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關鍵特色
★本書作者、早稻田大學天兒慧教授是日本學術界、知識界的「知中」學者,並經常訪問中國講學、蒐集資料,本書是他長期研究現代中國的集成之作,更是他來自現場的觀察與報導。
★本書富含八十張歷史圖片,包括各時期的毛澤東、鄧小平,文化大革命、六四天安門事件的照片,以及大量圖表、地圖,表現「以圖說史」的敘事特色,讓閱讀時更具有歷史的臨場感與畫面感。
★本書附錄附有:「主要人物略傳」、「歷史關鍵詞解說」、「建議延伸閱讀書目」、「中國、日本與世界歷史大事年表」,可作為閱讀的先備知識或補充資料,使本書成為極佳的現代中國史入門讀物。
★本系列「中國・歷史的長河」完整翻譯自日本講談社「中國的歷史」書系十二部作品,《巨龍的胎動》為此系列的第十一冊,是中文版出版順序的第一冊,也是首度出版的中文譯本。
★「中國・歷史的長河」各冊書封以清代徐揚所繪《姑蘇繁華圖》為底圖,各冊書封拼接起來可構成《姑蘇繁華圖》的局部,呈現清乾隆朝的盛世景觀,藉由十八世紀中葉的時代一瞬,作為對整個中國歷史的回眸定格。
內容簡介
比大國更懂大國,才是小國的智慧。
對中國的批判、交往與認同之前,必須更理解、更認識中國。
一九四九年誕生的中國是什麼樣的國家?
是社會主義的天堂夢,還是民族主義巨龍的胎動?
在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一日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第一屆全體會議上,毛澤東宣告,「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但此時站起來的中國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
我們不妨先回顧以下這幾件大事:
◎一九七六年,北京學生及民眾為悼念周恩來走上街頭,是為第一次天安門事件。
◎一九八九年,因悼念胡耀邦而引發的第二次天安門事件,以「六四悲劇」結尾。時移事往,對「六四」的歷史記憶仍在,而中國的民主是否還有未來?
◎同樣在一九七六年,「三分過錯,七分功績」、半神半人的毛主席,毛澤東過世,象徵一個時代的結束。
◎一九九七年,「改革開放與現代化的總設計師」鄧小平離世,鄧後的中國走向何方,世界如何面對大國化的中國?
日本「知中」學者、早稻田大學天兒慧教授怎麼看待這條「胎動中的巨龍」――
天兒慧教授在本書以毛澤東、鄧小平兩位政治領袖為主角,講述了現代中國的歷史,並將中國共產黨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放在晚清以來的歷史脈絡下來探討,指出新中國的建立不只是為了實踐社會主義的理想,而有更濃厚的民族主義成分,是為了追求「民族的偉大復興」。
本書以政治為主軸,並詳盡論列了新中國成立後,所面臨的反右鬥爭、大躍進、文化大革命、林彪事件、六四天安門事件,並強調對於現代中國,必須同時看到其「光」(光明面)與「影」(陰暗面)。而從毛澤東不斷發動的革命、鄧小平的三起三落和領導人的更迭來看,新中國也並未走出傳統中國政治權謀鬥爭的局面。此外,本書將中國國內政治連結至國際局勢,特別是中蘇、中美關係的變化,而有更動態、更宏觀的觀察與分析,是認識現代中國的極佳入門讀物。
在改革開放後,伴隨經濟的蓬勃成長,中國也崛起成長為政治、軍事的大國,而有「中國威脅論」的出現。本書期待透過促進中日的相互理解與對話,作為安定區域和平的提案。本書不僅是一部寫給日本人看的現代中國史,也是一部寫給中文世界讀者的著作,讓中文世界的讀者得以理解「日本人如何看待現代中國」,對於與中、日關係密切的臺灣尤其具有現實及啟發意義。
【名家推薦】
