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從太平天國到七七事變,
是充滿造神和仇外的國共黨史;
拋開黨國一家的論點,
還原這段被消失的中國近代史。
※為事件翻案、幫名人卸妝……,近年來流行史觀大轉彎,
但日本學者早在15年前,就已經為「老師沒教的中國近代史」大翻案!
‧現在的中國,並非繼承滿清、也非承襲明朝,而是太平天國。
‧自強運動失敗不是因為慈禧太后的保守,而是太后黨和保皇黨的內鬥。
‧中日關係真正交惡,並非始於甲午戰爭,而是日俄戰爭。
‧孫文和洪秀全一樣,深受基督教教義影響──但華人世界很少提到這點。
‧現在的中國國民黨和孫文的關聯極少,反而和共產黨十分相似。
經歷鴉片戰爭和甲午戰爭的失敗,面臨亡國危機的清朝末年,由工人、農民、學生和知識分子引發的變革,挽救中國免於成為殖民地。擺脫以往中國近代史悲情晦澀的印象,用「嘗試復興中華」的民族主義角度,評論從1850年太平天國之亂,到1936年七七事變爆發這段期間的近代中國,正是幾道自南邊吹來的新時代強風,讓「中華」由死地而復生。我們聚焦在這四個主導中國近代史方向的事件,並剖析其中幾位關鍵人物的性格與行為,如何造就他們對於歷史走向的影響。
◎近代中國發生的各種革命與戰役,都是由來自南方、由不同文化圈碰撞出的火花。
中國近代史上,有四場源起南邊的「北伐」:太平天國起義、辛亥革命、北伐戰役、共產黨興起。每一場戰亂流離帶來的文化衝擊,都形成一場變革動盪,帶來下一場戰爭,讓這段清末民初的歷史更加詭譎多變。
研究太平天國、移工歷史和文化族群的日本學者第一人──菊池秀明,一改日本學者著重中國共產黨革命史或毛鄧路線派別史,提出統括、完整的中國近代史圖像,結合文化史和移民史,重構出臺灣讀者從未見過的晚清與民初印象。
◎鴉片戰爭只是歐美想做生意的手段,太平天國才是真正影響中國近代歷史走向的大事件!
鴉片戰爭之後,簽訂了中國對外的第一個不平條約,但嚴格來說,「太平天國」才是促使中國革新、西化、近代化的關鍵。
由於太平天國是第一個在亞洲出現的基督教國家,因此,在鴉片戰爭之後,列強對中國緩慢又不情願的開港通商感到不耐,因此一度考慮轉而支持太平天國。可惜的是,洪秀全並未脫離中國自古以來的華夷之別和朝貢心態,最終使得列強反感,決定保持中立並維持向清朝施壓的策略。
太平天國所提出的《天朝田畝制度》以及《資政新篇》的內容,顯現了洪秀全對於中國式烏托邦理想的追求,清末的維新變法派繼承了田畝制度的大同思想,由毛澤東在人民公社實際推行;《資政新篇》的近代化路線,則是由清末的洋務運動開始施行,連接到鄧小平的改革開放路線。幾乎可以說,現代中國的樣貌,是繼承太平天國的遺產建立的。
◎從東亞史的角度來看,甲午戰爭的結果,如何影響了之後的中國和日本?
甲午戰爭的敗北,不只代表清廷自強運動的失敗,也代表維持東亞秩序的中國「朝貢體制」就此崩解;兩次鴉片戰爭都沒能動搖中華思想對儒教文化的自信,卻在這場失敗的衝擊後出現了變化。至於看似取得勝利的日本,卻因此捲入歐美帝國主義的競爭浪潮,開啟了近代日本史中爭戰不休的一頁。
「中國發展成為具有優勢性、壓倒性影響力的國家,在其高壓統治的政治手段面前,東亞的人們面臨新的問題──該與中國維持著何種互動關係?」──〈繁體版作者序〉
現今的中國,已是不可忽視的世界強國之一,急於讓全世界都知道,它已經恢復大國榮光、「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同處東亞地帶的日本,和臺灣面臨相同的問題:該如何看待這個在近代史上交纏糾葛的國家?
