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大時代的憶往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8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578924147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計次服務

借閱規則
借閱天數 14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作者在20世紀的動盪大時代中,親歷其境,在書中描述了由於科技進步、社會變遷,所引起的人力資源結構性大規模轉移及其帶來的衝擊。

本書深入記述橫跨台灣半世紀的珍貴紀實:
●促成了70年代我國技術職業教育的改革、台灣科技大學的誕生、國家雙軌制教育體系的形成。
●80年代中期「e」時代來臨前夕,我國科技資訊網路的籌創、資訊資源整合與邁向現代化的過程。
●學術研究方面,引進SCI(科學引文索引)、SSCI(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評比方法,提升我國學術論文品質在國際間的地位。
●與美、歐、日無邦交下,推展科技資訊交流合作。

看早年教育部、國科會等首長,如何推動台灣教育、科技、社會等領域,邁向改革新時代!

本書特色
§看早年教育部、國科會等首長,如何在20世紀的動盪年代中,推動台灣教育、科技、社會等領域,邁向改革新時代。

§橫跨半世紀的珍貴紀實:
●70年代:促成台灣技術職業教育改革、台科大誕生、國家雙軌制教育體系的形成。
●80年代:「e」時代來臨!台灣科技資訊邁向現代化。
●在國際間提升台灣學術地位:引進SCI(科學引文索引)、SSCI(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評比方法。
●與美、歐、日無邦交下,推展科技資訊交流合作。
  • 陳序/陳履安
  • 自序
  • 第一篇 出生在農村、成長在動亂
    • 第1章 神州中原的故鄉
      • 1)邙山下的家
      • 2)村莊裡的大人物
      • 3)幼年時的私塾、洋學堂與遍地烽火
      • 4)六年中學教育,我都在戰爭、流亡與憂傷中度過
    • 第2章 在動亂中學習、成長
      • 1)我從了軍
      • 2)來到寶島台灣
      • 3)學習謀生技能
      • 4)奇遇,讓我有機會上了大學
    • 第3章 教育改變了我的命運
      • 1)一生的轉捩點
      • 2)初任教職
      • 3)首次應聘出國―琉球沖繩
      • 4)交換教師去美國夏威夷大學東西文化中心
      • 5)天堂之美的夏威夷
      • 6)認識美國教育
      • 7)豐富的收穫
      • 8)悼念美國友人Mr. Murray
    • 第4章 開拓新境界
      • 1)參加早年的美國留學行列
      • 2)好友的建言
      • 3)意外的獎學金
      • 4)東西方社會與文化的差異
      • 5)西方的三育(智、德、技)教育
  • 第二篇 有幸受邀參與我國技術職業教育大革新,建構進修體系與籌創國立台灣工業技術學院,現在的「國立台灣科技大學」
    • 第5章 任職教育部
      • 1)行政生涯的開始
      • 2)為建立技術職業教育體系作前導性研究
      • 3)以行業分析法,訂定職校、專科核心課程
      • 4)禮遇:所遭受的譏笑與屈辱
      • 5)最優等通過國家第十一職等公務人員任用考試
      • 6)考察歐洲技術職業教育
      • 7)懷念我國職業訓練先進王士杰先生
      • 8)紐倫堡的友人Mr. Latz夫婦
      • 9)人人都說職業教育重要,但非富人所愛
      • 10)回國途中,貝魯特的一場驚魂記
    • 第6章 完成技術職業教育體系的理論基礎
      • 1)工作的使命感
      • 2)探討技術職業教育體系的需求與成因
      • 3)科技的領域
      • 4)時代與科技層次的需求
      • 5)科技層次提升對人力結構、工作領域與教育方面的影響
      • 6)科技人力層次結構改變與工作領域轉移的主要原因
      • 7)我國在技術職業教育方面的重要因應措施
      • 8)技術學院成立與我國雙軌制教育體系的形成
      • 9)技術學院與大學工學院教育之異同與定位
      • 10) 大三明治教育方式融合了歐美技術職業教育優點
      • 11)首所國立台灣工業技術學院籌備紀要
    • 第7章 國立台灣工業技術學院(台灣科技大學)的誕生
      • 1)我被任命主持創校教務工作
      • 2)招聘師資
      • 3)首次招生
      • 4)教育的補強工作
      • 5)各系與支援教學單位籌創概要
      • 6)設立技術職業教育研究中心與引進ERIC資料庫
      • 7)新系設置與二、三屆招生
      • 8)首屆畢業典禮
      • 9)階段性任務完成
      • 10) 最後心願,我要出國修完博士學位
    • 第8章 與內人同遊美國東西名勝
      • 1)美國首都―華盛頓
      • 2)東部大城―紐約
      • 3)飛往洛杉磯
      • 4)著名賭城―拉斯維加斯
      • 5)舊金山