(本書)為認識一九四九年後當代中國的一本入門參考書,更是刺激讀者思考日中臺三角關係與東亞局勢的一本好書。……這本原來以日文寫就的中國現代史,原本僅以日本讀者為對象,如今能在臺灣以中譯本面世,使中文世界的讀者也能理解像天兒這樣的日本學者如何看待中國,同時能刺激臺灣讀者思考如何應對自處,這對於促進東亞各地不同人群之間的相互理解與對話,無疑具有正面的意義。
――汪宏倫(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歷史的長河】全系列
01
從神話到歷史――神話時代與夏王朝
作者:宮本一夫(九州大學教授),譯者:郭清華
02
從城市國家到中華――殷周與春秋戰國時代
作者:平勢隆郎(東京大學教授),譯者:李彥樺
03
始皇帝的遺產――秦漢帝國
作者:鶴間和幸(學習院大學教授),譯者:李彥樺
04
三國志的世界――東漢與三國時代
作者:金文京(京都大學教授),譯者:林美琪
05
中華的崩潰與擴大――魏晉南北朝
作者:川本芳昭(九州大學教授),譯者:李彥樺
06
絢爛的世界帝國――隋唐時代
作者:氣賀澤保規(明治大學教授),譯者:郭清華
07
中國思想與宗教的奔流――宋朝
作者:小島毅(東京大學教授),譯者:游韻馨
08
疾馳的草原征服者――遼、西夏、金、元
作者:杉山正明(京都大學教授),譯者:郭清華
09
海與帝國――明清時代
作者:上田信(東京大學教授),譯者:葉韋利
10
末代王朝與近代中國――晚清與中華民國
作者:菊地秀明(國際基督教大學教授),譯者:廖怡錚
11
巨龍的胎動――毛澤東、鄧小平與中華人民共和國
作者:天兒慧(早稻田大學教授),譯者:廖怡錚
12
日本人眼中的中國――過去與現在
作者:尾形勇、鶴間和幸、上田信等,譯者:李彥樺
★本書作者、早稻田大學天兒慧教授是日本學術界、知識界的「知中」學者,並經常訪問中國講學、蒐集資料,本書是他長期研究現代中國的集成之作,更是他來自現場的觀察與報導。
★本書富含八十張歷史圖片,包括各時期的毛澤東、鄧小平,文化大革命、六四天安門事件的照片,以及大量圖表、地圖,表現「以圖說史」的敘事特色,讓閱讀時更具有歷史的臨場感與畫面感。
★本書附錄附有:「主要人物略傳」、「歷史關鍵詞解說」、「建議延伸閱讀書目」、「中國、日本與世界歷史大事年表」,可作為閱讀的先備知識或補充資料,使本書成為極佳的現代中國史入門讀物。
★本系列「中國・歷史的長河」完整翻譯自日本講談社「中國的歷史」書系十二部作品,《巨龍的胎動》為此系列的第十一冊,是中文版出版順序的第一冊,也是首度出版的中文譯本。
★「中國・歷史的長河」各冊書封以清代徐揚所繪《姑蘇繁華圖》為底圖,各冊書封拼接起來可構成《姑蘇繁華圖》的局部,呈現清乾隆朝的盛世景觀,藉由十八世紀中葉的時代一瞬,作為對整個中國歷史的回眸定格。
內容簡介
比大國更懂大國,才是小國的智慧。
對中國的批判、交往與認同之前,必須更理解、更認識中國。
一九四九年誕生的中國是什麼樣的國家?
是社會主義的天堂夢,還是民族主義巨龍的胎動?
在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一日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第一屆全體會議上,毛澤東宣告,「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但此時站起來的中國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
我們不妨先回顧以下這幾件大事:
◎一九七六年,北京學生及民眾為悼念周恩來走上街頭,是為第一次天安門事件。
◎一九八九年,因悼念胡耀邦而引發的第二次天安門事件,以「六四悲劇」結尾。時移事往,對「六四」的歷史記憶仍在,而中國的民主是否還有未來?
◎同樣在一九七六年,「三分過錯,七分功績」、半神半人的毛主席,毛澤東過世,象徵一個時代的結束。
◎一九九七年,「改革開放與現代化的總設計師」鄧小平離世,鄧後的中國走向何方,世界如何面對大國化的中國?
