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海與帝國:明清時代

出版日期
2017/06/01
閱讀格式
PDF ;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570530773
叢集名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從太平天國到七七事變,
是充滿造神和仇外的國共黨史;
拋開黨國一家的論點,
還原這段被消失的中國近代史。

※為事件翻案、幫名人卸妝……,近年來流行史觀大轉彎,
但日本學者早在15年前,就已經為「老師沒教的中國近代史」大翻案!
‧現在的中國,並非繼承滿清、也非承襲明朝,而是太平天國。
‧自強運動失敗不是因為慈禧太后的保守,而是太后黨和保皇黨的內鬥。
‧中日關係真正交惡,並非始於甲午戰爭,而是日俄戰爭。
‧孫文和洪秀全一樣,深受基督教教義影響──但華人世界很少提到這點。
‧現在的中國國民黨和孫文的關聯極少,反而和共產黨十分相似。

經歷鴉片戰爭和甲午戰爭的失敗,面臨亡國危機的清朝末年,由工人、農民、學生和知識分子引發的變革,挽救中國免於成為殖民地。擺脫以往中國近代史悲情晦澀的印象,用「嘗試復興中華」的民族主義角度,評論從1850年太平天國之亂,到1936年七七事變爆發這段期間的近代中國,正是幾道自南邊吹來的新時代強風,讓「中華」由死地而復生。我們聚焦在這四個主導中國近代史方向的事件,並剖析其中幾位關鍵人物的性格與行為,如何造就他們對於歷史走向的影響。

◎近代中國發生的各種革命與戰役,都是由來自南方、由不同文化圈碰撞出的火花。
中國近代史上,有四場源起南邊的「北伐」:太平天國起義、辛亥革命、北伐戰役、共產黨興起。每一場戰亂流離帶來的文化衝擊,都形成一場變革動盪,帶來下一場戰爭,讓這段清末民初的歷史更加詭譎多變。
研究太平天國、移工歷史和文化族群的日本學者第一人──菊池秀明,一改日本學者著重中國共產黨革命史或毛鄧路線派別史,提出統括、完整的中國近代史圖像,結合文化史和移民史,重構出臺灣讀者從未見過的晚清與民初印象。

◎鴉片戰爭只是歐美想做生意的手段,太平天國才是真正影響中國近代歷史走向的大事件!
鴉片戰爭之後,簽訂了中國對外的第一個不平條約,但嚴格來說,「太平天國」才是促使中國革新、西化、近代化的關鍵。
由於太平天國是第一個在亞洲出現的基督教國家,因此,在鴉片戰爭之後,列強對中國緩慢又不情願的開港通商感到不耐,因此一度考慮轉而支持太平天國。可惜的是,洪秀全並未脫離中國自古以來的華夷之別和朝貢心態,最終使得列強反感,決定保持中立並維持向清朝施壓的策略。
太平天國所提出的《天朝田畝制度》以及《資政新篇》的內容,顯現了洪秀全對於中國式烏托邦理想的追求,清末的維新變法派繼承了田畝制度的大同思想,由毛澤東在人民公社實際推行;《資政新篇》的近代化路線,則是由清末的洋務運動開始施行,連接到鄧小平的改革開放路線。幾乎可以說,現代中國的樣貌,是繼承太平天國的遺產建立的。

◎從東亞史的角度來看,甲午戰爭的結果,如何影響了之後的中國和日本?
甲午戰爭的敗北,不只代表清廷自強運動的失敗,也代表維持東亞秩序的中國「朝貢體制」就此崩解;兩次鴉片戰爭都沒能動搖中華思想對儒教文化的自信,卻在這場失敗的衝擊後出現了變化。至於看似取得勝利的日本,卻因此捲入歐美帝國主義的競爭浪潮,開啟了近代日本史中爭戰不休的一頁。

