校友—渥美寬藏
    • 三、地域社會中內、臺人教師的學緣關係
      • (一)渥美寬藏與草屯地域臺灣人教師的培育
      • (二)地域社會臺灣人教師的分發原則
      • (三)學緣關係下民族間龜裂的淡化
    • 小結
  • 第六章  地域社會「青年」的多元面貌及其政治實踐—草屯洪姓一族的事例
    • 一、問題所在
    • 二、殖民政策推動的得力助手—洪清江
    • 三、地域社會青年教化的指導者—洪深坑
    • 四、 洪元煌的乘龍快婿兼左右手—吳萬成
      • (一)公學校訓導與雄辯的辯士
      • (二)從記者淪為「高等遊民」
    • 小結
  • 結論  夾縫中的殖民地臺灣「青年」像
    • 一、殖民統治下臺灣的「青年」教化政策
    • 二、處於反抗與協力夾縫中的「青年」像
    • 三、今後的展望
  • 後記
  • 參考文獻
  • 事項索引
  • 人名索引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