日本「知中」學者、早稻田大學天兒慧教授怎麼看待這條「胎動中的巨龍」――
天兒慧教授在本書以毛澤東、鄧小平兩位政治領袖為主角,講述了現代中國的歷史,並將中國共產黨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放在晚清以來的歷史脈絡下來探討,指出新中國的建立不只是為了實踐社會主義的理想,而有更濃厚的民族主義成分,是為了追求「民族的偉大復興」。
本書以政治為主軸,並詳盡論列了新中國成立後,所面臨的反右鬥爭、大躍進、文化大革命、林彪事件、六四天安門事件,並強調對於現代中國,必須同時看到其「光」(光明面)與「影」(陰暗面)。而從毛澤東不斷發動的革命、鄧小平的三起三落和領導人的更迭來看,新中國也並未走出傳統中國政治權謀鬥爭的局面。此外,本書將中國國內政治連結至國際局勢,特別是中蘇、中美關係的變化,而有更動態、更宏觀的觀察與分析,是認識現代中國的極佳入門讀物。
在改革開放後,伴隨經濟的蓬勃成長,中國也崛起成長為政治、軍事的大國,而有「中國威脅論」的出現。本書期待透過促進中日的相互理解與對話,作為安定區域和平的提案。本書不僅是一部寫給日本人看的現代中國史,也是一部寫給中文世界讀者的著作,讓中文世界的讀者得以理解「日本人如何看待現代中國」,對於與中、日關係密切的臺灣尤其具有現實及啟發意義。
【名家推薦】
(本書)為認識一九四九年後當代中國的一本入門參考書,更是刺激讀者思考日中臺三角關係與東亞局勢的一本好書。……這本原來以日文寫就的中國現代史,原本僅以日本讀者為對象,如今能在臺灣以中譯本面世,使中文世界的讀者也能理解像天兒這樣的日本學者如何看待中國,同時能刺激臺灣讀者思考如何應對自處,這對於促進東亞各地不同人群之間的相互理解與對話,無疑具有正面的意義。
――汪宏倫(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歷史的長河】全系列
01
從神話到歷史――神話時代與夏王朝
作者:宮本一夫(九州大學教授),譯者:郭清華
02
從城市國家到中華――殷周與春秋戰國時代
作者:平勢隆郎(東京大學教授),譯者:李彥樺
03
始皇帝的遺產――秦漢帝國
作者:鶴間和幸(學習院大學教授),譯者:李彥樺
04
三國志的世界――東漢與三國時代
作者:金文京(京都大學教授),譯者:林美琪
05
中華的崩潰與擴大――魏晉南北朝
作者:川本芳昭(九州大學教授),譯者:李彥樺
06
絢爛的世界帝國――隋唐時代
作者:氣賀澤保規(明治大學教授),譯者:郭清華
07
中國思想與宗教的奔流――宋朝
作者:小島毅(東京大學教授),譯者:游韻馨
08
疾馳的草原征服者――遼、西夏、金、元
作者:杉山正明(京都大學教授),譯者:郭清華
09
海與帝國――明清時代
作者:上田信(東京大學教授),譯者:葉韋利
10
末代王朝與近代中國――晚清與中華民國
作者:菊地秀明(國際基督教大學教授),譯者:廖怡錚
11
巨龍的胎動――毛澤東、鄧小平與中華人民共和國
作者:天兒慧(早稻田大學教授),譯者:廖怡錚
12
日本人眼中的中國――過去與現在
作者:尾形勇、鶴間和幸、上田信等,譯者:李彥樺
- 導讀如何面對中國?-歷史、「心情」與對話/汪宏倫
-
前言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
第十六次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
-
兩項重要演說
-
革命史觀的修正
-
-
救國救民的中國革命
-
難以轉換的歷史
-
鄒容、孫文、毛澤東
-
依據民眾力量的革命
-
-
以「民族國家」的建設為目標
-
獨立、統一、富強的中國
-
向天空攀升的巨龍
-
-
-
第一章 毛澤東與鄧小平
-
叛逆者與逆境者
-
叛逆者毛澤東
-
向蘇聯的權威挑戰
-
逆境者鄧小平
-
再度失勢
-
-
土著派與國際派
-
農村包圍都市
-
客觀看待國際社會
-
傑出的軍事戰略家
-
現代化建設的實踐者
-
-
「夢」與「現實」
-
實事求是的思想
-
「大躍進」的評價
-
唯恐天下不亂
-
重視「安定」
-
-
「皇帝」與「半皇帝」
-
謁見「皇帝」
-
權力的完全繼承
-
-
-
第二章 從菁英革命到人民戰爭
-
辛亥革命的紛亂
-
士大夫的革命