是充滿造神和仇外的國共黨史;
拋開黨國一家的論點,
還原這段被消失的中國近代史。
※為事件翻案、幫名人卸妝……,近年來流行史觀大轉彎,
但日本學者早在15年前,就已經為「老師沒教的中國近代史」大翻案!
‧現在的中國,並非繼承滿清、也非承襲明朝,而是太平天國。
‧自強運動失敗不是因為慈禧太后的保守,而是太后黨和保皇黨的內鬥。
‧中日關係真正交惡,並非始於甲午戰爭,而是日俄戰爭。
‧孫文和洪秀全一樣,深受基督教教義影響──但華人世界很少提到這點。
‧現在的中國國民黨和孫文的關聯極少,反而和共產黨十分相似。
經歷鴉片戰爭和甲午戰爭的失敗,面臨亡國危機的清朝末年,由工人、農民、學生和知識分子引發的變革,挽救中國免於成為殖民地。擺脫以往中國近代史悲情晦澀的印象,用「嘗試復興中華」的民族主義角度,評論從1850年太平天國之亂,到1936年七七事變爆發這段期間的近代中國,正是幾道自南邊吹來的新時代強風,讓「中華」由死地而復生。我們聚焦在這四個主導中國近代史方向的事件,並剖析其中幾位關鍵人物的性格與行為,如何造就他們對於歷史走向的影響。
◎近代中國發生的各種革命與戰役,都是由來自南方、由不同文化圈碰撞出的火花。
中國近代史上,有四場源起南邊的「北伐」:太平天國起義、辛亥革命、北伐戰役、共產黨興起。每一場戰亂流離帶來的文化衝擊,都形成一場變革動盪,帶來下一場戰爭,讓這段清末民初的歷史更加詭譎多變。
研究太平天國、移工歷史和文化族群的日本學者第一人──菊池秀明,一改日本學者著重中國共產黨革命史或毛鄧路線派別史,提出統括、完整的中國近代史圖像,結合文化史和移民史,重構出臺灣讀者從未見過的晚清與民初印象。
◎鴉片戰爭只是歐美想做生意的手段,太平天國才是真正影響中國近代歷史走向的大事件!
鴉片戰爭之後,簽訂了中國對外的第一個不平條約,但嚴格來說,「太平天國」才是促使中國革新、西化、近代化的關鍵。
由於太平天國是第一個在亞洲出現的基督教國家,因此,在鴉片戰爭之後,列強對中國緩慢又不情願的開港通商感到不耐,因此一度考慮轉而支持太平天國。可惜的是,洪秀全並未脫離中國自古以來的華夷之別和朝貢心態,最終使得列強反感,決定保持中立並維持向清朝施壓的策略。
太平天國所提出的《天朝田畝制度》以及《資政新篇》的內容,顯現了洪秀全對於中國式烏托邦理想的追求,清末的維新變法派繼承了田畝制度的大同思想,由毛澤東在人民公社實際推行;《資政新篇》的近代化路線,則是由清末的洋務運動開始施行,連接到鄧小平的改革開放路線。幾乎可以說,現代中國的樣貌,是繼承太平天國的遺產建立的。
◎從東亞史的角度來看,甲午戰爭的結果,如何影響了之後的中國和日本?
甲午戰爭的敗北,不只代表清廷自強運動的失敗,也代表維持東亞秩序的中國「朝貢體制」就此崩解;兩次鴉片戰爭都沒能動搖中華思想對儒教文化的自信,卻在這場失敗的衝擊後出現了變化。至於看似取得勝利的日本,卻因此捲入歐美帝國主義的競爭浪潮,開啟了近代日本史中爭戰不休的一頁。
「中國發展成為具有優勢性、壓倒性影響力的國家,在其高壓統治的政治手段面前,東亞的人們面臨新的問題──該與中國維持著何種互動關係?」──〈繁體版作者序〉
現今的中國,已是不可忽視的世界強國之一,急於讓全世界都知道,它已經恢復大國榮光、「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同處東亞地帶的日本,和臺灣面臨相同的問題:該如何看待這個在近代史上交纏糾葛的國家?