「中國發展成為具有優勢性、壓倒性影響力的國家,在其高壓統治的政治手段面前,東亞的人們面臨新的問題──該與中國維持著何種互動關係?」──〈繁體版作者序〉
現今的中國,已是不可忽視的世界強國之一,急於讓全世界都知道,它已經恢復大國榮光、「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同處東亞地帶的日本,和臺灣面臨相同的問題:該如何看待這個在近代史上交纏糾葛的國家?
  • 導讀 閱讀明清帝國的新視角:海洋、白銀、物與環境/蔣竹山
  • 前言 被大海環抱的兩個帝國
    • 海上女神「媽祖」
    • 海洋的歷史
    • 帝國的歷史
    • 恣意的明朝
    • 自制的清朝
  • 第一章 事件的時空
    • 大海與交易
      • 大海與人類
      • 交易的類型
      • 中華文明的拓展過程
    • 東歐亞代表的空間
      • 東歐亞之海
      • 大海與船舶
      • 海上交易的歷史
      • 中式帆船的問世
      • 東歐亞的大地
    • 往歐亞舞台躍進
      • 南北分立體系
      • 分立體系結束
      • 白銀與銅錢
      • 波動的歐亞舞台
      • 從商業時代到產業時代
      • 全球舞台
      • 東歐亞階段的五百年
  • 第二章 明朝的成立-十四世紀I
    • 元朝的弱點
      • 支撐元朝的運輸路
      • 元朝的海運
    • 行腳僧人與富商
      • 黃河改建工程
      • 紅巾之亂
      • 元朝為何會瓦解?
      • 江南的富豪傳說
      • 江北的行腳僧人
    • 私塾的教師群
      • 進軍徽州、浙東
      • 中國東南部的盆地世界
      • 義塾教師的人脈網
      • 義塾的實際狀況
    • 禮儀之邦
      • 成立新王朝
      • 大明的成立
      • 陸上的帝國
  • 第三章 海陸相剋-十四世紀II
    • 成為分水嶺的十四世紀
      • 明朝的宏觀設計
      • 蘭秀山之亂
      • 十四世紀的海域世界
      • 黃海與海洋子民
      • 十四世紀的倭寇
      • 海禁政策的背景
      • 明朝的朝貢政策
      • 朝貢一方的狀況
    • 帝國的變化
      • 織工的生活
      • 「空印案」與行政改革
      • 胡惟庸之獄
      • 與日本的關係
    • 帝國與移民傳說
      • 戶制與里甲制
      • 里甲的功能
      • 來自山西的移民
      • 洪洞的大槐樹
      • 攻打雲南的地緣關係
      • 土司的統治
      • 雲南的移民傳說
  • 第四章 海洋與陸地的交易者-十五世紀
    • 從馬和到鄭和
      • 雲南的少年
      • 進攻雲南與藍玉案
      • 成了宦官的馬和
      • 二代皇帝與叔父間的戰爭
      • 靖難之役與永樂帝的誕生
      • 宦官與皇帝
      • 內廷與外朝
    • 行走在海上的帝國
      • 鄭和率領的艦隊
      • 遠征的記錄
      • 遠征的目的
      • 從海上世界看遠征
      • 滿剌加王國的心機
      • 鄭和與馬和之間
    • 蘇木環繞的海洋世界
      • 從永樂到宣德
      • 琉球王國的外交文書
      • 琉球王國的成立
      • 閩人三十六姓與久米村
      • 東海、南海上的蘇木
      • 日本的堪合貿易
    • 以鹽建立的帝國
      • 海鹽的生產
      • 開中法與進攻雲南、越南
      • 遷都北京
      • 北方的交易者
      • 戶制的矛盾
      • 十五世紀的經濟體制
  • 第五章 商業的時代-十六世紀I
    • 新安商人的人脈網
      • 商人傳記
      • 新安商人的興盛
      • 遍及全國的商圈
      • 商人的類型
    • 中國海商與日本
      • 寧波之亂與越界者
      • 日本銀的出現
      • 走私貿易的據點
      • 江南的國際貿易港
      • 徽州出身的海商
      • 從海商到倭寇
    • 冒險商人與傳教士
      • 葡萄牙人來到東方
      • 冒險商人的世界
      • 傳教士的出現
      • 交易港澳門的形成
  • 第六章 社會秩序的變化-十六世紀II 