-
中華民國的成立
-
由二次革命走向第三革命
-
-
五四運動=「民眾力量」之胎動
-
俄國革命
-
中國共產黨之誕生
-
革命主體的變化
-
從孫文到蔣介石
-
日本的侵略與救國主義
-
-
毛澤東的農村革命
-
農村根據地理論
-
英雄式長征
-
抗日戰爭體制之形成
-
西安事件之發生
-
-
抗日戰爭與共產黨之擴張
-
南京大屠殺的慘劇
-
軍與黨組織的擴大
-
共產黨擴張之三大原因
-
-
自立的共產黨領導者-毛澤東
-
延安整風運動
-
日本戰敗
-
蔣介石、毛澤東的兩巨頭會談
-
-
毛澤東的逆轉戰略
-
國共內戰的激化
-
共產黨的反擊
-
三大戰役的勝利
-
中華人民共和國之誕生
-
-
-
第三章 搖擺不定的新國家建設
-
中華人民共和國之成立
-
制定臨時憲法
-
歐洲冷戰的陰影
-
三反五反運動
-
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
新中國的安全保障
-
-
韓戰與土地改革
-
參與韓戰
-
第一次停戰會談
-
史達林之死與停戰
-
土地改革運動
-
農民、工人的解放
-
-
蘇聯型社會主義的建設
-
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倡
-
向蘇聯一面倒
-
向蘇聯型社會主義靠近的努力
-
高崗、饒漱石事件
-
農業集體化
-
-
去蘇聯化與反右派鬥爭
-
史達林批判的衝擊
-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
去蘇聯化路線
-
批判修正主義
-
批鬥右派分子
-
毛澤東的激進主義
-
-
-
第四章 中國走向社會主義之挑戰
-
大躍進政策
-
東風壓倒西風
-
「大躍進政策」的發動
-
建立在虛偽報告上的增產命令
-
人民公社之建設
-
混亂、矛盾、分裂的開始
-
糧食生產下降與糧食浪費
-
-
緊迫的國際情勢與「大躍進」的失敗
-
反攻大陸VS解放臺灣
-
西藏暴動
-
中蘇對立的擴大
-
糧食不足之大騷動
-
彭德懷集團的失勢
-
餓死人數高達四千萬人
-
-
「大躍進政策」的矯正與鄧小平
-
疑問的萌生
-
大躍進之後的鄧小平
-
重新審視農業集體化
-
黑貓白貓論
-
劉、鄧的倡導
-
毛澤東威信的降低
-
毛澤東的反擊
-
階級鬥爭的重視
-
-
中蘇論爭與世界人民革命戰爭
-
蘇聯技術人員的撤回
-
赫魯雪夫下台與核爆試驗成功
-
鄧小平的微妙立場
-
中間地帶論
-
世界人民革命戰爭論
-
實現理想社會的再挑戰
-
-
-
第五章 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
-
何謂文化大革命
-
解放人類、解放社會
-
豐饒還是平等社會的實現?
-
紅五類、黑五類
-
如火如荼的權力鬥爭
-
毛澤東的危機意識
-
毛澤東「打倒當權派」之戰略
-
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林彪
-
文革五人小組與姚文元論文
-
-
一發不可收拾的文化大革命
-
大字報與紅衛兵的登場
-
砲打司令部
-
紅衛兵所帶來的屈辱性批判與打擊
-
上海人民公社的挫折
-
武鬥之蔓延與極左事件
-
切割紅衛兵,以求恢復秩序
-
-
毛澤東的夢想-對烏托邦社會的憧憬
-
毛澤東-地方分權論者
-
堅持公社型態的權力理念
-
共產主義式的生活方式
-
與大躍進時期的差別
-
林彪集團的壯大
-
毛主席的後繼者
-
個人崇拜及皇帝式獨裁
-
-
中國政治的陰暗面-謎樣的林彪事件
-
毛澤東與林彪
-
讚頌毛澤東的背後
-
毛澤東的挑撥與手段
-
林彪的武裝政變
-
-
-
第六章 革命與現代化的拉扯
-
毛周體制與美中友好
-
重要人物-周恩來
-
尼克森衝擊
-
中國加入聯合國
-
日中建交
-
意見相左的周恩來與「四人幫」
-
鄧小平的復出
-
四人幫批判周恩來
-
-
周恩來、毛澤東之死
-
鄧小平與四人幫
-
周恩來的遺言
-
鄧小平的「全面整頓」
-
周恩來逝世
-
死不悔改的走資派
-
鄧小平的再度失勢
-
毛澤東之死
-
-
華國鋒體制與鄧小平的再度復出
-
四人幫失勢
-
華國鋒獨占權力
-
鄧小平的再復出
-
-
從文革走向改革開放