      • 6)途經夏威夷
    • 第9章 接掌技術職業教育研究中心
      • 1)開創中心業務
      • 2)完成技術學院教育成效評量
      • 3)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的邀約
      • 4)辭別十餘年的教育工作與感人的惜別會
    • 第10章 任職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 1)國家總體經建的專責機關
      • 2)人力規劃處的業務
      • 3)我的工作
      • 4)國家建設研究委員會第264次的一場專題報告
  • 第三篇 「e 」時代來臨:電腦、網路與通訊結合,資訊產業自動化大革命啟動時刻
    • 第11章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來文商調
      • 1)接任科學技術資料中心
      • 2)瞭解中心業務、決定未來發展方向
      • 3)擬定中心業務自動化與創設全國科技資訊網路五年中程發展計畫
      • 4)加強國內科技館際合作組織功能
      • 5)奉命籌設資訊科學展示中心,推展「e」時代的來臨
      • 6)率團考察美、歐、亞國家資訊科學展示
      • 7)參加全國資訊展:首次展出「辦公室自動化」
    • 第12章 科資中心推展新任務
      • 1)業務革新,全面自動化
      • 2)編訂我國首部《科技分類典》與《科技索引典》
      • 3)訂定規範、評量及提升國內學術期刊品質
      • 4)創設全國科技資訊網路、建構大型中英文資料庫及自動化檢索系統
      • 5)舉辦前導性國際資訊檢索研習會
  • 第四篇 我國自1971年被迫退出聯合國,1978年美國又與我國斷交,國家處境艱險孤立
    • 第13章 在無邦交下,推展國際間的資訊合作交流
      • 1)日本科技情報中心(JICST)
      • 2)美國國家技術資訊局(NTIS)
      • 3)拜訪美國ISI與引進SCI及SSCI學術論文評比方法
      • 4)促使國內學術期刊邁向國際
      • 5)完成與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合作,在我國設立「國際醫學資訊中心」
      • 6)拓展歐洲共同體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資訊
      • 7)協同美國在台協會(AIT)舉辦中美尖端科技資訊展
      • 8)與南非(斐國)科學工業研究院(CSIR)的資訊交流合作
      • 9)一次多難的莫斯科、東歐之行
      • 10) 赴西班牙參加FID會議
      • 11) 我國與加拿大國家研究院的資訊合作協商
    • 第14章 科資中心特殊紀要
      • 1)科資中心20週年慶與舉辦亞太10國科技資訊研討會
      • 2)首次與大陸科技資訊單位交流互訪
      • 3)奉派外調,離別科資中心
  • 第五篇 代表國家科學委員會出任駐美芝加哥辦事處科學組長,服務美國中西部地區
    • 第15章 赴美出任新職
      • 1)接任駐芝加哥科學組長
      • 2)拜訪美國阿岡及費米國家實驗室
      • 3)應邀參訪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工學院
      • 4)美國能源部下的22個國家實驗室
      • 5)美國中西部的國建學術聯誼會
      • 6)拜訪我國科學工業園區之父徐賢修院士
      • 7)邀請美國高能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Dr. Jerome Friedman訪問我國
      • 8)探望我國工業教育一代宗師顧柏岩博士
      • 9)為劉炯朗博士出任清華大學校長送行
      • 10) 離別,感謝芝加哥友人的盛情
      • 11) 屆齡退休,國家科學委員會首長的一封信
  • 第六篇 一段自主的人生
    • 第16章 實現未完成的心願
      • 1)成立「培道科技教育講座基金」
      • 2)返鄉行與教育界的一席談話
      • 3)應邀訪問浙江大學
      • 4)北京中秋國宴七日遊
      • 5)晚年的杭州小住
      • 6)寫下今生的人和事
  • 後記
  • 附錄一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首任校長陳履安博士的「創校勒石紀要」
  • 附錄二 賀 台科大建校四十年
  • 附錄三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回函
  • 附錄四 高能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Dr. Friedman的兩封信
  • 附錄五 國際友人BIOSIS總裁Dr. H. Edward Kennedy信函
  • 附錄六 國際友人ISI總裁Dr. Eugene Garfield的信函與10年後的全家照
  • 附錄七 悼念好友 孫永光教授文
  • 參考書目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