- 導讀 閱讀明清帝國的新視角:海洋、白銀、物與環境/蔣竹山
-
前言 被大海環抱的兩個帝國
-
海上女神「媽祖」
-
海洋的歷史
-
帝國的歷史
-
恣意的明朝
-
自制的清朝
-
-
第一章 事件的時空
-
大海與交易
-
大海與人類
-
交易的類型
-
中華文明的拓展過程
-
-
東歐亞代表的空間
-
東歐亞之海
-
大海與船舶
-
海上交易的歷史
-
中式帆船的問世
-
東歐亞的大地
-
-
往歐亞舞台躍進
-
南北分立體系
-
分立體系結束
-
白銀與銅錢
-
波動的歐亞舞台
-
從商業時代到產業時代
-
全球舞台
-
東歐亞階段的五百年
-
-
-
第二章 明朝的成立-十四世紀I
-
元朝的弱點
-
支撐元朝的運輸路
-
元朝的海運
-
-
行腳僧人與富商
-
黃河改建工程
-
紅巾之亂
-
元朝為何會瓦解?
-
江南的富豪傳說
-
江北的行腳僧人
-
-
私塾的教師群
-
進軍徽州、浙東
-
中國東南部的盆地世界
-
義塾教師的人脈網
-
義塾的實際狀況
-
-
禮儀之邦
-
成立新王朝
-
大明的成立
-
陸上的帝國
-
-
-
第三章 海陸相剋-十四世紀II
-
成為分水嶺的十四世紀
-
明朝的宏觀設計
-
蘭秀山之亂
-
十四世紀的海域世界
-
黃海與海洋子民
-
十四世紀的倭寇
-
海禁政策的背景
-
明朝的朝貢政策
-
朝貢一方的狀況
-
-
帝國的變化
-
織工的生活
-
「空印案」與行政改革
-
胡惟庸之獄
-
與日本的關係
-
-
帝國與移民傳說
-
戶制與里甲制
-
里甲的功能
-
來自山西的移民
-
洪洞的大槐樹
-
攻打雲南的地緣關係
-
土司的統治
-
雲南的移民傳說
-
-
-
第四章 海洋與陸地的交易者-十五世紀
-
從馬和到鄭和
-
雲南的少年
-
進攻雲南與藍玉案
-
成了宦官的馬和
-
二代皇帝與叔父間的戰爭
-
靖難之役與永樂帝的誕生
-
宦官與皇帝
-
內廷與外朝
-
-
行走在海上的帝國
-
鄭和率領的艦隊
-
遠征的記錄
-
遠征的目的
-
從海上世界看遠征
-
滿剌加王國的心機
-
鄭和與馬和之間
-
-
蘇木環繞的海洋世界
-
從永樂到宣德
-
琉球王國的外交文書
-
琉球王國的成立
-
閩人三十六姓與久米村
-
東海、南海上的蘇木
-
日本的堪合貿易
-
-
以鹽建立的帝國
-
海鹽的生產
-
開中法與進攻雲南、越南
-
遷都北京
-
北方的交易者
-
戶制的矛盾
-
十五世紀的經濟體制
-
-
-
第五章 商業的時代-十六世紀I
-
新安商人的人脈網
-
商人傳記
-
新安商人的興盛
-
遍及全國的商圈
-
商人的類型
-
-
中國海商與日本
-
寧波之亂與越界者
-
日本銀的出現
-
走私貿易的據點
-
江南的國際貿易港
-
徽州出身的海商
-
從海商到倭寇
-
-
冒險商人與傳教士
-
葡萄牙人來到東方
-
冒險商人的世界
-
傳教士的出現
-
交易港澳門的形成
-
-
-
第六章 社會秩序的變化-十六世紀II
-
地方社會的形成
-
山區的流民
-
重建秩序的過程
-
推行政策的思想背景
-
從耆老到鄉約
-
徽州的鄉約