    • 地方社會的形成
      • 山區的流民
      • 重建秩序的過程
      • 推行政策的思想背景
      • 從耆老到鄉約
      • 徽州的鄉約
      • 稅糧與徭役的納銀化
      • 合縣公議
      • 中央政府與地方官
    • 士農工商的分界瓦解
      • 農村手工業的發展
      • 市鎮叢生
      • 無賴這一行
      • 市人及民變
      • 知識分子的摸索
    • 從海禁到互市
      • 要求解除海禁
      • 互市體系的雛形
      • 越過太平洋的白銀
      • 日本侵略朝鮮
      • 戰爭與交易
  • 第七章 王朝更迭-十七世紀
    • 自取滅亡的明朝
      • 傳教士與宦官
      • 宦官與官員
      • 官員與地區社會
      • 官員與傳教士
    • 毛皮與帝國
      • 黑貂與交易
      • 用毛皮交易撐起的新興政權
      • 邁向帝國之路
      • 明朝的瓦解
      • 因髮型而產生的糾葛
      • 確立中央集權體制
      • 與俄國間的條約
    • 海上世界的終焉
      • 海上的變化
      • 倭寇的接棒人
      • 交易基調的變化
      • 從遷界令到展界令
      • 明確建立互市體系
    • 與異文化的接觸
      • 白話小說的世界
      • 出版文化的成立
      • 思想家的自我省思
      • 對基督教的接納
    • 與傳教士的對話
      • 傳教士與曆法
      • 搏命的天文觀測
  • 第八章 產業的時代-十八世紀I
    • 稱為盛世的時代
      • 清代的嬰兒潮
      • 稅制改革
      • 人頭稅的消失
      • 景氣復甦
      • 原產於美洲大陸的作物
    • 商人與產業
      • 瀏河港的故事
      • 瀏河港的風景
      • 瀏河港與商人
      • 東北地方的產業
      • 山區的產業
    • 互市體系的開展
      • 盛世的食材
      • 俵物的出現
      • 信牌管理
      • 日本與交易港口
      • 琉球的變化
      • 往東南亞的移民
      • 廣州的英國人
      • 朝貢與外交
      • 英國使節的情報匯集
  • 第九章 傳統中國的形成-十八世紀II
    • 皇帝與帝國
      • 皇帝的多面性
      • 從西方角度看皇帝
      • 清朝與準噶爾因達賴喇嘛權威引發的紛爭
      • 清朝掌握了達賴喇嘛的權威
      • 清朝與中歐亞地區
    • 官員與行政
      • 邁向為官之路
      • 皇帝與官員
      • 清朝的統治機構
      • 陳弘謀的簡歷
      • 在雲南的工作
      • 銅礦礦山的管理
      • 開發與官僚
      • 開發的手法
      • 福建與臺灣
      • 從泰國進口糧食
    • 貨幣與糧食
      • 銀兩與廣域流通
      • 銅錢與穀物
      • 銅錢與區域市場
      • 廣域交易的發展
      • 與明代的比較
      • 歷史體系上的盛世
  • 第十章 全球中的中國-十九世紀
    • 南海的海盜
      • 藏寶傳說
      • 越南與海盜
      • 海盜勢力擴大
      • 清朝的對策
      • 海上主角更換
    • 鴉片與軍艦
      • 兩部本草書
      • 吸食鴉片的普及
      • 金融革命與英國
      • 匯款回本國及鴉片
      • 港腳商
      • 鴉片戰爭
      • 情報與戰爭
      • 白銀到哪裡去了?
      • 海外移民的世界
    • 蛻變的社會
      • 移民社會
      • 地方社會的裂痕
      • 生態環境的極限
      • 從大運河到海洋
      • 太平天國與社會
      • 南京條約與開港
      • 馬克思的誤判
  • 結語 媽祖與明清歷史
    • 出現在雲南的海上女神
    • 海上時代劃分與臺灣的媽祖
    • 東歐亞帝國內的麗江
    • 媽祖的旅程
  • 主要人物略傳
  • 歷史關鍵字解說
  • 參考文獻
  • 年表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