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朝貢、海禁、互市:近世東亞五百年的跨國貿易真相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0763980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明帝國的天朝秩序 VS 清帝國的互市秩序
閉關自守、官方貿易 VS 開放交流、民間貿易
以天朝為中心的朝貢體制,為何在明清二代有著截然不同的影響?

明代朝貢→造就倭寇及滿洲興起,最終促使帝國自身的衰亡!
清代朝貢→締造東亞和平與貿易繁榮,奠定康乾盛世的基礎!
五百年來的「朝貢秩序」演變,對東亞歷史的影響,究竟該如何解釋?



日本中國史權威學者,深入漢、滿、日等多元史料
從東亞國際交流的宏觀角度,探究明清歷史變遷的重量研究

========================================================

明朝在開國之初,建立了以「天朝」為中心的「朝貢體制」。但是,為何朝貢體制在明代中期開始無法維繫,引發各式貿易衝突與社會動亂,最終導致了帝國衰亡?

滿清入關後,清朝雖然繼承明代朝貢體制,為何又開放海洋,發展出與明朝截然不同的跨國貿易盛況,締造了十八世紀東亞的長期和平與貿易繁榮?

明清兩代的「朝貢秩序」,在十四到十九世紀的五百年間,為何會從原先打壓貿易的鎖國態度,轉向為重視貿易的開放風氣?對中國歷史又產生了什麼重要影響?真相到底是什麼?

■官方獨佔貿易VS民間開放貿易
要維持中國的天朝理想,帝國必須管控社會,壓抑民間的商業活動!

所謂「朝貢貿易體制」,並非單純的外交禮儀制度,同時也是將跨國貿易限制在官方層級、由國家進行獨占的貿易政策。此制度起源於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洪武帝朱元璋;在他的理想中,「番邦」各國除了定時遣使覲見、進獻貢品以外,其他一切交流形式皆非必要,頻繁的國際貿易往來更會傷害國家安全。

因此,明王朝為了鞏固以大明皇帝為中心的「天朝秩序」,便從十四世紀的明代初期開始實施嚴密的「海禁」及「邊禁」政策──透過國家權力嚴密管控及壓抑民間的商業行為,並將明王朝與東亞各國的貿易往來,限制在官方層級的「朝貢貿易」上。明王朝透過這種「經濟制裁」和收買,最終迫使東亞各國屈從於「天朝秩序」之下,奠定了明代東亞國際關係的基本架構。

■草原北虜興起+沿海倭寇來襲
明帝國精心打造的抑商政策,何以引發邊境動亂,反而成為自身衰亡的原因?

然而,朝貢制度及海禁、邊禁政策,雖然在形式上締造了明王朝主導東亞的「天朝秩序」,但是官方的嚴密管控,卻也引發了民間不滿及動亂的現實。從十六世紀的明代中葉開始,北方邊境地帶中許多原本以貿易為生的漢人,為了逃離官方管控,便前往塞外建立新的聚落,被官方稱為投降韃虜的「板升」;而在南方沿海地帶,官方對航海的限制,促使走私與海盜貿易的盛行,最終招致所謂「倭寇」的入侵。

因此,明王朝官方對跨國貿易的種種限制,最終導致民間力量的流失、轉向邊境之外,是明代南北邊疆的兩大外患──「北虜南倭」興起的根本原因。雖然在十六世紀晚期,明王朝不得不因應形勢發展,調整朝貢各種規定,在沿海城市如廣州建立「互市」制度,有條件的允許特定地區的民間商人進行跨國貿易,促進了商業繁榮及社會轉型,但也因為「北虜」──也就是滿洲人的威脅持續擴大,最終無法避免帝國的衰亡。

■滿洲貿易性格+大清沉默外交
清代多民族國家的開放觀念,如何促進跨國貿易,造就了東亞和平與繁榮?

