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韓戰反共義士訪談錄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06/01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0372809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計次服務

借閱規則
借閱天數 14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本書係由周琇環及張世瑛共同口訪編輯,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第二天美國即對北韓採取行動,以海空軍支援南韓部隊。9月15日,美軍於仁川登陸,將北韓軍隊逼回38度線以北。10月8日,毛澤東任命彭德懷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19日,中共志願軍主力部隊渡過鴨綠江,進入朝鮮戰場。25日,與南韓及美國軍隊交戰,開始了第一次戰役。中共志願軍入朝鮮後8 個月間,即1950年10月至翌年6月,與聯軍共大規模接戰5次。據中朝方面統計共殲敵1.9萬人,其中絕大部分是南韓軍。中朝軍隊傷亡0.85萬人,其中志願軍傷亡0.58萬人。聯軍將俘獲的志願軍戰俘,陸續送往釜山收容所,聯軍依國際戰爭法與日內瓦公約規定,未將戰俘分別隔離,華籍與北韓戰俘雜處一地,其後果則是華籍戰俘間又開始有親共、反共的衝突。第四次重大戰役後,共軍在人海戰術下,被聯軍俘獲的戰俘大增,釜山收容所營房不夠分配,而決定遷往巨濟島。1952年2月27日,美國在志願遣俘原則確立後,透過甄別行動對戰俘進行分類,以便區別願意遣返與不願遣返之戰俘。其中的反共戰俘約1萬4千餘人,他們堅決拒絕返回共產黨統治下的中國,決定來臺定居,這就是一般習稱的「韓戰反共義士」。經過中華民國政府,特別是外交部在國際社會的奔走與折衝下,1953年6月,在各界援助義士委員會成立前,趁韓國釋俘機會,衝出戰俘營,重獲自由63位義士,在救總的接濟下,於10月8日搭包機2架抵達臺北, 是首批來臺的義士。後來,根據韓境停戰協定,韓戰交戰雙方同意將不願直接遣返回國的戰俘,交由1953年9月9日成立的「中立國遣返委員會」處理。至12月23日,終止解釋工作,同日,聯軍統帥赫爾(John E. Hull)上將宣布,將運用一切方式,終於在1954年1月間使1萬4千名華籍反共義士送往臺灣。 本書主要訪談對象為位於新北市三峽臺北榮民之家的榮民,臺北榮民之家是專為收容韓戰反共義士的榮家,目前仍居住在此的韓戰反共義士仍有兩百餘人。本計畫從99年度開始執行,主要設計的訪談課題如下:1.在大陸時期的家庭情況(成員、職業、社會關係、經濟狀況等)2.個人成長經驗(家庭及學校教育、對時局的認識、對故鄉的印象)3.入伍的原因與過程(部隊番號、訓練過程、抗日戰爭或國共內戰的經驗、對國軍與共軍的看法)4.1949年中共統治大陸後的人生際遇轉變與生活情況5.被派加入韓戰中共志願軍的原因與過程6.在戰俘營中的生活與遭遇7.選擇來臺的原因、背景與過程及8.來臺後的軍旅生涯與退伍時間。
  • 反共義士影集
  • 導論/周琇環、張世瑛
  • 楊萬福先生訪問紀錄
  • 張步庭先生訪問紀錄
  • 蔣鴻慶先生訪問紀錄
  • 王樹袁先生訪問紀錄
  • 李鴻範先生訪問紀錄
  • 李茂仁先生訪問紀錄
  • 宋正明先生訪問紀錄
  • 劉澄清先生訪問紀錄
  • 劉思英先生訪問紀錄
  • 吉雲煥先生訪問紀錄
  • 郭仕高先生訪問紀錄
  • 荀樹德先生訪問紀錄
  • 王德友先生訪問紀錄
  • 馬羣耕先生訪問紀錄
  • 侯廣明先生訪問紀錄
  • 高文俊先生訪問紀錄
  • 劉通和先生訪問紀錄
  • 文健友先生訪問紀錄
  • 張瑞祺先生訪問紀錄
  • 蕭力行先生訪問紀錄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