-
稅糧與徭役的納銀化
-
合縣公議
-
中央政府與地方官
-
-
士農工商的分界瓦解
-
農村手工業的發展
-
市鎮叢生
-
無賴這一行
-
市人及民變
-
知識分子的摸索
-
-
從海禁到互市
-
要求解除海禁
-
互市體系的雛形
-
越過太平洋的白銀
-
日本侵略朝鮮
-
戰爭與交易
-
-
-
第七章 王朝更迭-十七世紀
-
自取滅亡的明朝
-
傳教士與宦官
-
宦官與官員
-
官員與地區社會
-
官員與傳教士
-
-
毛皮與帝國
-
黑貂與交易
-
用毛皮交易撐起的新興政權
-
邁向帝國之路
-
明朝的瓦解
-
因髮型而產生的糾葛
-
確立中央集權體制
-
與俄國間的條約
-
-
海上世界的終焉
-
海上的變化
-
倭寇的接棒人
-
交易基調的變化
-
從遷界令到展界令
-
明確建立互市體系
-
-
與異文化的接觸
-
白話小說的世界
-
出版文化的成立
-
思想家的自我省思
-
對基督教的接納
-
-
與傳教士的對話
-
傳教士與曆法
-
搏命的天文觀測
-
-
-
第八章 產業的時代-十八世紀I
-
稱為盛世的時代
-
清代的嬰兒潮
-
稅制改革
-
人頭稅的消失
-
景氣復甦
-
原產於美洲大陸的作物
-
-
商人與產業
-
瀏河港的故事
-
瀏河港的風景
-
瀏河港與商人
-
東北地方的產業
-
山區的產業
-
-
互市體系的開展
-
盛世的食材
-
俵物的出現
-
信牌管理
-
日本與交易港口
-
琉球的變化
-
往東南亞的移民
-
廣州的英國人
-
朝貢與外交
-
英國使節的情報匯集
-
-
-
第九章 傳統中國的形成-十八世紀II
-
皇帝與帝國
-
皇帝的多面性
-
從西方角度看皇帝
-
清朝與準噶爾因達賴喇嘛權威引發的紛爭
-
清朝掌握了達賴喇嘛的權威
-
清朝與中歐亞地區
-
-
官員與行政
-
邁向為官之路
-
皇帝與官員
-
清朝的統治機構
-
陳弘謀的簡歷
-
在雲南的工作
-
銅礦礦山的管理
-
開發與官僚
-
開發的手法
-
福建與臺灣
-
從泰國進口糧食
-
-
貨幣與糧食
-
銀兩與廣域流通
-
銅錢與穀物
-
銅錢與區域市場
-
廣域交易的發展
-
與明代的比較
-
歷史體系上的盛世
-
-
-
第十章 全球中的中國-十九世紀
-
南海的海盜
-
藏寶傳說
-
越南與海盜
-
海盜勢力擴大
-
清朝的對策
-
海上主角更換
-
-
鴉片與軍艦
-
兩部本草書
-
吸食鴉片的普及
-
金融革命與英國
-
匯款回本國及鴉片
-
港腳商
-
鴉片戰爭
-
情報與戰爭
-
白銀到哪裡去了?
-
海外移民的世界
-
-
蛻變的社會
-
移民社會
-
地方社會的裂痕
-
生態環境的極限
-
從大運河到海洋
-
太平天國與社會
-
南京條約與開港
-
馬克思的誤判
-
-
-
結語 媽祖與明清歷史
-
出現在雲南的海上女神
-
海上時代劃分與臺灣的媽祖
-
東歐亞帝國內的麗江
-
媽祖的旅程
-
- 主要人物略傳
- 歷史關鍵字解說
- 參考文獻
- 年表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