建立於十七世紀中葉的清帝國,雖然繼承了明代的朝貢體制與互市制度,但明清兩代的發展卻大不相同。本書認為,滿洲人的興起原本就是得利於明代邊境貿易以及名為「板升」的漢人移民,其多民族的社會結構,對於跨國貿易天生不具有排斥性;再者,清初的海禁政策主要是防範臺灣的鄭氏集團,與明代限制貿易的海禁政策有著根本上的區別。

因此,互市制度在清代脫胎換骨,不再是朝貢體制的附屬產品。從一六八四年(康熙二十三年)的「康熙開海」以降,清帝國透過「沉默外交」的對外政策,推動互市的蓬勃發展,東亞各國的貿易往來也得以迅速增長。本書認為,十八世紀東亞的長期和平與貿易繁榮,並非得力於朝貢體制;而是因為清帝國重視貿易的滿洲性格,以及在民間蓬勃的跨國貿易所產生的「互市秩序」基礎上,得以遠離傳統封閉的「天朝秩序」產物。

■朝貢體系論VS互市秩序論
挑戰過往學術權威、重新解釋近世東亞歷史發展的宏觀作品!

《朝貢、海禁、互市》是中國史權威學者岩井茂樹的經典作品。本書使用了多種漢字文獻及滿文史料,並對比日本江戶時期的官方檔案與文書,透過東亞國際交流的宏觀視野,深入探究明清以來的中國歷史變遷,與朝貢貿易體制的結構轉變,其實有著緊密的聯繫。

本書檢討了美國學者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提出、深深影響中文史學界的「朝貢體系論」。以費正清為首的美國學者,自一九七○年代以來,長期將明清兩代的對外關係視為一種不變、停滯的整體。此種帶有西方中心論的觀點,造就了對近世東亞國際關係及貿易交流的簡化認知,備受爭議。

因此,本書進而提出「互市秩序」的概念,推翻了過往「朝貢體系論」對東亞歷史的簡化認知。清朝雖然繼承了明朝制度,但基於其重視貿易的滿洲性格,而使得明清兩代看待對外關係的態度,有著本質上的不同,此為理解明清時期東亞跨國貿易的關鍵概念。
  • 推薦序/廖敏淑
  • 序章:對「朝貢體系論」的重新檢討
    • 一、對天朝而言的朝貢與互市
    • 二、制度與概念
    • 三、朝貢體系的邏輯及其性質
  • 第一章:明朝擴大朝貢策略與禮制霸權主義
    • 緒論
    • 一、霸權的結構
    • 二、對外關係的重新建構
    • 三、禮制的反射與折射
    • 小結
  • 第二章:貿易壟斷與明朝的海禁政策
    • 緒論
    • 一、宋元時代的市舶司與貿易壟斷
    • 二、自然經濟與禮法秩序
    • 三、對日經濟制裁與海禁的強化
    • 四、貿易壟斷與朝貢一元體制
    • 小結
  • 第三章:邊陲社會與「商業熱潮」
    • 緒論
    • 一、越境的華人們
    • 二、邊陲的商業熱潮
    • 三、中心與邊陲
    • 四、在邊境奔流的白銀
    • 小結
  • 第四章:十六世紀中國對交易秩序的摸索與互市
    • 緒論
    • 一、「祖宗典章」
    • 二、廣東、禮部、戶部
    • 三、抽分制度的確立
    • 四、「一切之法」與客綱
    • 五、「以不治治之」
    • 小結
  • 第五章:清代的互市與「沉默外交」
    • 緒論
    • 一、「反清復明」的終結與海禁的解除
    • 二、互市的離心性與合理性
    • 三、正德新令引發的糾紛
    • 四、一七四〇年的爪哇華人大屠殺與互市
    • 小結
  • 第六章:南洋海禁政策的撤廢及其意義
    • 緒論
    • 一、南洋海禁及其前後狀況
    • 二、海外華人情報與海防
    • 小結
  • 終章:互市當中的自由與隔離
    • 緒論
    • 一、朝貢、海禁、互市的相互糾結
    • 二、壟斷與自由
    • 三、互市所見的自由
    • 四、政權與商人的互動
    • 五、外交上的消極性
    • 六、「互市諸國」的概念
    • 七、貿易的管理與隔離
    • 尾聲
  • 後記
  • 參考書目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