-
以實事求是所展開的對抗
-
訴求民主化之聲音
-
去文革路線的確定
-
華國鋒體制之崩壞
-
民主化之鎮壓者
-
鄧小平體制之確立
-
-
-
第七章 向改革開放、現代化之路邁進
-
從毛澤東的「準軍事外交」到鄧小平的「改革開放外交」
-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
-
《中日和平友好條約》與鄧小平訪日
-
為期十個月的中越戰爭
-
一國兩制的統一臺灣
-
四個現代化的實現
-
提倡「先富論」
-
四個經濟特區
-
-
人民公社的解體
-
包幹到戶=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
「萬元戶」的出現
-
獎勵農村工業
-
-
資本主義的導入
-
實施對外開放政策
-
與陳雲集團的分歧
-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推動
-
漸進主義式的改革
-
-
保守派與改革派的對立
-
反對精神汙染
-
政治體制改革
-
對胡耀邦的批判
-
胡耀邦失勢下台
-
有關政治體制改革的摸索
-
在經濟改革方面的混亂
-
官僚的貪汙、腐敗
-
-
六四天安門事件
-
前總書記胡耀邦之死
-
「動亂行為」及趙紫陽
-
學生運動的升級與戒嚴令
-
六四悲劇
-
胡耀邦、趙紫陽與鄧小平的差異
-
蘇聯、東歐的崩壞與中國對社會主義的堅持
-
-
-
第八章 中國大國化的光與影
-
國際孤立的考驗
-
鎮壓民主運動的非難
-
唯一的社會主義大國
-
轉向東亞模式
-
貫徹防守姿態
-
-
鄧小平路線的繼承與挑戰-南巡講話
-
左派的反擊,批判鄧小平
-
鄧小平的最後呼籲-「南巡講話」
-
人、物資、金錢的流動
-
第十四次黨代表大會的三大布局
-
後繼領導者的育成與拔擢
-
「政治藝術家」鄧小平逝世
-
-
朱鎔基改革
-
漸進式的市場化與都市化
-
過熱經濟的軟著陸
-
納稅系統的不完備及逃漏稅
-
「進退維谷」的三個困境
-
雇用、失業問題以及國家資產的不當外流
-
朱鎔基改革的第二階段
-
體制內改革的緊要關頭
-
-
中美關係與臺灣問題
-
柯林頓政權與李登輝上台
-
一國兩制與一國兩府
-
臺海危機
-
摸索協調的中美臺關係
-
從李登輝到陳水扁
-
走向非統一、非獨立,共存共榮之關係
-
「九一一事件」與中美友好
-
-
-
第九章 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在毛澤東與鄧小平之後
-
富強大國
-
何謂「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
持續性的高度經濟成長
-
對環境汙染、經濟發展及貧富差距、一黨專制的異議
-
成長優先主義之「影」
-
嚴重的「差距問題」
-
失業與臨時解雇
-
持續性、結構性的失業
-
「三農」問題
-
腐敗、貪汙問題
-
物質慾望的解放
-
伴隨著發展而來的「痛楚」
-
-
民主文明與祖國統一
-
政治體制改革的困境
-
是否可能成為接納人民不滿、要求的政治體制
-
緩慢平穩地朝向國民政黨的變化
-
不可能藉由武力統一臺灣
-
生根的臺灣人意識
-
中臺關係緩和的關鍵時刻
-
-
如何克服「中國威脅論」
-
大幅增加國防費用
-
「不久,與中國的戰爭即將展開」
-
不可欠缺的國際協調與和平共存
-
中國克服「威脅論」所需面對的新課題
-
-
未來展望-超越鄧小平
-
「皇帝」毛澤東與「半皇帝」鄧小平
-
超越鄧小平的四項課題
-
「賢人政治」、「秘密決議」之界線
-
未來將會被質疑的鄧小平型政治
-
面對日漸增長的臺灣意識
-
跳脫愛國主義與大國主義
-
二十一世紀的中國該何去何從
-
日中關係該何去何從
-
以創造東亞地區協力合作關係為目標
-
-
結語-在中國向年輕人講解「現代日中關係論」
-
日中之間最大的問題是「相互誤解」
-
不說場面話,不懼怕爭論
-
賠償問題與南京大屠殺
-
日本的軍國主義化及憲法修改
-
尋找解開日中感情問題的線索
-
-
- 主要人物略傳
- 歷史關鍵詞解說
- 參考文獻
- 年表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